一种双层流空调箱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78151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26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层空调箱,包括进风箱和分配箱,进风箱和分配箱相互拼接固定,以及横贯进风箱和分配箱的隔板;隔板将进风箱分隔成上进风腔体和下进风腔体,将分配箱分隔成上层换热空间和下层换热空间,上进风腔体内布置有上叶轮,下进风腔体内布置有下叶轮,下进风腔体内设有内循环风口,上进风腔体内设有外循环风口,上层换热空间设有面部出风口,下层换热空间设有脚部出风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将内外进风分隔在不同的换热空间进行换热,即提供了足够的外循环的新鲜空气又充分实现对车内空气的再利用,取得了更好的降耗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流层空调箱,包括进风箱和分配箱,进风箱和分配箱相互拼接固定,以及横贯进风箱和分配箱的隔板;隔板将进风箱分隔成上进风腔体和下进风腔体,将分配箱分隔成上层换热空间和下层换热空间,上进风腔体内布置有上叶轮,下进风腔体内布置有下叶轮,下进风腔体内设有内循环风口,上进风腔体内设有外循环风口,上层换热空间设有面部出风口,下层换热空间设有脚部出风口。本技术可以将内外进风分隔在不同的换热空间进行换热,即提供了足够的外循环的新鲜空气又充分实现对车内空气的再利用,取得了更好的降耗效果。【专利说明】—种双层流空调箱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空调系统,特别涉及汽车空调用的空调箱,以及包括具有该空调箱的汽车空调系统的汽车。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中国也进入了汽车生活时代。随着人们在车内生活的日益增多,汽车的舒适性也逐渐成为人们的关注热点。其中空调系统是关系到乘坐舒适性的重要环节,现有的汽车自动空调系统都设置有外循环和内循环送气,但是无论是单独的外循环还是内循环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外循环内耗大,且在重污染地带会吸入污染,而内循环则吸入新鲜空气少,不是很健康。 如何在保证乘客舒适性的条件下,通过调节内外进风的混风比,更多的利用车内处于比较舒适温度的空气参与换热,来实现降低能耗的需求,一直是汽车空调工程师攻关的课题。现有的部分内循环技术,是将部分车内空气混入到外界输入空气内,但内循环进风量始终保持在20%之下,超过的话会影响到车内的空气湿度,容易造成车窗起雾,因此降耗效果不佳。 因此平衡车内空气再利用率和有效降低能耗,仍然是汽车空调系统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流空调箱,以解决现有空调系统车内空气再利用率低,降耗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层流空调箱,包括进风箱和分配箱,所述进风箱和分配箱相互拼接固定,所述双层流空调箱还包括横贯所述进风箱和分配箱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箱分隔成上进风腔体和下进风腔体,将所述分配箱分隔成上层换热空间和下层换热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上进风腔体内布置有上叶轮,所述下进风腔体内布置有下叶轮,所述上叶轮和下叶轮通过电机的电机轴串联,由电机提供动力。叶轮的转动可以推动上下进风腔体内的空气从进风箱进入分配箱。 进一步地,所述下进风腔体内设有内循环风口,所述上进风腔体内设有外循环风口。外循环风口的进风只能进入上进风腔体,内循环风口的进风只能进入下进风腔体。 进一步地,所述内循环风口和外循环风口均设有控制风门。控制风门可以控制进风量的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换热空间设有面部出风口,所述下层换热空间设有脚部出风口。通过面部出风口将外界进入的空气送入汽车上部,给人舒适的感觉,同时不会起雾;通过脚部出风口送往车厢的下半部,维持车内空气温度。 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其包括汽车空调系统,所述汽车空调系统包含有前述一项或多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双层流空调箱。 本技术提出的双层流空调箱结构可以将内外进风分隔在不同的换热空间进行换热,外循环的新鲜空气由面部出风口送往乘客舱上半部保证乘客舒适性及实现防起雾功能;内循环的空气通过脚部出风口送往乘客舱下半部,实现对车内空气的再利用。内循环的进风量可以由原来20%以下提高到40%,取得了更好的降耗效果。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双层流空调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T"pa风箱|2 I分配箱 3隔板_4上进风腔体 进风腔体上叶轮 ~下叶轮机—10内循环风口11外循环风口 Ti1:层换热空间下层换热空间 14|面部出风口 |l5|脚部出风口 —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双层流空调箱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的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在汽车空调系统上的双层流空调箱,如图1所示,包括进风箱I和分配箱2,进风箱I和分配箱2相互拼接固定,隔板3横贯进风箱I和分配箱2,形成上下分层的两个独立换热空间。 隔板3将进风箱I分隔成上进风腔体4和下进风腔体5,上进风腔体4内布置有上叶轮6,下进风腔体5内布置有下叶轮7,上进风腔体4设有外循环风口 11,下进风腔体5设有内循环风口 10 ;隔板3同时将分配箱2分割成上层换热空间12和下层换热空间13,上层换热空间12布置有面部出风口 14,下层换热空间13布置有脚部出风口 15。 内循环风口 10和外循环风口 11均设有控制风门,控制风门可以控制进风量的大小。 上叶轮6和下叶轮7由电机9的电机轴串联,由电机9提供动力。 在使用中,外循环风门11控制外界新鲜空气的摄入量,内循环风门10控制车内回风的摄入量。含湿量较小的外界新鲜空气经过外循环风口 11进入上进风腔体4,由上叶轮6输送到分配箱2的上层换热空间12 ;处于舒适温度的车内回风经过内循环风口 10进入下进风腔体5,由下叶轮7输送到分配箱2的下层换热空间13。 上层换热空间12内的外界新鲜空气,经过与换热器充分换热后,通过面部出风口14送往车厢的上半部。由于是外界新鲜空气,可以满足乘客呼吸舒适性的要求,同时含湿量较小,可以有效避免车窗起雾。下层换热空间13内的车内回风,经过与换热器充分换热后,通过脚部出风口 15送往车厢的下半部。由于车内回风是从车厢内抽取的空气,处在乘客感觉舒适的温度,因此换热后可以得到理想的温度,维持车内空气温度。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应用在汽车空调系统上的双层流空调箱设计,可以更多地利用车内空气的温度,与现有的普通部分内循环技术相比,效果更好。 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说明中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和修改,而这些变形和修改均应当属于本技术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双层流空调箱,包括进风箱和分配箱,所述进风箱和分配箱相互拼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流空调箱还包括横贯所述进风箱和分配箱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箱分隔成上进风腔体和下进风腔体,将所述分配箱分隔成上层换热空间和下层换热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流空调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进风腔体内布置有上叶轮,所述下进风腔体内布置有下叶轮,所述上叶轮和下叶轮通过电机的电机轴串联,由电机提供动力。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流空调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进风腔体内设有内循环风口,所述上进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流空调箱,包括进风箱和分配箱,所述进风箱和分配箱相互拼接固定,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流空调箱还包括横贯所述进风箱和分配箱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进风箱分隔成上进风腔体和下进风腔体,将所述分配箱分隔成上层换热空间和下层换热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光裕董如旺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