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重庆大学专利>正文

点接触包络环面蜗轮副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8269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点接触包络环面蜗轮副的加工方法。该方法能获得对制造误差不敏感的点接触传动,蜗轮刀具精度高,切削刃数目多,蜗轮切削效率高,齿面残留金属少,形成正常接触的跑合时间短。主要特征是蜗杆与滚刀分别用平面和回转体锥面工具磨削,母平面与母锥面沿特定的母线相切。母平面的安装参数β↓[0],R↓[0]需满足特定的数学式。改变锥面工具的半顶角γ,能加工出接触状态不同的点接触传动,以适用不同的机床精度和技术水平。(*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点接触包络环面蜗轮副的加工方法。线接触包络环面蜗轮副的齿面接触状态和运动精度对制造误差很敏感。当存在制造误差时,齿面接触状态由线接触变为在齿面边缘的偏倚接触(实际上是齿面在边缘处的一种刮削),同时使蜗轮副产生运动误差,而且运动误差曲线不连续,引起蜗轮副运转过程中的冲击和振动。在实际蜗轮副的生产过程中,制造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投入使用的线接触包络环面蜗轮副最初都或轻或重地发生齿面边缘偏倚接触。只有在一段时间的运转(跑合)之后才能实现线接触。当齿面接触严重偏倚时,常常造成运转中的齿面失效破坏。为了降低线接触环面蜗轮副对制造误差的敏感性,人们根据点接触传动与线接触传动相比,对制造误差不敏感的原理,提出了新的传动形式,即点接触包络环面蜗轮副。这种新型蜗轮副在存在制造误差时,仍可不发生齿面边缘偏倚接触,减小了跑合过程中齿面失效破坏的可能性。这种点接触包络环面轮副,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转以后,可实现齿面之间的线接触。1979年和1981年日本学者牧充等人发表的研究报告“点接触环面蜗杆传动的研究(第1报和第2报)”(参见日本机械学会论文集第45卷400号和第47卷417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点接触包络环面蜗轮副的加工方法,步骤包括现有点接触环面蜗轮副的加工步骤:(1)用平面工具展成蜗杆;(2)制作蜗轮切削刀具;(3)用蜗轮切削刀具切制蜗轮;(4)确定蜗轮副加工工具的安装位置及参数。本专利技术的特征是:(2.1)磨削蜗轮滚刀时,将滚刀工件装在滚齿机刀架上,绕滚刀转轴[4]以角速度ω↓[1]转动。(2.2)磨削蜗轮滚刀时,将装有半锥顶角γ为45°~89°,最好为60°~85°的回转体锥面磨轮[5]的磨头放在滚齿机工作台上,并随工作台转轴[3]以角速度ω↓[0]转动。(2.3)在磨削蜗轮滚刀之前,调整回转体锥面磨轮[5],使回转体锥面上与水平面平行的母线的延长线与该水平面内以回转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大同张光辉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