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能车架前纵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4283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结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吸能车架前纵梁,所述前纵梁的表面为波纹状,其表面上具有凸起和凹槽,对应形成波纹的波峰和波谷,所述凸起和凹槽沿前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车辆左右前纵梁的表面均设置为波纹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控制车身变形量,使变形与冲击动能相平衡,保持乘员舱的完整性,防止碰撞时汽车结构变形侵入乘员舱直接伤害乘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吸能车架前纵梁
本技术涉及汽车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车架前纵梁。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保有量越来越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碰撞时汽车结构变形侵入乘员舱直接伤害乘员,所以,需要对车辆结构进行安全设计以及设置各种保护性装置,当事故发生的时候这些措施能够发挥作用,达到尽可能地减少车上乘员以及车外行人受到伤害的程度。现有的车架左右前纵梁为槽型结构,刚度强,碰撞时不能进行能量吸收,车辆受到的冲击损伤就比较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波纹管式吸能车架前纵梁,以吸收车辆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能量,同时控制车身变形量。(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吸能车架前纵梁,所述前纵梁的表面为波纹状,其表面上具有凸起和凹槽,对应形成波纹的波峰和波谷,所述凸起和凹槽沿前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优选地,相邻的两个凸起或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为波距,所述波距为5mm-7mm。优选地,所述前纵梁为管状或板状。优选地,所述前纵梁为管状时,其横截面为环形。优选地,所述前纵梁的横截面为圆环形。优选地,所述前纵梁为板状时,其横截面为矩形。优选地,所述波纹管的壁厚为3mm-8mm。(三)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将车辆左右前纵梁的表面均设置为波纹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控制车身变形量,使变形与冲击动能相平衡,保持乘员舱的完整性,防止碰撞时汽车结构变形侵入乘员舱直接伤害乘员。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吸能车架前纵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I所示,本实施例的吸能车架前纵梁,其表面为波纹状,其表面上具有凸起和凹槽,对应形成波纹的波峰和波谷,所述凸起和凹槽沿前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所述前纵梁为管状或板状,当其为管状时,其横截面为圆环形或回字形等封闭的环形,此时,所述前纵梁的结构即为波纹管结构;当其为板状时,其横截面为矩形等。当车辆发生碰撞时,所述吸能车架前纵梁可以吸收碰撞能量,控制车身变形量,使变形与冲击动能相平衡,保持乘员舱的完整性,防止碰撞时汽车结构变形侵入乘员舱直接伤害乘员。上述波纹管相邻的两个凸起或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a为波距,其数值控制在范围内,因为当波距过小时,其吸能能力能够得到保障,但是控制变形量的能力弱;当波距过大时,其控制变形量的能力能够得到保障,但是其吸能能力弱。上述波纹管的壁厚控制在范围内,因为厚度过小会使前纵梁强度减弱, 厚度过大又会使纵梁的重量增大。本实施例的吸能车架前纵梁的材料可以为钢、铁或者其合金等本领域常用的纵梁材料。本技术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权利要求1.一种吸能车架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表面为波纹状,其表面上具有凸起和凹槽,对应形成波纹的波峰和波谷,所述凸起和凹槽沿前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能车架前纵梁,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凸起或两个凹槽之间的距离为波距,所述波距为5mm-7mm。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能车架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为管状或板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车架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为管状时,其横截面为环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能车架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横截面为圆环形。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车架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为板状时,其横截面为矩形。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能车架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纹管的壁厚为3mm-8mm0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汽车结构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吸能车架前纵梁,所述前纵梁的表面为波纹状,其表面上具有凸起和凹槽,对应形成波纹的波峰和波谷,所述凸起和凹槽沿前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本技术通过将车辆左右前纵梁的表面均设置为波纹状,能够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控制车身变形量,使变形与冲击动能相平衡,保持乘员舱的完整性,防止碰撞时汽车结构变形侵入乘员舱直接伤害乘员。文档编号B62D21/15GK202806875SQ20122050566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8日专利技术者杨香付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吸能车架前纵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的表面为波纹状,其表面上具有凸起和凹槽,对应形成波纹的波峰和波谷,所述凸起和凹槽沿前纵梁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香付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