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真空成型装置,其包含有一机台;一下模单元,其设于该机台的一端;一上模单元,其设于该上模单元的上方;以及一加热单元,其设于该机台的另一端。该上模单元能使一膜维持于一平整性,并增加一膜与一工件之间对位精准度,以避免产品产生有皱折,而且能够缩短膜的成型时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真空成型装置,其提供一种利用真空而使膜与工件相互结合的装置。
技术介绍
三维覆盖法(Three Dimension Overlay Method),其利用真空压力或大气压力,而使一薄膜紧密贴附于一工件表面。该三维覆盖法的步骤为将一工件设于一下腔的治具处,一薄膜设于一上腔与下腔之间。上腔与下腔相互结合,以使上腔与下腔之间形成一封闭空间。位于上腔中的加热器对薄膜进行加热,并且上腔与下腔形成真空状,即一负压状态。待加热一预定时间后,治具朝向薄膜移动,上腔变为一正压状态,下腔仍维持于一负压状态,其使得薄膜与工件相互结合。待工件与薄膜相结合后,上腔与下腔相互分离,取出具有薄膜的工件,并对工件进行薄膜修整。然而上述的三维覆盖法仍有其缺点,因上腔为一中空体,所以薄膜悬空于上腔与下腔之间,而上腔与下腔之间的压差会使薄膜呈现漂摆不定状态,进而影响薄膜与工件之间对位精准度,并且产品易产生有皱折,另外,现有的膜的加热方式,往往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而成型。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真空成型装置,其利用一上模单元,而使膜维持于一平整性,并增加膜与工件之间对位精准度,以避免产品产生有皱折,而且能够缩短膜的成型时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真空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台;一下模单元,其设于该机台的一端;一上模单元,其设于该上模单元的上方;以及一加热单元,其设于该机台的另一端。该下模单元具有一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一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一下加热器、一下模框与一下模框纵向升降装置,该下加热器设于该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的一端,该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设于该下加热器中,该下模框设于该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的一面,该下模框纵向升降装置设于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的两侧。该下模框具有一置料孔与至少一负压孔,该负压孔与该置料孔相通,该负压孔进一步耦接一抽气装置;该下模框纵向升降装置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装置与至少一推架,该推架的两端分别耦接该驱动装置,该推架具有两个固定块,该固定块能够选择性卡掣该下模框的边缘。该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为一滑块与轨道的组合,或一驱动装置、推杆与轨道的组合;该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为一推杆与一驱动装置的组合。该驱动装置为一油压缸或一气压缸。该上模单兀具有一上加热器、一上模压板、一上模压板纵向升降装置与一抽送气装置,该上加热器设于该下模单元的上方,该上模压板设于上加热器的下方,该上模压板具有复数个孔,该上模压板纵向升降装置耦接该上模压板,该抽送气装置能够选择性与该孔相通。该上模压板的一面具有呈放射状分布的沟槽,该孔位于该沟槽的中央与边缘,该沟槽能够选择性相通该抽送气装置;该上模压板纵向升降装置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分别与该上模压板耦接。该上模压板的另一面具有一压花图案。该驱动装置为一油压缸或一气压缸。该加热单兀具有一滑轨组、一加热器支撑架横向移动装置、一加热器支撑架与一加热器,该滑轨组设于该机台的一端,该加热器支撑架横向移动装置可移动地设于该滑轨组,该加热器支撑架耦接该加热器支撑架横向移动装置,该加热器设于该加热器支撑架。该加热器为一红外线加热器。该加热器支撑架横向移动装置为一螺杆与一马达的组合、一滑块、一驱动马达、一油压缸或一气压缸。综合上述的本技术的真空成型装置,上模单元能够使一膜维持一平整性,故可增加对位精准度,并可减少产品产生皱折,而且能够凭借热传导,以缩短膜的成型时间。附图说明图I为一种真空成型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真空成型装置的动作示意图;图3为真空成型装置的另一动作示意图;图4为真空成型装置的又一动作示意图;图5为一上模压板的立体不意图;图6为上模压板的另一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机台;2下模单元;20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21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22下加热器;23下模框;230置料孔;231负压孔;24下模框纵向升降装置;240驱动装置;241推架;242固定块;3上模单元;30上加热器;31上模压板;310沟槽;311孔;312压花图案;32上模压板纵向升降装置;33抽送气装置;4加热单元;40滑轨组;41加热器支撑架横向移动装置;42加热器支撑架;43加热器;50工件;51膜。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凭借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请配合参考图I所示,本技术一种真空成型装置,其包含有一机台I、一下模单元2、一上模单元3与一加热单元4。下模单元2设于机台I的一端,下模单元2具有一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20、一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21、一下加热器22、一下模框23与一下模框纵向升降装置24。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20为一推杆与一驱动装置的组合,推杆与驱动装置设于机台I中,驱动装置为一油压缸、一气压缸或一可提供推/拉力的装置,推杆的一端耦接驱动装置,推杆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突伸出机台I的顶端。下加热器22设于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20的一端,该端是推杆突伸出机台I的顶端的一端,下加热器22能够为一电热管。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21设于下加热器22中,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21为一滑块与轨道的组合或一驱动装置、推杆与轨道的组合。下模框23设于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21的一面,下模框横向移动装置21的轨道能够使下模框23遵循一方向,下模框23具有一置料孔230与至少一负压孔231,负压孔231与置料孔230相通,负压孔231进一步耦接一抽气装置(图中未示),以使置料孔230形成一负压环境。下模框纵向升降装置24设于下加热器纵向升降装置20的两侧,下模框纵向升降装置24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装置240与至少一推架241,驱动装置240能够为一气压缸或一油压缸,推架241为一近似π形架,推架241的两端分别耦接驱动装置240,以使推架241能够纵向上升与下降,推架241具有二固定块242,固定块242能够选择性卡掣下模框23的边缘。上模单兀3具有一上加热器30、一上模压板31、一上模压板纵向升降装置32与一抽送气装置33。上加热器30设于下模单元2的上方,上加热器30能够为一电热管。上模压板31设于上加热器30的下方,请配合参考图5与图6所示,上模压板31的一面具有呈放射状分布的沟槽310,于沟槽310的中央与边缘处分别具有一孔311,上模压板31的另一面具有一压花图案312。上模压板纵向升降装置32具有至少两个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为一油压缸、一气压缸或一可提供推/拉力的装置,驱动装置分别与上模压板31耦接,以使上模压板31得以上升或下降。抽送气装置33能够选择性与沟槽310及孔311相通,当抽送气装置33提供一负压时,该负压通过沟槽310,而分布于各孔311,以使上模压板31具有一负压吸力,同理,抽送气装置33提供一正压时,上模压板31具有一正压推力。加热单元4设于机台I的另一端,即相对于下模单元2的一侧,加热单元4具有一滑轨组40、一加热器支撑架横向移动装置41、一加热器支撑架42与一加热器43。滑轨组40设于机台I的一端。加热器支撑架横向移动装置41可移动地设于滑轨组40,加热器支撑架横向移动装置41能够为一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能够为一滑块、一驱动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空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台;一下模单元,其设于该机台的一端;一上模单元,其设于该上模单元的上方;以及一加热单元,其设于该机台的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彦成,黄世存,
申请(专利权)人:丰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彦成,黄世存,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