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关于一种滤油罐装卸装置,其包括有夹制组件、固定板、两肘片、两限位元件和转座。其中,该夹制组件包括有一对夹片且各夹片设有具限位孔的滑移部,该固定板设置于该两夹片的一侧,该两肘片的一端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滑移部,该两限位元件分别穿经两夹片的限位孔而固定于固定板,该转座固设于两肘片的另一端且设有转接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两夹片相互分离时,利用两限位元件可确保两夹片以相互平行的方向移动,提高装卸装置的结构强度及操作使用的稳定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滤油耀装卸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的维修保养工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滤油罐装卸装置。
技术介绍
在汽车引擎室中会装设有机油滤油罐,其主要用来过滤机油中的杂质,以确保机油的润滑效果,一般来说,机油滤油罐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后便需要更换,以避免机油过度老化后的润滑效果不佳,造成汽车引擎内的元件损耗增加。由于机油滤油罐是装设在引擎室内,因此无法直接取下,必须借助于拆卸装置,现有用于拆卸机油滤油罐的拆卸装置主要是以可相互分离或靠近的两夹片相互嵌合组成,在两夹片之间以弹簧相连接且利用转座连动控制两夹片,操作使用时,以手扳开两夹片而让两夹片夹制滤油罐,接着将扳手连接于转座,即可以扳手控制两夹片夹紧滤油罐,将滤油罐锁固于汽车引擎上。现有用于拆卸机油滤油罐的拆卸装置,在使用上存在有以下的问题I、两夹片之间只利用弹簧来限位,使得两夹片不易以相互平行的方向移动,容易造成结构错位的问题,并且弹簧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易弹性疲乏。2、由于滤油罐装设于汽车底部,为方便安装,因此锁固滤油罐时需要将扳手往反向旋转,然而现有的拆卸装置在扳手反向旋转时,容易发生夹片与滤油罐脱离的问题,操作使用较为麻烦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用于拆卸机油滤油罐的拆卸装置,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结构错位不稳定和夹片滑脱的不足和限制,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稳定操作的滤油罐装卸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夹片,包括有一夹制组件,其包括有两夹片和至少一个限位弹簧,两该夹片各具有一夹制部、一夹制空间、一滑移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两该夹片的夹制部为相对设置且该夹制空间位于两该夹制部之间,两该滑移部各由两该夹制部相向延伸形成且相互平行抵靠,各滑移部包括有一呈长孔状且依该滑移部延伸方向设置的限位孔,两该夹片的至少一个连接部相对应设置于两该滑移部的其中一侧,该至少一个限位弹簧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连接部之间而使两该夹制部互相抵靠;一固定板,其贴靠设置于两该夹片的一侧且包括有两第一穿孔,两该第一穿孔分别对应于两该限位孔的中间位置;两限位元件,其分别穿设于两该限位孔且一端分别固设于两该第一穿孔,各限位元件的另一端卡制抵靠相对应的该滑移部;两肘片,其各具有一掣动端和一枢结端,两该肘片的掣动端分别枢接于两该滑移部;以及一转座,其枢接连结于两该肘片的枢结端且具有一转接头。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中所述的固定板进一步包括有两分别对应两所述限位孔的第二穿孔,两该第二穿孔位于两该限位孔靠近相对应所述夹制部的一端,并进一步设有两限位元件分别穿经两所述的限位孔且固设于两该第二穿孔。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中所述限位弹簧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四个且两两相对,两该限位弹簧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该连接部之间。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中所述的夹片在所述的夹制部设有一夹缘,在该夹缘结合设有至少一咬合片。所述的滤油罐装卸装置,其中所述的转座具有一棘轮组件。本技术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得的有益效果包括有I、本技术在操作使用时,利用该限位孔和限位元件的配合,能够限制导引两夹片以相互平行的方向移动,有效维持整体结构的稳定度,并且通过限位孔和限位弹簧形成限位的双重作用,可减轻限位弹簧发生弹性疲乏的问题。2、本技术具有四个限位元件,可以提高两夹片相互平行移动的限位导引效果O3、本技术以扳手连接转接头加以扳动时,由于棘轮、制动块、顶持组件及转座的依序卡制和转座固设连结于两肘片,因此可将扳手的力量传递至两夹片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紧滤油罐,同时扳手可向棘轮空转的方向回转,能够避免影响两夹片与滤油罐相互分离,提高旋紧滤油罐的操作便利性及效率,节省作业时间。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肘片和转座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顺时针方向转动的使用状态图。图5为本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逆时针方向转动的使用状态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7为本技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外观图。图8为本技术第三三优选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附图标号说明10夹制组件11夹片111夹制部1111夹缘112滑移部113限位孔114连接部115结合孔116咬合片12夹制空间13限位弹簧20固定板21第一穿孔22第二穿孔23凹口30限位元件31结合段32限位段33卡制段40肘片41掣动端42枢结端43结合栓50转座51第一夹制片52第二夹制片521 穿口53棘轮组件531棘轮532制动块 534转接头533顶持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附图及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如图I至图3所示为本技术所提出的滤油罐装卸装置的第一优选实施例,其包括有一夹制组件10、一固定板20、四个限位元件30、两肘片40和一转座50。其中该夹制组件10包括有两相对设置的夹片11、一夹制空间12以及两限位弹簧13 ; 其中,两该夹片11均为片体弯折形成且各包括有一夹制部111、一滑移部112、一限位孔 113、两连接部114和两结合孔115,两该夹片11的夹制部111为相对凹入的圆弧状结构, 并在相向的内侧壁面的第一端各凸出形成有一边缘具有齿状结构的夹缘1111 ;两滑移部 112分别由两该夹制部111的第二端相向延伸形成,并且各滑移部112较连接相对应该夹制部111的宽度较宽;两该限位孔113为长孔状并分别穿设于两该滑移部112 ;四个该连接部 114分别凸设于两该滑移部112的两侧且两两相对;该夹制空间12形成于两该夹制部111 之间,两该限位弹簧13分别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该连接部114之间;两该结合孔115分别设置于两该滑移部112连接两该夹制部111的中间位置。该固定板20为扁平状板体且贴靠设置于两该滑移部112异于该夹制空间12的一侧,该固定板20包括有两第一穿孔21、两第二穿孔22和两凹口 23 ;其中,两该第一穿孔21 穿设于该固定板20且分别对应于两该限位孔113,当两该夹制部111互相抵靠时,两该第一穿孔21分别大致位于两该限位孔113的中间,两该第二穿孔22穿设于该固定板20且分别对应于两该限位孔113,两该夹制部111互相抵靠时,两该第二穿孔22分别大致位于两该限位孔113靠近相对应该夹制部111的一端,两该凹口 23分别由该固定板20同于两该夹制部111的两侧凹入形成且对应于两该结合孔115。四个该限位元件30分别穿设于两该限位孔113、两该第一穿孔21和两该第两穿孔 22 ;其中,各限位元件30包括有一结合段31、一限位段32和一卡制段33,该结合段31铆设于各相对应的第一穿孔21、第二穿孔22,该限位段32位于该限位元件30的中间且穿设于相对应的该限位孔113内,各限位段32的径向宽度略小于相对应该限位孔113的宽度,使各夹片11可以该限位孔113移动于其中两该限位元件30形成的两端,各卡制段33分别卡制于相对应的第一穿孔21、第二穿孔22位于该夹制空间12的一侧;两该肘片40均为长形片体且设置于该固定板20异于该夹片11的另一侧,各肘片40包括有一掣动端41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滤油罐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夹制组件,其包括有两夹片和至少一个限位弹簧,两该夹片各具有一夹制部、一夹制空间、一滑移部和至少一个连接部,两该夹片的夹制部为相对设置且该夹制空间位于两该夹制部之间,两该滑移部各由两该夹制部相向延伸形成且相互平行抵靠,各滑移部包括有一呈长孔状且依该滑移部延伸方向设置的限位孔,两该夹片的至少一个连接部相对应设置于两该滑移部的其中一侧,该至少一个限位弹簧连接于相对应的两连接部之间而使两该夹制部互相抵靠;一固定板,其贴靠设置于两该夹片的一侧且包括有两第一穿孔,两该第一穿孔分别对应于两该限位孔的中间位置;两限位元件,其分别穿设于两该限位孔且一端分别固设于两该第一穿孔,各限位元件的另一端卡制抵靠相对应的该滑移部;两肘片,其各具有一掣动端和一枢结端,两该肘片的掣动端分别枢接于两该滑移部;以及一转座,其枢接连结于两该肘片的枢结端且具有一转接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信鸿,
申请(专利权)人:杨信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