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包括底模座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上模座,所述底模座两侧分别依次对称设有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所述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移动推块内端面上设有多个冲钉;所述冲针向电气机构方向延伸;所述上模座设有向底模座竖向延伸的压块、插刀,该插刀设置在压块的两侧并且可沿上模座水平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将需铆合的电气机构安装在底模座左右两侧电气机构定位块之间,上模座下降,压块压紧该电气机构,插刀推动两边的移动推块,移动推块将冲钉分别推向电气机构需铆合的位置进行铆合,只需单一步骤即可完成该电气机构的多点铆合,不仅大大的节省了制作时间,而且降低人力成本的支出。(*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
本技术涉及一种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
技术介绍
如附图I所示的电气机构,该电气机构I将其上的四根连接轴2组装后,需分别对连接轴2两端进行铆合,现有技术中通常是操作人员手持产品在旋铆机上对八个铆合点依次进行铆合,不仅铆合时间长,增加人力使用的成本支出,而且常常因为操作程序一致性和标准化欠佳,直接影响产品的加工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性能可靠的电气机构铆合模具,该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只需要一步骤即可完成该电气机构内连接轴轴端的铆合,不仅快速且可大幅度降低人力成本的支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包括底模座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上模座,所述底模座两侧分别依次对称设有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所述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移动推块内端面上设有多个冲钉;所述冲针向电气机构方向延伸;所述上模座设有向底模座竖向延伸的压块、插刀,该插刀设置在压块的两侧并且可沿上模座水平移动。优选的,所述上模座与底模座上分别设有相互配合使用的上限高块、下限高块。优选的,所述移动推块与电气机构定位块之间还设有导柱;所述导柱一端固定在电气机构定位块上;另一端活动插接在移动推块上方的通孔中。优选的,所述移动推块外侧设有一挡块;所述挡块与该移动推块之间设有一间槽。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方案的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将需铆合的电气机构安装在底模座左右两侧电气机构定位块之间,上模座下降,压块压紧该电气机构,插刀推动两边的移动推块,移动推块将冲钉分别推向电气机构需铆合的位置进行铆合,只需单一步骤即可完成该电气机构的多点铆合,不仅大大的节省了制作时间,而且降低人力成本的支出。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附图I为现有技术电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的开模时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的闭模时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气机构;2、连接轴;3、底模座;4、上模座;5、电气机构定位块;6、移动推块;7、冲针;8、弹黃;9、压块;10、插刀;11、上限闻块;12、下限闻块;13、导柱;14、通孔; 15、挡块;16、间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I为现有技术电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气机构上具有四根连接轴2,连接轴2轴端通过铆合连接在电气机构I上。附图2、3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包括底模座3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上模座4 ;底模座3上设有电气机构定位块5,电气机构定位块5有四组,分别呈竖向板状本体且呈矩形阵列在底模座3中部上,电气机构I安装在该四组电气机构定位块5上,相对侧的两组电气机构定位块5外侧分别设有一组移动推块6,移动推块6上分别设有向电气机构I方向延伸的冲针7,冲针7的数量根据电气机构I需铆合点的数量确定,可以为2、4、6或8个,为实现移动推块6的自动复位的功能,移动推块6与电气机构定位块5之间设有弹簧8 ;上模座4中部设有向底模座3竖向延伸的压块9、插刀10,该插刀10设置在压块9的两侧并且可沿上模座4水平移动。如附图2、3所示的,当上模座4下降,直至压块9压紧在电气机构I上,此时两侧的插刀10分别居于移动推块6的外侧且与移动推块6相交错一定距离,然后插刀10推动两侧的移动推块6,移动推块6将其上的冲针7推向电气机构I需要铆合的位置进行铆合,铆合完成后,上模座4上升,插刀10回至原始位置,移动推块6在弹簧8的作用力下复位,将铆合好的零件取出,进而进行下一轮铆合工作。为满足模具闭合时高度要求,在上模座4与底模座3上分别设有相互配合使用的上限高块11、下限高块12,当上限高块11抵制到下限高块12时,上模座4不再下降,避免了避免上模与底模因闭模太死而损坏。为保证移动推块6的运行平稳性,进而保证铆合点a的准确性,在移动推块6与电气机构定位块5之间还设有导柱13,该导柱13 —端固定在电气机构定位块8上,另一端活动插接在移动推块6上方的通孔14中。以上仅是本技术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权利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包括底模座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上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座两侧分别依次对称设有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所述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移动推块内端面上设有多个冲钉;所述冲针向电气机构方向延伸;所述上模座设有向底模座竖向延伸的压块、插刀,该插刀设置在压块的两侧并且可沿上模座水平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与底模座上分别设有相互配合使用的上限高块、下限高块。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推块与电气机构定位块之间还设有导柱;所述导柱一端固定在电气机构定位块上;另一端活动插接在移动推块上方的通孔中。4.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推块外侧设有一挡块;所述挡块与该移动推块之间设有一间槽。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包括底模座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上模座,所述底模座两侧分别依次对称设有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所述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移动推块内端面上设有多个冲钉;所述冲针向电气机构方向延伸;所述上模座设有向底模座竖向延伸的压块、插刀,该插刀设置在压块的两侧并且可沿上模座水平移动。本技术方案将需铆合的电气机构安装在底模座左右两侧电气机构定位块之间,上模座下降,压块压紧该电气机构,插刀推动两边的移动推块,移动推块将冲钉分别推向电气机构需铆合的位置进行铆合,只需单一步骤即可完成该电气机构的多点铆合,不仅大大的节省了制作时间,而且降低人力成本的支出。文档编号B21D37/10GK202803931SQ201220370630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0日专利技术者邱惠新 申请人:苏州戴尔菲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气机构铆合模具,包括底模座以及与其配合使用的上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模座两侧分别依次对称设有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所述电气机构定位块、移动推块之间设有弹簧;所述移动推块内端面上设有多个冲钉;所述冲针向电气机构方向延伸;所述上模座设有向底模座竖向延伸的压块、插刀,该插刀设置在压块的两侧并且可沿上模座水平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惠新,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戴尔菲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