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流体流的切换装置包括在第一和第二处理装置(3、4)之间的引导流体的第一连接部(5)和引导流体的第二连接部(6),其特征在于,配设给第一和第二分配阀(7、8)的第一对切换杆(11、12)与配设给第三和第四分配阀(13、14)的第二对切换杆(15、16)这样设置在不同的平面内,使得第一对切换杆(11、12)能不受第二对切换杆(15、16)阻碍地由操作人员操纵并且反之亦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I的前序部分的特征构造形式的用于流体流、特别是用于从第一处理装置到第二处理装置导通处在高压力下的流体的切换装置,其中,在每个处理装置中流体能经受化学的和/或物理的工艺步骤。
技术介绍
从DE 600 05 552 T2已知一种同类型的切换装置,在该切换装置中,处在高压力下的流体可以有选择地被引导通过第一或第二处理装置,在该第一或第二处理装置中流体经历处理、如例如过滤。对此,这两个处理装置能经由引导流体的第一和第二连接部相互连接。在已知的解决方案中,在引导流体的第一连接部中大致居中地设有用于经处理的流体的排出阀并且在引导流体的第二连接部中大致居中地设有用于要处理流体的进入阀。在进入阀和排出阀两侧邻近地在两个引导流体的连接部中分别设有一个安全阀,处理装置可以经由该安全阀被供给以经由进入阀输送的流体并且经处理的流体关于引导液体的其中另一连接部可以由处理装置输送给排出阀。在已知的解决方案中,进入阀和排出阀以及分别成对地配设给这两个处理装置的这两个安全阀分别经由一个耦联阀对的轴相互连接。为了改变设置在阀中的阀元件的切换位置,各一个切换杆与各轴连接,通过该切换杆可以转动轴。这样通过滑槽引导装置强制耦联各轴,使得阀对的操纵仅能以预定的顺序实行。在该已知的解决方案中,为了分别相互耦联的阀精确地同轴于轴地设置并且这样可尽最大可能低阻碍地被操作人员操纵,在生产和装配时的公差方面,既对耦联的轴也对为了设置阀所设的引导流体的连接部提出高的质量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由现有技术出发,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流体流的切换装置,该切换装置允许简化的生产和装配并且尽管如此仍保证安全的运行、特别是阀对运动的可靠的耦联。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利用一种在其总体上具有权利要求I的特征的切换装置解决。配设给第一和第二分配阀的第一对切换杆与配设给第三和第四分配阀的第二对切换杆这样设置在不同的平面内,使得第一对切换杆能不受第二对切换杆阻碍地并且第二对切换杆能不受第一对切换杆阻碍地由操作人员操纵,由此保证即使在不设有耦联的轴时在第一和第三分配阀之间或者在第二和第四分配阀之间分配阀的阀元件的切换位置能可靠地由操作人员改变。通过在不同的平面内成对地设置切换杆,确保第一对切换杆不受第二对切换杆阻碍地被操纵,并且反之亦然。在一种实施形式中,为了从通过流体的位置到截止流体的位置中以及从截止流体的位置到通过流体的位置中操纵相应配设的分配阀对,第一对和第二对切换杆限定配设给第一对切换杆的第一枢转区域和配设给第二对切换杆的第二枢转区域,这些枢转区域在投影中部分地重叠,以及通过第一对和第二对切换杆设置在不同的平面内,这两对中的每一对在每个操纵位置中能够无碰撞地进入到相应另一对切换杆的枢转区域内。由此即使在存在大的枢转区域时也保证切换装置的安全的可操纵性,从而即使切换杆在空间上扩展,该扩展的切换杆导致较小的要由操作人员施加的力,也保证切换装置的无碰撞的且可靠的可操纵性。在一种实施形式中,第一对切换杆和第二对切换杆设置成,使得一对的两个切换杆分别能用操作人员的一只手在整个枢转区域上共同被操纵。由此达到一种简单的可操纵性,特别是一种尽管为一个配设的分配阀对分别使用两个切换杆仍能实现由操作人员有效率地和顺畅地操纵的可操纵性。用一只手共同操纵导致一个分配阀对的阀元件的运动的强制耦联,从而为了达到耦联不需要单独的器件、如例如轴。在一种实施形式中规定,在切换杆的手柄区域内人体工程学地构造要由操作人员操纵的切换杆。切换杆的自由端部的特别是倒圆的形状适合于此。在此,为了便于共同操纵一对切换杆可以特别规定,要共同操纵的切换杆在其端部分别具有大约半球形的凸出成型部,从而一对由一只手握住的切换杆在其手柄区域中补充成一个球形,该球形以简单和安全的方式能由操作人员的手握住。在一种实施形式中,各切换杆为了设置在不同的平面内而分别具有相对于其自由端部弯曲的并且基本上沿配设的分配阀的转动轴线延伸的间隔区段。从切换杆的自由端部出发,该端部作为一种手柄区域能由操作人员握住,切换杆首先具有基本上在垂直于配设的分配阀的转动轴线的平面内延伸的细长的区段,该区段然后转入到弯曲的间隔区段中, 该间隔区段的长度可按照要求选择。切换杆的为了紧固在配设的分配阀上而构成的另一区段邻接于此,该另一区段必要时也可以弯曲。通过如下方式,即,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中一个切换杆的枢转区域设置所在的平面并且基本上通过所属的间隔区段的纵向尺寸确定,达到枢转区域的位置的成本有利的可匹配性,而不必介入到切换装置的其余组成部分中。在一种实施形式中,一对切换杆的间隔区段具有不同的纵向延伸(尺寸)。在此,这两个间隔区段的和可以这样选择,使得一对的两个切换杆匹配于切换装置的几何尺寸,特别是匹配于在配设的分配阀之间的距离。在一种实施形式中,切换杆分别构造成双臂杆,操作人员作用在这些杆上并且在这些杆中杆的臂分别关于配设的分配阀的转动轴线沿直径相互对置地设置。切换杆构成为双臂杆允许分别从切换装置的两侧操纵切换杆,以及特别是在双臂杆的对称构造形式中, 该杆关于其位于中央的转动点处于平衡状态,这导致在配设的分配阀上紧固杆的简化以及导致杆的低阻碍的可操纵性。 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中,第一对切换杆中的一个切换杆构成为第二对切换杆中的一个切换杆的相同件以及第一对切换杆中的另一个切换杆构成为第二对切换杆中的另一个切换杆的相同件。由此达到的、不同部件的较小数量既导致在制造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时的成本优势,又导致一种简化的装配。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中,第五阀在引导流体的第一连接部中设置在第一和第三分配阀之间以及第六阀在引导流体的第二连接部中设置在第二和第四分配阀之间。在此优选,第六阀为输入要处理的流体到切换装置而构造成进入阀,而经处理的流体能够经由构造成排出阀的第五阀重新离开切换装置。5在一种实施形式中,第五阀和第六阀能通过一个耦联它们的轴操纵并且一个另外的切换杆作用在该轴上,通过所述另外的切换杆设置在与第一对切换杆和第二对切换杆的枢转区域的平面不同的平面内,所述另外的切换杆的枢转区域能够无碰撞地进入到第一对和第二对切换杆的枢转区域中。在此通过耦联的轴保证,第五和第六阀强制地被相互一起操纵。在此,在一种实施形式中规定,所述另外的切换杆的枢转区域设置在第一对和第二对切换杆的枢转区域的两个平面之间。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另外的切换杆的枢转区域设置在这样的平面内,该平面只与第一对或第二对切换杆的枢转区域的相应平面邻近。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中,所述另外的切换杆为了共同操纵第五和第六阀而构成为棒形的并且在容纳部中被引导地横向于轴的纵向延伸地至少部分地穿过该轴,从而所述另外的切换杆能进入到彼此对置的操作位置中。在此,在一种实施形式中,容纳部在其横截面方面与构成为棒形的轴的横截面对应地构造,特别是对于带有圆形横截面的轴的情况,设有横向于轴的纵向延伸的相应的贯通孔作为在该轴中的容纳部。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切换装置的一种实施形式中,从切换装置的工艺侧通过在引导流体的第二连接部中的第六阀能控制流体的流入,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分配阀的各切换杆以及第五和第六阀的所述另外的切换杆从切换装置的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B·施里希特,M·多伊奇迈尔,
申请(专利权)人:HYDAC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