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飞机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载荷下啮合间隙测量装置,其结构主要由包括垂直于齿轮端面方向安装在机匣上轴向作动于主动锥齿轮的第一测量器和轴向作动于从动锥齿轮的第二测量器,第一测量器和第二测量器的构成均分别包括壳架、相对于壳架可局部轴向移动不可转动的杆轴、齿轮夹持机构、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所述齿轮夹持机构固定安装在杆轴上,所述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均由套置在杆轴外的弹簧、与壳体相固定的轴套、推动齿轮夹持机构轴向移动的弹簧座构成,构成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的螺母、弹簧和弹簧座设置方向相反。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锥齿轮啮合间隙测量装置无法检测载荷下啮合间隙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飞机中央传动机匣齿轮传动装配测量技术,特别是涉及检测中央传动机匣内的锥齿轮副在受额定载荷力下的啮合间隙的装置。
技术介绍
齿轮传动是机械传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传动形式,而齿轮的啮合间隙不仅影响到机械传动的平稳性,而且还影响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间隙过大会造成控制系统产生抖动现象并降低使用寿命,因此,重要的齿轮传动机构在投入使用之前都需要检测齿轮传动副的啮合间隙。现有技术的啮合间隙检测都是通过测量装置,将齿轮副中的一个齿轮固定,然后转动另一个齿轮,把齿轮传动副的啮合间隙值转化为动齿轮的转动角度值,根据齿轮的 转动角度值测出齿轮传动副啮合间隙。飞机中央传动机匣是飞机十分重要的传动机构,中央传动机匣内的零件在工作状态下承受很大的压载荷和拉载荷,作为中央传动机匣重要部件的锥齿轮传动副承受同样的载荷,锥齿轮传动副在拉力和压力作用下的啮合间隙与非工作状态下相差很大,按非工作状态测出的啮合间隙,不能正确反映锥齿轮传动副的工作状态,因此正确检测出锥齿轮传动副工作状态下的啮合间隙十分重要。但是,采用现有技术的齿轮传动啮合间隙检测装置,是无法测出锥齿轮传动副在压载荷和拉载荷下的啮合间隙值。因此,生产实践急需提供一种能够检测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载荷下啮合间隙的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齿轮传动副啮合间隙测量装置的现状与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操作方便灵活,易于掌握的飞机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载荷下啮合间隙测量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齿轮传动副啮合间隙测量装置存在的无法检测载荷下啮合间隙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飞机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载荷下啮合间隙测量装置,其结构主要由包括垂直于齿轮端面方向安装在机匣上轴向作动于主动锥齿轮的第一测量器和轴向作动于从动锥齿轮的第二测量器,第一测量器和第二测量器的构成均分别包括壳架、相对于壳架可局部轴向移动不可转动的杆轴、齿轮夹持机构、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所述齿轮夹持机构固定安装在杆轴上,所述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均由套置在杆轴外的弹簧、与壳体相固定的轴套、通过螺纹副安装在轴套上作用于弹簧一端的螺母和作用于弹簧另一端推动齿轮夹持机构轴向移动的弹簧座构成,构成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的螺母、弹簧和弹簧座设置方向相反,形成对齿轮夹持机构施压或施拉作用。最好将第一测量器和第二测量器的齿轮夹持机构之一设计为弹性齿轮夹持机构。为了更好地解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下述各项技术措施可单独采取,也可组合采取,甚至一并采取。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便于通过测量弹簧压缩量确定施加在锥齿轮传动副的压载荷或拉载荷,第一测量器和第二测量器设计有用来固定轴套与杆轴相对位置的插销。构成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的轴套上设计有测量弹簧压缩量的刻线。所述插销在螺母作用于弹簧进行压缩量调整过程中须拔出,测量之前和调整之后插入,将套筒与杆轴固定在一起。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构成第一测量器和第二测量器的杆轴之一固定设置有安装测量表的表架,表架上设计指示刻线。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防止弹簧在螺母旋转施压过程中转动,在构成第一测量器、第二测量器的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的螺母最好通过弹簧座与弹簧作用联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简化装置结构,在构成第一测量器、第二测量器的轴向内压机构的轴套和轴向外拉机构的轴套最好为固定于壳架上的同一个套筒。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啮合间隙测量装置整体结构最好设计成,第一测量器为垂直设置,第二测量器为水平设置,构成第二测量器的壳架通过机座安置在地基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最好将第一测量器的齿轮夹持机构设计为弹性齿轮夹持机构,其结构可由固定安装在第一杆轴上的第一外拉构件、可轴向滑动地套置在第一杆轴上端面作用在主动锥齿轮筒体内壁台阶面上的第一内压构件和通过螺纹副安装在第一杆轴上的并紧螺母(22)构成,所述第一外拉构件为具有弹性的薄壁锥筒,薄壁锥筒大端外缘与主动锥齿轮筒体内壁为过盈配合,所述第一内压构件设计有套筒管,所述并紧螺母的端面作用于第一内压构件套筒管的端面,通过转动并紧螺母实现对主动锥齿轮弹性夹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构成第一测量器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的弹簧座为位于第二内压构件套筒管上的弹簧座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最好将第二测量器的齿轮夹持机构设计为刚性齿轮夹持机构,由安装在第二杆轴上端面与从动锥齿轮内端相匹配的第二外拉构件、通过固定销固定安装在第二杆轴上的定位件和通过螺纹副安置在定位件上端面与从动锥齿轮外端相匹配的第二内压构件构成,通过转动第二内压构件实现对从动锥齿轮刚性夹持,所述定位件通过键联接副与从动锥齿轮联接,通过可轴向移动不可转动的销联接结构与第二壳架联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为了便于转动螺母进行载荷调整,最好将构成第二测量器的第二壳架设计为两侧面洞开的壳架。本专利技术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技术措施。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飞机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载荷下啮合间隙测量装置与现有技术的齿轮啮合间隙测具相比,具有以下十分突出的技术特点和效果I、本专利技术的啮合间隙测量装置,在结构上模拟了飞机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的工作状态,可以同时对主动锥齿轮和从动锥齿轮施加压力和拉力,可以准确地测量出锥齿轮副在工作状态下的啮合间隙,为正确评价飞机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的工作状态提供了依据。2、载荷模拟结构简单。本专利技术的啮合间隙测量装置,是通过由套置在杆轴外的弹簧、与壳体相固定的轴套、通过螺纹副安装在轴套上作用于弹簧一端的施压螺母和轴向限位的弹簧座构成的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实现对传动机匣锥齿轮副施加压载荷或拉载荷,通过旋转施压螺母调整弹簧的压缩量调整施加载荷的大小,载荷模拟结构简单。3、施加额定压载荷或拉载荷操作简单。本专利技术的测量装置,其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均通过弹簧压缩在齿轮副和机匣间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从而实现对齿轮副施加拉力和压力,可通过旋转施压螺母调整弹簧的压缩量调整施加载荷的大小。而构成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的施压螺母上设计有测量弹簧压缩位移量的刻线,通过测量刻线相对于基准的距离即可知道弹簧的压缩量,进而可知道施加于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的载荷,操作方便。4、结构设计合理。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的主动锥齿轮筒体尺寸大且筒体壁薄,本专利技术将主动锥齿轮的夹持机构设计成弹性齿轮夹持机构,用涨紧构件定位紧固,解决施力难的问题。轴向作动于从动锥齿轮的第二测量器上装有防转销16以限制从动轮转动,测量时转动主动锥齿轮,把间隙值转化为第二测量器上的表架18的转动值,可以直接打表检测,测得的间隙值可靠、准确。本专利技术是对现有技术的齿轮副啮合间隙测量装置的改进和发展,为生产实践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灵活,掌握难度小的齿轮副啮合间隙测具,解决了现有技术的齿轮副啮合间隙测量装置无法加载载荷,齿轮定位难,间隙测量难度大等问题。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轴向作动于从动锥齿轮的第二测量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附图2中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附图2中B向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轴向作动于主动锥齿轮的第一测量器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附图中,各图示标号标示的对象为1-轴向作动于主动锥齿轮的第一测量器;I1-主动锥齿轮; II1-中央传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机中央传动机匣锥齿轮副载荷下啮合间隙测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垂直于齿轮端面方向安装在机匣(Ⅲ)上轴向作动于主动锥齿轮(Ⅱ)的第一测量器(Ⅰ)和轴向作动于从动锥齿轮(Ⅳ)的第二测量器(Ⅴ),第一测量器和第二测量器的构成均分别包括壳架(9、2)、相对于壳架可局部轴向移动不可转动的杆轴(30、14)、齿轮夹持机构、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所述齿轮夹持机构固定安装在杆轴上,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均由套置在杆轴外的弹簧(21、19、10、5)、与壳体相固定的轴套(26、12)、通过螺纹副安装在轴套上作用于弹簧一端的螺母(27、25、3、13)和作用于弹簧另一端推动齿轮夹持机构轴向移动的弹簧座构成,构成轴向内压机构和轴向外拉机构的螺母、弹簧和弹簧座设置方向相反,形成对齿轮夹持机构施压或施拉作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峰,姜宝华,朱华仙,黄健,王平,吴天贵,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