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纺纱混棉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49748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1 04:3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色纺纱混棉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色纺纱混棉工艺,属于纺织面料技术领域。色纺纱混棉装置,包括配盘、凝棉器以及若干个圆盘,配盘为圆形,过配盘中心的格栅将其分成若干个格子,所述的配盘和与之相邻的圆盘之间设置有凝棉器,相邻圆盘之间也设置有凝棉器,其中,凝棉器包括滑棉道、控制装置和连通两者的通道,控制装置包括小车、打手和控制屏,将待混纤维分别放入配盘的不同格子中,启动该色纺纱混棉装置,打手依次抓取各格子中的纤维,抓取的纤维经混合进入后道工序。本发明专利技术色纺纱混棉装置及采用该装置的色纺纱混棉工艺工序简单、色差小、混纺均匀,可应用于色纺纱的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色纺纱混纺工艺,属于纺织技术的纺纱

技术介绍
色纺纱生产工艺过程中,在进行纺纱前要先进行混配,然后经混棉、清花、梳棉和并条等工序,其中,现有的混棉方法很多,如手工混、盘混、条混等,上述混棉方式均为色纺纱生产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但相对来讲操作复杂、对员工和管理的素质要求较高,且不同的混棉方式也各有利弊手工混棉方法灵活性较大,但费时费力,仅适用于小订单;盘混较简单,处理量较大,但调色水平较低,色混不匀,对调色的水平要求较高,色比小的订单来讲,盘混也不太适合;条混的混棉方法对工艺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专门的混棉机械进行混棉,而且,由于混棉设备上设置有必要部件角钉帘,很容易造成挂花,从而引起混色和异纤,还需打包分配,不利于流程顺利进展。 有基于此,做出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工序简单、使用方便、混棉均匀度高的的色纺纱混纺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色纺纱混棉装置,包括配盘、凝棉器以及若干个圆盘,配盘为圆形,过配盘中心的格栅将其分成若干个格子,所述的配盘和与之相邻的圆盘之间设置有凝棉器,相邻圆盘之间也设置有凝棉器。所述的凝棉器包括滑棉道、控制装置和连通两者的通道,控制装置安装于配盘或圆盘处。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小车,安装于小车下部的打手以及侧壁的控制屏,小车以配盘或圆盘圆心为轴转动,控制屏控制小车和打手的运转。所述的通道上设置有气动装置驱动的三通,三通连通各凝棉器之间的通道。所述的圆盘为0-5个。所述的滑棉道的倾斜角度Θ为15-4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工序简单、色差小、混纺均匀的色纺纱混纺工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色纺纱混棉工艺,将待混纤维分别放入配盘的不同格子中,启动色纺纱混棉装置,打手依次抓取配盘各格子中的纤维,抓取的纤维经混合进入后道工序。为实现更好的混纺效果,进一步的设置如下 所述的混合是指抓取的纤维经打手抓取后经通道直接到达后道工序。所述的混合是指抓取的纤维经打打手抓取后,经通道、滑棉道进入圆盘,再经若干道凝棉器处理后到达后道工序。所述的凝棉器为1-5道。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专利技术混棉工艺中,按照初步配棉的要求把不同颜色的纤维按比例置于混棉机的配盘中,高包销平,回花塞缝,使上下一致进行码包堆放,启动设备,设定好相应的参数,即可实现不同纤维的抓取,其中,配盘和相邻圆盘之间,以及相邻的圆盘与圆盘均设置有凝棉器,凝棉器加装带斜坡的滑棉道,打手分别抓取配盘中的各纤维,经通道和滑棉道将抓取的纤维送达后续的圆盘时,整齐的纤维自倾斜的滑棉道至圆盘时,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分别落在不同的位置,自同一格子内抓取的纤维被打乱,并与其他格子的纤维混合在一起,从而实现混棉的目的。根据所染颜色的不同,以及纺纱条件的需要,可对混棉进行流程组合,采用多个圆 盘并联的方式进行,其流程可长可短。抓取的纤维经打手抓取后经通道直接到达后道工序;也可经通道、滑棉道进入圆盘,再经若干道凝棉器和圆盘处理后,再到达后道工序,具体可根据待混纤维的需求进行一道混合或多道混合,带气动装置的三通实现对这些圆盘间的相互连接,以达到不同流程的混棉混色的切换,不仅简单有效,成本获得节省,同时劳动力和流程的包装费用均得到减少,也避免了人为和机械原因造成的颜色混合,异纤的混入,将清花流程中的圆盘进行组合。说明书附图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 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棉原理示意 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的混棉设备; 图4为图3中A部位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配盘;2、一道三通;3、第一凝棉器;4、一道圆盘;5、二道三通;6、第二凝棉器;61、滑棉道;62、通道;63、控制装置;631、控制屏;632、小车;633、打手;7、二道圆盘;8、气动装置。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I 本专利技术色纺纱混棉装置,结合图3,包括配盘I、一道圆盘4和二道圆盘7,配盘I为圆形,并通过穿过其圆心的格栅分成若干个格子,配盘I和一道圆盘4相邻,一道圆盘4与二道圆盘7相邻,配盘I和一道圆盘4之间设置有第一凝棉器3,一道圆盘4与二道圆盘7之间设置有第二凝棉器6。其中,第二凝棉器6包括滑棉道61、控制装置63和连通两者的通道62,控制装置63安装于配盘I或二道圆盘7处;结合图4,控制装置63包括小车632,安装于小车632下部的打手633以及小车632侧壁的控制屏631,小车632以二道圆盘7的圆心为轴转动,控制屏631控制小车632和打手633的运转;通道上设置有气动装置8驱动的三通,一道三通2和二道三通5连通第一凝棉器3和第二凝棉器6之间的通道62 ;滑棉道61的倾斜角度Θ为45°。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色纺纱混棉装置进行色纺纱混棉工艺,结合图1,其流程为配盘一第一凝棉器一一道圆盘一第二凝棉器一二道圆盘一后道工序。将待混纤维分别放入配盘I的不同格子中,启动色纺纱混棉装置,打手633依次抓取各格子中的纤维,此时,一道三通2和二道三通5均关闭,抓取的纤维经第一凝棉器3的通道、滑棉道进入一道圆盘4 ;一道圆盘4内的纤维再经第二凝棉器6处理,到达二道圆盘7,进入后道工序。其中纤维经打手依次抓取后,在经过凝棉器的滑棉道61时,因滑棉道61为倾斜安装的,这样,原本平整的纤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在圆盘的不同位置,原有顺序被打乱,不同的纤维获得一定程度的混合,如图2所示,一定程度混合的纤维经打手的再次抓取后,进行了二道混合,这样到达二道圆盘7或后道工序的纤维混色均匀,符合后道工序的要求。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不仅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混棉工序,而且也避免了原有和现有混棉工序的混色和异纤现象,本专利技术可满足适合不同纤维的混棉,纤维色差较大时,也可实现均匀混棉。实施例2 本专利技术色纺纱混棉装置,结合图3,包括配盘I、一道圆盘4和二道圆盘7,配盘I为圆形,并通过穿过其圆心的格栅分成若干个格子,配盘I和一道圆盘4相邻,一道圆盘4与二 道圆盘7相邻,配盘I和一道圆盘4之间设置有第一凝棉器3,一道圆盘4与二道圆盘7之间设置有第二凝棉器6。其中,第一凝棉器3和第二凝棉器6设置相同,第二凝棉器6包括滑棉道61、控制装置63和连通两者的通道62,控制装置63安装于配盘I或二道圆盘7处;结合图4,控制装置63包括小车632,安装于小车632下部的打手633以及小车632侧壁的控制屏631,小车632以二道圆盘7的圆心为轴转动,控制屏631控制小车632和打手633的运转;通道上设置有气动装置8驱动的三通,一道三通2和二道三通5连通第一凝棉器3和第二凝棉器6之间的通道;滑棉道61的倾斜角度Θ为45°。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色纺纱混棉装置进行色纺纱混棉工艺,结合图1,其流程为配盘一第一凝棉器一一道圆盘一二道三通一后道工序。将待混纤维分别放入配盘I的不同格子中,启动色纺纱混棉装置,打手633依次抓取各格子中的纤维,此时,一道三通2关闭,二道三通5打开,抓取的纤维经第一凝棉器3的通道、滑棉道进入一道圆盘4 ;一道圆盘4内的纤维再经第二凝棉器6的打手633抓取,经通道62、二道三通5进入后道工序。其中纤维经打手依次抓取后,在经过凝棉器的滑棉道61时,因滑棉道61为倾斜安装的,这样,原本平整的纤维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在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色纺纱混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盘、凝棉器和若干个圆盘,配盘为圆形,过配盘中心的格栅将其分成若干个格子,所述的配盘和与之相邻的圆盘之间设置有凝棉器,相邻圆盘之间也设置有凝棉器。

【技术特征摘要】
1.色纺纱混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配盘、凝棉器和若干个圆盘,配盘为圆形,过配盘中心的格栅将其分成若干个格子,所述的配盘和与之相邻的圆盘之间设置有凝棉器,相邻圆盘之间也设置有凝棉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色纺纱混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凝棉器包括滑棉道、控制装置和连通两者的通道,控制装置安装于配盘或圆盘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色纺纱混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装置包括小车,安装于小车下部的打手以及侧壁的控制屏,小车以配盘或圆盘的圆心为轴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色纺纱混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通道上设置有气动装置驱动的三通,三通连通各凝棉器之间的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色纺纱混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盘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国周杨杰应平郝首领葛利根许朝生张兴土王金良宋平平葛小龙陶仁林翁尧全单琴丽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国周纺织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