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涉及列车车腹整流技术领域。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包括导流罩轨道、导流罩轮、壳体框架、检修门、导流罩外壳体、客车箱车底、转向架、导向轮支架、导向轮、钢轨,其特征在于:转向架外罩有导流罩外壳体,导流罩外壳体上下敞口,导流罩外壳体前后面为圆弧面,导流罩外壳体两侧档板上装有检修门,导流罩外壳体的前、后面上端外部两侧装有导流罩轮,导流罩外壳体通过导流罩轮与导流罩轨道连接,导流罩轨道焊接连接客车箱车底;导流罩外壳体内焊接连接有壳体框架;壳体框架下端横架连接导向轮支架,导向轮连接导向轮支架。其特点是减少列车运行的空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列车运行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涉及列车车腹整流
技术介绍
现代列车不断朝着高速舒适的方向发展,列车行驶的阻力主要来自车轮和钢轨的摩擦阻力、空气气流对列车的流体动力学阻力。为克服空气气流对行驶列车的阻力,列车车厢下连接有裙边,但列车转向架周围却无裙边,其原因是因在列车行驶到轨道转弯处时随轨道的转弯而转弯,厢体连接的裙边会阻碍转向架的转动。中国专利申请200810195674. 6提出了高速列车车腹整流的技术方案,但因公开不充分可行性差。其一,根据权利要求2的技术特征“紧贴车腹横梁下安装有平板型横梁整流罩”,阻断了列车制动装置对转向架上轮子的制动;其二,根据权利要求2的技术特征“紧贴车腹横梁下安装有平板型横梁整流罩”,列车制动时闸瓦与车轮摩擦放热,热量使气体膨胀,热气体密度<冷气体密度,热气流上升而转向架上却被平板型横梁整流罩罩住,不能散热,其后果难以预料;其三,列车的运行参数是依据动力学原理及长期经验而设计,根据权利要求I的技术特征高速列车车腹整流装置的整体重量由转向架承载,而其运行参数又未做相应的修正,影响列车整体运行性能;其四,根据权利要求5的技术特征外挂箱整流罩顺列车运行方向呈流线型设置。技术方案公开不完全,整流罩如何与车体连接未公开,转向架被整流罩完全包住,转向架如何转动未做说明,综上所述诸多原因,此技术方案难于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一、提供一种减轻列车运行时空气阻力的转向架导流装置;二、确保列车刹车时的散热;三、不增加转向架的负载,还要保证与转向架同步转动;四、保证转向架的检修。本专利技术的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I、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包括导流罩轨道I、导流罩轮2、壳体框架3、检修门4、导流罩外壳体5、客车箱车底6、转向架7、导向轮支架8、导向轮9、钢轨10、壳体框架下框架3-1,其特征在于转向架7外罩有导流罩外壳体5,导流罩外壳体5上下敞口、上部为立方体、下部两侧档板向内折,导流罩外壳体5前后档板为圆弧面,导流罩外壳体5两侧档板上装有检修门4,导流罩外壳体5的前、后档板上端外部两侧装有导流罩轮2,导流罩外壳体5通过导流罩轮2与导流罩轨道I连接,导流罩轨道I焊接连接客车箱车底6 ;所述的导流罩外壳体5内侧焊接连接壳体框架3 ;所述的导流罩外壳体5内侧下部焊接连接壳体框架下框架3-1,壳体框架下框架3-1连接导向轮支架8,导向轮9连接导向轮支架8。2、所述的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框架3为方管钢,所述的壳体框架下框架3-1为方管钢。3、所述的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罩外壳体5前、后档板为圆弧面,圆弧面的圆弧半径=转向架7中心点到圆弧面的垂直距离。4、所述的导向轮9位于钢轨10上方,与钢轨10的间距=10mm。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和作用减少列车运行的空气阻力,降低能耗提高列车运行速度;导流罩外壳体装有导向轮保证转向架与导流罩外壳体的同步转动;保证转向架相对于车箱的相对运动;导流罩外壳体通过导流罩轮与导流罩轨道连接,导流罩轨道连接客车箱,由列车车体承载导流罩外壳体的重量,不增加转向架的承载负荷,保障列车的运动性能;导流罩外壳体上下敞口确保刹车时摩擦热的散热;导向轮9与钢轨10的间距=IOmm以减少摩擦阻力;导流罩外壳体两侧档板上装有检修门便于检修。附图说明图I :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主视图;图2 :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俯视图;图3 :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A-A左视剖面图;图4:1局部放大视图;图5 II局部放大视图;图中1导流罩轨道、2导流罩轮、3壳体框架、4检修门、5导流罩外壳体、6客车箱车底、7转向架、8导向轮支架、9导向轮、10钢轨、31壳体框架下框架。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I、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包括导流罩轨道I、导流罩轮2、壳体框架3、检修门4、导流罩外壳体5、客车箱车底6、转向架7、导向轮支架8、导向轮9、钢轨10、壳体框架下框架3-1,其特征在于转向架7外罩有导流罩外壳体5,导流罩外壳体5上下敞口、上部为立方体、下部两侧档板向内折,导流罩外壳体5前、后档板为圆弧面,导流罩外壳体5两侧档板上装有检修门4,导流罩外壳体5的前、后档板上端外部两侧装有导流罩轮2,导流罩外壳体5通过导流罩轮2与导流罩轨道I连接,导流罩轨道I焊接连接客车箱车底6 ;所述的导流罩外壳体5内侧焊接连接壳体框架3 ;所述的导流罩外壳体5内侧下部焊接连接壳体框架下框架3-1,壳体框架下框架31连接导向轮支架8,导向轮9连接导向轮支架8。2、所述的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框架3为方管钢,所述的壳体框架下框架3-1为方管钢。3、所述的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罩外壳体5前、后档板为圆弧面,圆弧面的圆弧半径=转向架7中心点到圆弧面的垂直距离。4、所述的导向轮9位于钢轨10上方,与钢轨10的间距=10mm。导流罩外壳体5呈上、下敞口的箱形,便于刹车时的散热;导流罩轮2和导流罩轨道I的滑动连接,使导流罩可灵活转动,又可使客车箱车底6承载导流罩的全部重量,则不会影响转向架的动力学性能,保障行车安全。导流罩外壳体5前后为圆弧面,即可保证导流罩轮2沿导流罩轨道I的滑动,又不致转动时触碰车箱裙边,又可进一步降低行驶中的气流阻力。导流罩轨道I焊接连接客车箱车底6,焊接连接不会松动,造成意外。壳体框架3为方管钢,通过方管钢的壳体框架3加强对导流罩外壳体5的稳固,防止运行时的形变。导流罩外壳体5两侧面开有检修门4利于维修。除本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
技术人员惯常的技术,不再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包括导流罩轨道、导流罩轮、壳体框架、检修门、导流罩外壳体、客车箱车底、转向架、导向轮支架、导向轮、钢轨、壳体框架下框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外罩有导流罩外壳体,导流罩外壳体上下敞口、上部为立方体、下部两侧档板向内折,导流罩外壳体前、后档板为圆弧面,导流罩外壳体两侧档板上装有检修门,导流罩外壳体的前、后档板上端外部两侧装有导流罩轮,导流罩外壳体通过导流罩轮与导流罩轨道连接,导流罩轨道焊接连接客车箱车底;所述的导流罩外壳体内侧焊接连接壳体框架;所述的导流罩外壳体内侧下部焊接连接壳体框架下框架,壳体框架下框架连接导向轮支架,导向轮连接导向轮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1.克服气流阻力的转向架整流装置,包括导流罩轨道、导流罩轮、壳体框架、检修门、导流罩外壳体、客车箱车底、转向架、导向轮支架、导向轮、钢轨、壳体框架下框架,其特征在于转向架外罩有导流罩外壳体,导流罩外壳体上下敞口、上部为立方体、下部两侧档板向内折,导流罩外壳体前、后档板为圆弧面,导流罩外壳体两侧档板上装有检修门,导流罩外壳体的前、后档板上端外部两侧装有导流罩轮,导流罩外壳体通过导流罩轮与导流罩轨道连接,导流罩轨道焊接连接客车箱车底;所述的导流罩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晶,许崇娟,许华芳,
申请(专利权)人:济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