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器支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且均呈弓形设置的上横连接条和下横连接条,以及连接上、下横连接条的若干纵连接条,其中,该上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一翻边,该上横连接条的外侧设有用于固定换热器的卡扣;该下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二翻边。该换热器支架具有装配简单、方便、合理、成本低等特点。便于电辅热及换热器的拆装,该换热器支架在横、纵两个方向均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或拉力,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换热器支架两端分别固定于换热器两端的边板上,能够较好的保证热换器折弯后的轮廓形状尺寸,大大地增强了其结构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支架、换热器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近似圆形柜机的蒸发器一般为类似U形或半圆形。在装配时,一般先把蒸发器部件通过边板安装固定在背板两侧或接水盘上,然后再将电辅热安装固定于蒸发器下面的接水盘和上面的顶盖上。但是这种采用蒸发器和电辅热分步装配的工艺,生产效率较低,且也不方便拆装电辅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合理,装拆便捷的换热器支架、换热·器和空调器。本技术提出一种换热器支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且均呈弓形设置的上横连接条和下横连接条,以及连接所述上、下横连接条的若干纵连接条,其中,该上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一翻边,该上横连接条的外侧设有用于固定换热器的卡扣;该下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二翻边。优选地,所述第一翻边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电辅热的固定孔,所述第二翻边上设有用于限位所述电辅热的子翻边。优选地,所述纵连接条与上、下横连接条螺接、铆接或焊接。优选地,所述上、下横连接条的截面呈U形设置;所述纵连接条的截面呈U形设置。优选地,所述换热器支架还包括连接所述上、下横连接条两端的紧拉横条。本技术进一步还提出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电辅热和换热器支架,该换热器支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且均呈弓形设置的上横连接条和下横连接条,以及连接所述上、下横连接条的若干纵连接条,其中,该上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一翻边,该上横连接条的外侧设有用于固定换热器卡扣;该下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二翻边;所述换热器本体螺接在所述换热器支架的外侧,所述电辅热通过翻边与换热器支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电辅热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翻边螺接,另一端间隙配合的套接在所述第一翻边的定位孔内。优选地,所述电辅热为陶瓷或金属PTC电加热管。本技术进一步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电辅热和换热器支架,该换热器支架包括相互平行设置且均呈弓形设置的上横连接条和下横连接条,以及连接所述上、下横连接条的若干纵连接条,其中,该上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一翻边,该上横连接条的外侧设有用于固定换热器卡扣;该下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二翻边;所述换热器本体螺接在所述换热器支架的外侧,所述电辅热通过翻边与换热器支架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换热器支架具有装配简单、方便、合理、成本低等特点。便于电辅热及换热器的安装和拆卸,该换热器支架在横、纵两个方向均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或拉力,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换热器支架两端分别固定于换热器两端的边板上,能够较好的保证热换器折弯后的轮廓形状尺寸,大大地增强了其结构的稳定性,电辅热置于换热器支架内部空间上,牢固可靠,稳定性好。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一实施例中上横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一实施例中下横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另一实施例中上横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另一实施例中下横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换热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就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提出一种换热器支架。参照图I至图3,图I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一实施例中上横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一实施例中下横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支架包括上横连接条100、下横连接条200和若干纵连接条300。其中,上横连接条100和下横连接条200均呈弓形且相互平行设置,纵连接条300设于上横连接条100与下横连接条200之间,用于连接上横连接条100与下横连接条200,纵连接条300优选与上横连接条100与下横连接条200垂直设置。上横连接条100的内侧设有第一翻边110,下横连接条200的内侧设有第二翻边210,第一翻边110与第二翻边210相互配合,用于固定电辅热(图中未示)。上横连接条100的外侧设有用于固定换热器(图中未示)的卡扣120,该卡扣120优选呈U状或凹状设置。本技术的换热器支架具有装配简单、方便、合理、成本低等特点。便于电辅热及换热器的安装和拆卸,该换热器支架在横、纵两个方向均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或拉力,具有较好的结构稳定性。换热器支架两端分别固定于换热器两端的边板上,能够较好的保证热换器折弯后的轮廓形状尺寸,大大地增强了其结构的稳定性,电辅热置于换热器支架内部空间上,牢固可靠,稳定性好。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翻边110上设有固定孔111,第二翻边210上设有子翻边211。在装配电辅热时,先将第一翻边110上的固定孔111间隙配合的套接在电辅热的一端,再将电辅热的一端置于第二翻边210上,子翻边211对电辅热进行限位,用于防止电辅热侧移,最后通过螺钉将电辅热固定在第一翻边Iio上。通过第一翻边110与第二翻边210的配合,将电辅热固定在换热器支架上,电辅热与第一翻边110上的固定孔111间隙配合的套接,使得当电辅热发热时能够向上轴向伸缩;电辅热与第二翻边210之间采用螺接,便于拆装。在上述实施例中,纵连接条300与上横连接条100和下横连接条200之间采用螺接、铆接或焊接等固定连接。进一步增强了换热器支架的结构稳定性,使换热器支架不易产生形变。在上述实施例中,上横连接条100、下横连接条200和纵连接条300的截面均呈U形设置。增大了上横连接条100、下横连接条200和纵连接条300强度,进一步增大了换热器支架所承受的压力和拉力。 参照图4至图6,图4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另一实施例中上横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换热器支架另一实施例中下横连接条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换热器支架还可包括两根与上横连接条100和下横连接条200对应设置的紧拉横条400,一紧拉横条400与上横连接条100两端固定连接,另一紧拉横条400与下横连接条200两端固定连接。紧拉横条400的设置增强了上横连接条100和下横连接条200向其内侧所能承受的压力和拉力,避免了换热器支架发生变形。本技术进一步还提出一种换热器。参照图7和图8,图7为本技术换热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换热器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该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20、电辅热30和用于固定换热器本体20、电辅热30的换热器支架,该换热器支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换热器本体20外包在在换热器支架的外侧,并将换热器支架固定在换热器本体20两侧的边板上,换热器支架的卡扣120卡扣在换热器本体20的顶部,使得换热器本体20在重力方向得到更牢靠地固定。通过换热器支架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设置且均呈弓形设置的上横连接条和下横连接条,以及连接所述上、下横连接条的若干纵连接条,其中,该上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一翻边,该上横连接条的外侧设有用于固定换热器的卡扣;该下横连接条的内侧设有用于固定电辅热的第二翻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强,张智,黎文斗,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