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良的铣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2180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结构改良的铣刀,尤指使用于印刷电路板制程的铣刀,该铣刀柄部一侧设有连接面,并相对于柄部的连接面的刃部一侧设有对接面,即可借助柄部连接面与刃部对接面固接结合,铣刀的刃部直径由对接面往切削部呈递减式设计,而使刃部呈正锥状,其对接面至切削部的长度介于7.0mm~13mm之间,则使刃部的正锥状呈比例式增减,并介定刃部的直径为0.4mm~3.175mm之间,以可利用刃部切削电路板时,铣切完整的外型,并可克服铣刀在加工作业时所产生的侧向力,降低铣刀加工作业的变形量,而达到提高铣刀加工作业精度的目的。(*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结构改良的铣刀,尤指可供印刷电路板铣切加工的铣刀,并降低铣刀加工时的变形量,以提高加工作业精度及电路板的产品良率。
技术介绍
在电子产品逐渐走向轻、薄、短、小的时代趋势下,使得各式的电子产品体积亦逐渐缩小,则电子产品内部的各种零件的制造、加工制程,也相对的越来越精细,而各种电子产品中必须具备有印刷电路以供电子零件组设定位的印刷电路板,该印刷电路板的体积亦必须随着电子产品的体积缩小,而在印刷电路板的制程中,通常为了降低成本,均会采用多叠板同时加工,因加工时的纵横比率相当高亦常造成断刀与精度不足的情况,然目前所使用的铣刀其刃部均呈直杆状,无法承受较大的侧向力,以致铣刀侧摆、偏心、变形量增加。致使铣切的基板上下片基板呈现变形,即影响加工作业的精度,并降低电路板产品的良率。申请人曾于2001年12月31日以“电路板专用新型铣刀”,提呈TW新型专利的申请,并经核准公告,TW公告号第542033号,该专利利用不锈钢材质制成的铣刀柄部与碳化钨材质制成的铣刀刃部,但是因铣刀的柄部与刃部由不同材质所制成,则于铣刀加工过程磨损时,可更换铣刀刃部,不必更换整支铣刀,以降低印刷电路板加工的成本,然而该铣刀刃部呈直杆状,在多叠板加工时,无法保持良好的精度,来达到对品质的要求。如图5所示,为现有铣刀的平面分解图,现有铣刀的铣刀柄A直径大于铣刀刃B的直径,则铣刀刃B以对接端B1与铣刀柄A的连接端A1结合时,造成铣刀刃B不易位于铣刀柄A的中心,如此将使铣刀刃B产生偏心状态,即造成直杆式铣刀于加工时,其铣刀刃B承受的侧向力较大,使其变形量增加,则相对使加工品质降低、产品良率亦降低。所以应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电路板用铣刀的问题与缺陷,即为本设计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提出一种结构改良的铣刀,该铣刀柄部一侧设有连接面,并通过连接面与刃部对接面固接结合,而铣刀的刃部直径由对接面往切削部呈递减式设计,使刃部呈正锥状,以可利用刃部切削电路板时,铣切多叠板加工时,保持良好的精度,并可克服铣刀在加工作业时所产生的侧向力,降低铣刀加工作业的变形量,且已修改成型铣刀刃部外型成为正锥形,以提高刚性,而达到提高铣刀加工作业精度的目的。本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该刃部的根部至切削部的长度介于7.0mm~13mm之间,则使刃部的正锥状呈比例式增减,并介定刃部的直径为0.4mm~3.175mm之间。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铣刀,尤指使用于印刷电路板制程的铣刀,该铣刀由柄部与刃部所组成,且柄部一侧具有连接面,且相对于柄部的连接面于刃部一侧设有对接面,并于刃部远离对接面的另侧设有切削部,其中,该铣刀设有直径由对接面往切削部呈递减式设计的刃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平面外观图; 图2为本技术的平面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刃部的平面外观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分解图;图5为现有铣刀的平面分解图。图中符号说明1 柄部11连接面2 刃部21对接面23切削槽22切削部231 内径芯厚A 铣刀柄A1连接端B 铣刀刃B1对接端具体实施方式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构造,结合附图就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详加说明其特征与功能如下,以利完全了解。请参阅图1、2、3所示,为本技术的平面外观图、平面分解图、刃部的平面外观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技术的铣刀包括柄部1及刃部2,其中该柄部1由超硬材质(如碳化钨或钢材)制成,一侧并具有连接面11。该刃部2亦由超硬材质(如碳化钨或陶瓷)制成,其一侧设有对接面21,且远离对接面21的另侧则设有切削部22。上述各构件于组装时,利用柄部1的连接面11供刃部2的对接面21固接结合,以组构成铣刀,铣刀的刃部2由对接面21(D)往切削部22(d)处呈递减式设计,以使刃部2形成锥形状,而其对接面21至切削部22间的长度L为7.0mm~13mm之间,且刃部2的直径为0.4mm~3.175mm之间,以调整刃部2的长度(L)及直径(D~d)于最佳切削状态。前述铣刀的刃部2,由对接面21(D)往切削部22(d)处呈递减式设计,使其外径形成正锥式,且刃部2的切削槽23间所构成的内径芯厚231则呈正锥状;若其外径形成正锥式,其内径芯厚231则呈平锥状;并利用刃部2呈锥状的特殊设计,在与柄部1结合后,在加工过程中刃部2随柄部1旋转时,刃部2的变形量极小,可使加工的精度提高,同时亦提高产品的良率,且当刃部2进行外形铣切加工时,其加工品质及精度亦较佳,并已修改成型铣刀刃部外型成为正锥形,以提高刚性。再者,上述的柄部1、刃部2均为超硬材质(如碳化钨或陶瓷)所制成,则于加工过程柄部1受机具夹持时,具有较佳的夹持强度,且铣刀柄部1连接面11与刃部2对接面21间,可利用焊接方式固接结合,亦可利用强力黏着剂予以黏固结合或可使对接面与连接面连接结合的加工作业。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分解图,由图中可以清楚看出,本技术的刃部2对接面21可形成较大面积的设计,即刃部2的对接面21大于柄部1的连接面11,以供刃部2方便与柄部1的连接面11对位、衔接结合,且在加工过程中,柄部1与刃部2的结构强度较佳、变形、偏移量极小,则其使用寿命亦相对增长,可提高加工作业的效率。因加工刀具的变形量与刀具长度成正比、与刀具直径成反比,而本技术的刃部2长度介于7.0mm~13mm之间、直径介于0.4mm~3.175mm之间,使刃部2的比例呈现最佳状态,且降低铣刀材料的成本,并利用刃部2呈锥形状的设计,加工过程承受的侧向力较小,使刃部2与柄部1结合后,可以稳定地旋转加工,且有效减少刃部2的变形量,以提高加工作业的品质,且已修改成型铣刀刃部外型成为正锥形,以提高刚性。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铣刀结构所采用柄部1、刃部2分离式设计,仅使刃部2在加工后磨损时可予以拆卸、更换,并由刃部2呈锥形状的设计,而达到刃部2与柄部1结合后,进行加工作业时其变形量极小,同时在电路板上加工锥孔时可具有较佳的加工品质,精度及寿命,达到稳定加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及产品良率的目的,故举凡可达成前述效果的形式皆应受本技术所涵盖,此种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内。上述本技术结构改良的铣刀于实际使用时,可具有下列各项优点,如(一)铣刀的刃部2采锥形状设计,可在加工作业时减少刃部2的变形量,并提高加工作业的精度及品质。(二)铣刀刃部2的外径可呈正锥形或平锥形,其排屑槽所形成的芯厚则可为平锥状或正锥状,而使刃部2具有良好的内、外径比例,可提高加工作业的品质。(三)铣刀刃部2呈锥形状设计,可于加工作业时承受较小的侧向力,即减少刃部2的变形量,提高加工的精度、品质。上述铣刀柄部、刃部的结构,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利用刃部呈锥形状的特殊设计模式,使刃部在加工作业时稳定度较高、变形量较小、加工精度提高,并可增长铣刀的使用寿命,非因此局限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举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之简易修饰及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同理包含于本技术的专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结构改良的铣刀,尤指使用于印刷电路板制程的铣刀,该铣刀由柄部与刃部所组成,且柄部一侧具有连接面,且相对于柄部的连接面于刃部一侧设有对接面,并于刃部远离对接面的另侧设有切削部,其特征在于:    该铣刀设有直径由对接面往切削部呈递减式设计的刃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序庭
申请(专利权)人:尖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