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19906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1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该颈椎间融合器包含顶部、底部、合页连接部、螺管以及与该螺管相适配的螺钉;顶部和底部为尺寸相同的椭圆环,其形状模仿人体颈椎椎体结构;合页连接部设置在顶部和底部之间,该合页连接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部和底部的椭圆环的同侧长边铰接;螺管设置在顶部和底部椭圆环的另一侧的长边之间,螺管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顶部和底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椎间倾角的差异性,不容易产生滑脱现象导致手术失败,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手术植入物,具体地,涉及一种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是脊柱外科常见病。椎间盘由位于中央的髓核和四周包绕的纤维环构成,髓核位于椎间盘的中央,它是一种富含水分、呈胶冻状的弹性蛋白,在髓核的周围是纤维环,一层层的纤维环把两个椎体连接在一起,并把髓核牢牢地固定在中央。当椎体承受纵向负载时,髓核用纤维环借良好的弹性向外周膨胀,以缓冲压力,有减震作用,在行走、弹跳、跑步时防止震荡颅脑。椎间盘的这种结构,允许椎体间借助髓核的弹性和移动以及纤维环的张力做运动。但当人们年龄增大,椎间盘中的含水量减少、蛋白多糖含量较低, 椎间隙的高度降低,椎间盘的生理功能逐渐丧失,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的压迫、致炎因子对神经的刺激等情况都会加重患者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目前对于椎间盘突出症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进行颈椎手术,即为了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的生理弧度,使颈椎达到即刻稳定,在减压区需进行植骨融合,其中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临床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手术方法。因具有简化手术过程,减少并发症;获得即时稳定,提高融合率;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等优点,被许多临床医师和患者所认可。但由于椎体表面存在5 10°的倾斜,椎体间前后高度不一致,前高后低,植入的椎间融合器很难紧贴上、下椎体,容易出现融合器从椎体中滑出的现象。一旦出现融合器滑出现象,颈椎生理弧度小时,会出现相邻阶段退变,内固定断裂,导致手术的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间融合器,具有角度可调的特点,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椎间倾角的差异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该颈椎间融合器包含顶部、底部、合页连接部、螺管以及与该螺管相适配的螺钉;所述的顶部和底部为尺寸相同的椭圆环,其形状模仿人体颈椎椎体结构;所述的合页连接部设置在所述顶部和底部之间,该合页连接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和底部的椭圆环的同侧长边铰接,使得所述的顶部和底部能够相对于该合页连接部进行转动;所述的螺管设置在所述顶部和底部椭圆环的另一侧的长边之间,所述螺管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钉与所述的顶部和底部连接。上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顶部和底部的椭圆环的大小为长轴12 14mm,短轴10 12mm,每个捕圆环的厚度为2. 5 3_。上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顶部的椭圆环上侧和所述底部的椭圆环下侧的表面上分别设有若干突起,以便更容易地植入椎间并稳定固定。上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底部沿椭圆环的环内侧还设有一个椭圆的网状底盘,可以容纳碎骨片并增大接触面积,其上的若干孔洞为血循环孔洞。上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的合页连接部的高度为5 10mm。上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的合页连接部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并相对于所述椭圆环的短轴对称。上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的螺管有两个,相对于所述椭圆环的短轴对称设置。上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的螺管内部的螺纹分为上下两部分,该两部分的螺纹方向相反,分别与上下两端的螺钉配合,旋转螺管即可使上下两端的螺钉同时进入或退出螺管,从而同时改变顶部和底部的角度。该螺管的内径优选为2_。上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中,所述的螺钉与顶部或底部的椭圆环连接 的末端为双头式结构,即该螺钉的末端沿直径两侧对称设有接头,可以进行更稳定的连接。本技术提供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具有以下优点该颈椎间融合器采用上下两椭圆环及中间连接部分构成,上下面形状模仿人体颈椎椎体结构,并设计有突起,能更容易植入椎间并稳定的固定。中间连接部分包括前方的螺管系统和后方的合页连接部,螺管系统中螺管内部设有方向相反的螺纹,上下两端有适配的螺钉插入其中,当用工具向着一个方向旋转螺管时,上下两端的螺钉可同时退出或进入,配合着后方的合页结构,起到使上下椭圆环旋转变化角度的效果,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底部设计成网状底盘,可以容纳碎骨片,并增加了碎骨片与终板的接触面积,利于诱导骨融口 ο利用该颈椎间融合器进行颈椎手术时能够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的生理弧度,使颈椎达到即刻稳定,同时能够避免锥体表面存在的固有倾角使得植入物很难紧贴上、下椎体的问题,不容易产生滑脱现象。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的后视图。图3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的顶部示图。图4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的底部示图。图5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初始角度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改变角度后的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的螺管的透视图。图8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的螺钉的正视图。图9为本技术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的螺钉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I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包含顶部I、底部2、合页连接部3、螺管4以及与该螺管4相适配的螺钉5。如图3和图4所示,顶部I和底部2为尺寸相同的椭圆环,其形状模仿人体颈椎椎体结构。该顶部I和底部2的椭圆环的大小为长轴12mm,短轴IOmm,每个椭圆环的厚度为2.5mm。顶部I的椭圆环上侧和底部2的椭圆环下侧的表面上分别设有若干突起6,以便更容易地植入椎间并稳定固定。底部2沿椭圆环的环内侧还设有一个椭圆的网状底盘7,可以容纳碎骨片并增大接触面积,其上的若干孔洞71为血循环孔洞。如图5和图6所示,合页连接部3设置在顶部I和底部2之间,该合页连接部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顶部I和底部2的椭圆环的同侧长边铰接,使得顶部I和底部2能够相对于该合页连接部3进行转动。合页连接部3的高度为8mm。合页连接部3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并相对于椭圆环的短轴对称。 螺管4设置在顶部I和底部2椭圆环的另一侧的长边之间,螺管4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钉5与顶部I和底部2连接。螺管4有两个,相对于椭圆环的短轴对称设置。如图7所示,螺管4内部的螺纹分为上下两部分,该两部分的螺纹方向相反,分别与上下两端的螺钉5配合,旋转螺管4即可使上下两端的螺钉5同时进入或退出螺管4,从而同时改变顶部I和底部2的角度,配合后方的合页连接部3,起到使顶部I和底部2椭圆环旋转变化角度的效果。该螺管4的内径优选为2mm。如图8和图9所示,螺钉5与顶部I或底部2的椭圆环连接的末端为双头式结构,即该螺钉5的末端沿直径两侧对称设有接头51,可以进行更稳定的连接。本技术提供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具有角度可调的特点,可以适应不同患者椎间倾角的差异性。进行颈椎手术时能够恢复椎间高度和颈椎的生理弧度,使颈椎达到即刻稳定,同时能够避免锥体表面存在的固有倾角使得植入物很难紧贴上、下椎体的问题,不容易产生滑脱现象。尽管本技术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技术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该颈椎间融合器包含顶部(1)、底部(2)、合页连接部(3)、螺管(4)以及与该螺管(4)相适配的螺钉(5);所述的顶部(1)和底部(2)为尺寸相同的椭圆环;所述的合页连接部(3)设置在所述顶部(1)和底部(2)之间,该合页连接部(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1)和底部(2)的椭圆环的同侧长边铰接;所述的螺管(4)设置在所述顶部(1)和底部(2)椭圆环的另一侧的长边之间,所述螺管(4)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钉(5)与所述的顶部(1)和底部(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该颈椎间融合器包含顶部(I)、底部(2)、合页连接部(3)、螺管(4)以及与该螺管(4)相适配的螺钉(5); 所述的顶部(I)和底部(2 )为尺寸相同的椭圆环; 所述的合页连接部(3 )设置在所述顶部(I)和底部(2 )之间,该合页连接部(3 )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顶部(I)和底部(2)的椭圆环的同侧长边铰接; 所述的螺管(4)设置在所述顶部(I)和底部(2)椭圆环的另一侧的长边之间,所述螺管(4)的上下两端分别通过螺钉(5)与所述的顶部(I)和底部(2)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角度可调的颈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I)和底部(2)的椭圆环的大小为长轴短轴椭圆环的厚度为2. 5 3mm。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角度可调的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庆华李吉鹏李思雨单治田纪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