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述华专利>正文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74453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30 11: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由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融合器主体和颈前路固定板,所述融合器主体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位于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且与所述融合器主体一体成型,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与颈椎固定的固定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计一体成型的颈前路固定板和融合器主体,可以将整个颈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上下椎体上,防止其向前滑脱或者向后滑动而压迫中枢神经;并且两者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可以在术后自行降解,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也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由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融合器主体和颈前路固定板,所述融合器主体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位于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且与所述融合器主体一体成型,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与颈椎固定的固定孔。本技术通过设计一体成型的颈前路固定板和融合器主体,可以将整个颈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上下椎体上,防止其向前滑脱或者向后滑动而压迫中枢神经;并且两者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可以在术后自行降解,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也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专利说明】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本技术涉及椎间融合器技术,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
技术介绍
椎间融合器(interbody fus1n cage),也常被称作脊柱融合器(spine cage),是临床上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医疗器械,多用于全椎间盘置换术,在清除病变/坏死椎间盘后,置入装有自体骨或其它植骨材料的椎间融合器,能有效起到即刻稳定、撑开并维持椎间隙高度,促进椎体相邻节段融合的作用。 目前临床使用的椎间融合器主要采用钛合金、不锈钢、聚醚醚酮、碳纤维、同种异体骨等材料制成。但这些材料在生理环境中均不可被降解吸收,因而在植入后将永久作为异物留存于体内,不是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近年来,人们利用可降解生物材料(如聚乳酸)开发出体内可降解吸收椎间融合器。这类椎间融合器在植入体内初期可以为椎间融合提供有效的力学支撑,维持椎间隙高度。随着椎间植骨融合的进行,椎间融合器的材料逐渐降解,为患者的新生骨组织提供生长空间,并最终完全降解,同时两相邻节段实现完全融合,达到椎间融合的治疗目的。聚乳酸材料在降解过程中能够被分解成乳酸分子,参与到人体的三羧酸循环当中,并最终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排出体外。 然而,出于防止椎间融合器向前滑脱、提高相邻融合节段的稳定性、维持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等方面的需要,在经前路的颈椎椎间融合手术中通常还需要对上下椎体进行固定,这类固定装置使用的是颈前路钛板(或不锈钢板),目前尚无可吸收材料的颈前路固定板。因此,目前的颈椎椎间融合手术即使采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也需要使用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进行固定,存在以下几方面缺点: 1.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对食管及其附近肌肉、组织造成压迫,使患者长期具有异物感和不适感,尤其在吞咽时异物感明显; 2.当行椎间融合术的颈椎两节段融合之后,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需通过二次手术取出,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3.由于聚乳酸等可降解生物材料的弹性模量相对于钛、不锈钢等金属材料而言低得多,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的高弹性模量在椎间隙的前方形成应力遮挡,不利于椎间形成骨融合; 4.颈前路钛板/不锈钢板仅在前部对椎间融合器形成阻挡,而并未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一起,导致椎间融合器容易向后滑脱,进入椎管后将压迫中枢神经,造成疼痛甚至瘫痪等严重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颈椎椎间融合器采用单独的钛板或不锈钢板在前端对融合器进行阻挡存在上述缺陷的问题,提供一种由医用可降解材料一体成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由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融合器主体和颈前路固定板,所述融合器主体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位于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且与所述融合器主体一体成型,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与颈椎固定的固定孔。 在根据本技术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融合器主体长度为14.0-16.0mm,宽度为12.0-14.0mm,高度为6.0-9.0mm ;且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与后端的高度差为Imm以上。 在根据本技术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融合器主体的上端面和下端面设有深度为0.3-0.8mm、间距为1.5-2.5mm的齿状结构。 在根据本技术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融合器主体设有穿透所述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垂直通孔;所述垂直通孔为直径3-6mm的圆柱形或者为边长3_6mm的方形,并且所述垂直通孔边缘到所述融合器主体后端面的距离不小于3mm技术;所述融合器主体还设有穿透左右侧面并与所述垂直通孔连通的水平通孔,所述水平通孔为直径3-4_的圆柱形。 在根据本技术所述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所述颈前路固定板的高度为20.0-28.0mm,宽度为8.0-12.0mm,厚度为1.5-3.0mm,且所述颈前路固定板的上下两端为圆弧形或方形。 实施本技术的颈椎椎间融合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计一体成型的颈前路固定板和融合器主体,可以将整个颈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上下椎体上,防止其向前滑脱或者向后滑动而压迫中枢神经;并且两者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可以在术后自行降解,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也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主视图; 图2为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右视图; 图3为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动模和第一定模合模时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注塑成型模具的动模和第二定模开模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3,分别为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颈椎椎间融合器的主视图、右视图和立体图。如图所示,该颈椎椎间融合器包括融合器主体I和颈前路固定板2。该融合器主体I和颈前路固定板2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融合器主体I呈前高后低的楔形,颈前路固定板2位于融合器主体I的前端且与融合器主体I 一体成型,颈前路固定板2的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与颈椎固定的固定孔21。 本技术中融合器主体I可以在植入体内后位于颈椎间隙中,起到稳定、撑开并维持椎间隙高度的作用,而与之一体成型的颈前路固定板2可以将整个颈椎椎间融合器固定在上下椎体上,防止其向前滑脱或者向后滑动而压迫中枢神经。并且两者均采用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可以在术后自行降解,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适感,也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此外,由于本技术中采用的医用可降解材料与自体骨弹性模量接近,在临床应用中不会形成应力遮挡,有利于椎间形成骨融合。同时,在手术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颈前路固定板2在颈椎前部的位置准确地将融合器主体I定位在椎间隙的中间位置。 下面对本技术的颈椎椎间融合器中融合器主体I和颈前路固定板2的具体结构分别进行说明。 在本技术中,融合器主体I的方位定义为:植入体内后,位于患者颈椎前方与颈前路固定板2相连、朝向食管的面为该融合器主体I的前面,朝向患者椎管的面为该融合器主体I的后面,朝向患者左、右颈总动脉的面分别为该融合器主体I的左侧和右侧,朝向患者颅骨的面为该融合器主体I的上端面,朝向患者胸椎的面为该融合器主体I的下端面。前后面之间的距离为该融合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医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融合器主体和颈前路固定板,所述融合器主体呈前高后低的楔形,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位于所述融合器主体前端且与所述融合器主体一体成型,所述颈前路固定板上下两端还分别设有用于与颈椎固定的固定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先哲杨述华许伟华王晶仇志烨崔福斋张自强
申请(专利权)人:杨述华崔福斋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