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89644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00:49
一种颈椎融合器,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柱状体,柱状体内部中空形成一前后贯通的填充孔,柱状体包括柱状体上端、柱状体下端、柱状体左侧壁及柱状体右侧壁,柱状体上端通过柱状体左侧壁、柱状体右侧壁与柱状体下端连接,柱状体左侧壁的外表面和所述柱状体右侧壁的外表面上分别依次水平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该椎间融合器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成骨性、骨传导能力;融合器能维持足够的力学强度;生物活性高;快速的生物学融合能力,促进其快速融合,缩短患者康复所需要的时间,同时,方便器械的安装并方便与植入工具的配合,保证植入时器械与颈椎融合器可充分接触,受力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骨科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颈椎融合器
技术介绍
颈椎间盘突出压迫后方脊髓或侧方神经根轻则引起疼痛,重则可导致肢体瘫痪。颈椎前路减压并施以融合是常用且有效的术式。传统的手术方式:切除突出的髓核和纤维环组织,减压解除疼痛;但这种手术方式破坏了脊柱正常的生理结构,容易引起脊柱新的不稳定并发症;为了解决手术后带来的新问题,人们提出了摘除术后,在脊椎间植入椎间融合器(脊柱融合术)。现有的椎间融合器通常采用医用金属和陶瓷骨植入材料,由于医用金属和陶瓷骨植入材料的弹性模量远远高过人体骨组织,其植入体内会产生应力遮挡,引起骨吸收、萎缩,乃至植入体松动等并发症,同时,现有的椎间融合器在植入脊椎间时,存在不易将颈椎融合器送入颈椎间隙中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颈椎融合器,旨在解决现有金属和聚合物椎间融合器存在的力学性能与人骨不匹配,造成骨吸收,没有活性,不能与骨融合,以及在植入脊椎间时,存在的不易将颈椎融合器送入颈椎间隙中缺点。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颈椎融合器,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连接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柱状体,所述柱状体内部中空形成一前后贯通的填充孔,所述柱状体包括柱状体上端、柱状体下端、柱状体左侧壁及柱状体右侧壁,所述柱状体上端通过所述柱状体左侧壁、柱状体右侧壁与所述柱状体下端连接,所述柱状体左侧壁的外表面和所述柱状体右侧壁的外表面上分别依次水平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为圆形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为方形凹槽。进一步地,所述上表面和所述下表面上分别设有一防滑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柱状体左侧壁的前后两个侧面和所述柱状体右侧的前后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多个向外的刺状的突起。进一步地,所述突的个数为9-12个。进一步地,所述颈椎融合器的材质为磷灰石/PK复合材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颈椎融合器,其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连接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柱状体,柱状体内部中空形成一前后贯通的填充孔,柱状体包括柱状体上端、柱状体下端、柱状体左侧壁及柱状体右侧壁,柱状体上端通过柱状体左侧壁、柱状体右侧壁与柱状体下端连接,柱状体左侧壁的外表面和柱状体右侧壁的外表面上分别依次水平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该椎间融合器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成骨性、骨传导能力;融合器能维持足够的力学强度;生物活性高;快速的生物学融合能力,促进其快速融合,缩短患者康复所需要的时间,同时,椎间融合器在植入脊椎间时,通过工具夹持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处,很容易将颈椎融合器送入颈椎间隙中,并保证植入时工具与颈椎融合器可充分接触,受力均匀。另外,椎间融合器采用磷灰石/PK复合材料可以应力在植入骨和融合器之间分布更均匀,应力遮挡小;应力可以逐渐转移到植入骨上,具有更好的融合率。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而且复合材料可透X射线,在CT、MRI上不产生伪影,能够满足常规检查的需要。另外,磷灰石/PK复合骨修复材料与骨组织结合紧密,界面无骨吸收,所有患者都能在6个月内获得骨性融合,同时,纳米磷灰石可对PK进行增强和增韧,增加磷灰石/PK复合骨修复材料、骨组织界面的结合强度,降低微动与垂直位移,能确保植入物的初始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颈椎融合器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颈椎融合器其侧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颈椎融合器上表面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颈椎融合器,包括一上表面1、一下表面2及连接上表面1和下表面2的柱状体3,柱状体3内部中空形成一前后贯通的填充孔31,柱状体3包括柱状体上端32、柱状体下端33、柱状体左侧壁34及柱状体右侧壁35,柱状体上端32通过柱状体左侧壁34、柱状体右侧壁35与柱状体下端33连接,柱状体左侧壁34的外表面和柱状体右侧壁35的外表面上分别依次水平设有第一凹槽36和第二凹槽37,由于第一凹槽36和第二凹槽37是依次水平设置的,这样,椎间融合器在植入脊椎间时,通过工具分别夹持在第一凹槽36和第二凹槽37处,即可很容易将颈椎融合器送入颈椎间隙中,并保证植入时工具与颈椎融合器可充分接触,受力均匀。优选地,第一凹槽36为圆形凹槽,第二凹槽37为方形凹槽,这样,可以进一步方便器械的安装并方便与植入工具的配合。进一步地,上表面1和下表面2上分别设有一防滑结构(图中未标示),这样,使得颈椎融合器能够更好地与颈椎椎体紧密接触。进一步地,柱状体左侧壁34的前后两个侧面和柱状体右侧35的前后两个侧面上分别设有多个向外的刺状的突起38,这样,可以增加颈椎融合器与颈椎椎体的接触面积,增加颈椎融合器与颈椎椎体之间的摩擦力,使得颈椎融合器固定稳定,防止颈椎融合器从颈椎椎体滑出,达到融合的目的。优选地,突起的个数为9-12个,优选为10个。优选地,颈椎融合器的材质为磷灰石/PK复合材料,由于磷灰石/PEEK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良好的成骨性、骨传导性、快速的生物学骨整合能力;从而有利于加快椎间融合的速度和成功率,缩短患者康复所需要的时间,采用将磷灰石与PEEK复合,目的是为了提高骨植入器件-的生物活性和力学性能,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骨整合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颈椎融合器,其包括一上表面1、一下表面2及连接上表面1和下表面2的柱状体3,柱状体3内部中空形成一前后贯通的填充孔31,柱状体3包括柱状体上端32、柱状体下端33、柱状体左侧壁34及柱状体右侧壁35,柱状体上端32通过柱状体左侧壁34、柱状体右侧壁35与柱状体下端33连接,柱状体左侧壁34的外表面和柱状体右侧壁35的外表面上分别依次水平设有第一凹槽36和第二凹槽37,该椎间融合器的生物相容性、力学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成骨性、骨传导能力;融合器能维持足够的力学强度;生物活性高;快速的生物学融合能力,促进其快速融合,缩短患者康复所需要的时间,同时,椎间融合器在植入脊椎间时,通过工具夹持在第一凹槽36和第二凹槽37处,很容易将颈椎融合器送入颈椎间隙中,并保证植入时工具与颈椎融合器可充分接触,受力均匀。另外,椎间融合器采用磷灰石/PK复合材料可以应力在植入骨和融合器之间分布更均匀,应力遮挡小;应力可以逐渐转移到植入骨上,具有更好的融合率。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而且复合材料可透X射线,在CT、MR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颈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连接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柱状体,所述柱状体内部中空形成一前后贯通的填充孔,所述柱状体包括柱状体上端、柱状体下端、柱状体左侧壁及柱状体右侧壁,所述柱状体上端通过所述柱状体左侧壁、柱状体右侧壁与所述柱状体下端连接,所述柱状体左侧壁的外表面和所述柱状体右侧壁的外表面上分别依次水平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上表面、一下表面及连接所述上表面和下表面的柱状体,所述柱状体内部中空形成一前后贯通的填充孔,所述柱状体包括柱状体上端、柱状体下端、柱状体左侧壁及柱状体右侧壁,所述柱状体上端通过所述柱状体左侧壁、柱状体右侧壁与所述柱状体下端连接,所述柱状体左侧壁的外表面和所述柱状体右侧壁的外表面上分别依次水平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为圆形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为方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东马旭辉魏杰张珏袁茂彪蔡亮宋文华邬迎阳莫品书杨海灵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科聚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