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软管联接件的不转动机械接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1615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04:21
公开一种软管联接件(20)以及制造该软管联接件的方法。该软管联接件包括铆接箍(30)的杆(28)。所述杆包括径向向内指向的槽(44),所述箍的径向向内指向的楔子(56)铆接到该槽中。楔子包括在铆接之前大于槽的宽度的宽度。而且,槽包括底表面,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50)以第一角度从底表面延伸,而楔子包括内表面,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66)以第二角度从内表面延伸。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不平行但相对于彼此在5度内。所述杆和箍形成表面接触的至少六个不同区域,以预防箍相对于杆的转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整体涉及液压软管联接件,更具体地涉及具有转动上固定的部件的液压软管联接件。
技术介绍
液压软管在很多工业应用中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各种土方车辆上,液压软管将加压液压流体从一个或多个泵运送到设置在车辆上的一个或多个液压缸以执行有用工作。在装载机的情况下,液压缸可安装成升高或降低一个或多个提升臂,而另一些液压缸可用来倾斜或者以其他方式运动铲斗或安装到提升臂端部的其他器具。为了有效地操作,这种软管必须在非常高的压力下和极端温度和工作环境下连通 液压流体。而且,它们必须制造成具有高的占空比,使得能够在这样的条件下重复使用延长的时间周期。软管本身通常制造有由弹性体材料制成的内部衬垫,使得液压流体能够密封连通,同时使软管能够根据车辆操作需要弯曲、扭结和回转。然而,当液压流体在这种极端压力下时,弹性体衬垫则通过通常由围绕衬垫卷绕的金属绳制成的加强层环绕。最后,为了保护衬垫和加强层不受可能遇到的环境条件、温度和反复磨损的影响,加强层通常接着利用弹性体罩环绕。为了将这种软管连接到前述的缸和泵,已经设计了各种类型的联接件。传统上,联接件会需要软管的端部被切削成薄片,其中弹性体材料的外罩被刮掉直到金属加强层。只在切削后联接件才能直接安装到下面的金属。由于这种联接件不可避免地是相对劳动密集的,并依赖劳动者的技术来实现良好的联接和密封,因此引入了非切削的联接件,并且这种联接件已经成为平常的有一段时间了。对于非切削联接件,软管完全没改变,而是联接件被设计成穿透外罩并接合下面的金属以实现密封。这种非切削联接件通常通过压接、型锻或者一些其他形式的机械力附接到软管的端部。更具体地,联接件以相对松的方式滑动到软管的端部上,接着施加径向向内指向的力。为了便于该过程,非切削联接件包括插入软管的内部杆和从杆延伸并环绕软管的外罩的外壳或箍。所述壳与杆间隔开以限定适于接收软管的环形空间。倒钩或其他表面特征从所述壳和/或杆延伸以在压接过程中穿透软管形成紧密连接。虽然有效,但将箍附接到杆已被证明是有问题的并仍继续是有问题的。当前,箍和杆分别制造然后以冷成型工艺机械结合在一起。在冷成型工艺(也被称为柳接)中,植围绕杆定位,接着铆接凸模将箍朝着杆机械压缩并将其压缩到杆中。有时,产生的干涉配合是充分的,但常常干涉配合会在重复使用后变松,箍开始围绕杆转动。由于多种原因这是成问题的。首先,这种液压软管必须以密封形式运送连通到液压缸的高度加压液压流体。箍相对于杆的任何转动威胁这种密封的功效。其次,联接件通常需要以特定的转动取向附接到缸、泵等。如果箍相对于杆的转动位置改变,或者没有可靠地取向,不能容易地进行所述连接,或者有时根本不能进行所述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公开一种可包括杆和箍的软管联接件。杆可包括具有第一宽度尺寸的径向向内指向的槽。箍附接到杆并可包括径向向内指向的互锁楔子,其中楔子在铆接到所述杆之前包括第二宽度尺寸,该第二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宽度尺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 一方面,楔子可在铆接到杆之后具有第三宽度尺寸,其中第三宽度尺寸大于第二宽度尺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箍还包括通过径向向外指向的凹部与所述互锁楔子间隔开的径向向内指向的接触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凹部包括在铆接之前平行于所述杆外表面并在铆接之后朝着所述杆槽倾斜的内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箍还包括在铆接之后与所述杆的外表面接合的前唇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箍和所述杆沿着至少六个不同的表面接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杆槽包括底表面,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从该底表面朝着杆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箍楔子包括内表面,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从该内表面径向向外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杆槽的所述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与所述箍楔子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不平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杆槽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与所述箍楔子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的不平行不超过5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公开一种形成软管联接件的方法,可包括提供具有径向向内指向的槽的杆,其中所述槽具有第一宽度尺寸;围绕所述杆定位壳,所述壳包括径向向内指向的楔子,所述楔子在附接到所述杆之前包括第二宽度尺寸,所述第二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宽度尺寸;以及将所述壳铆接到所述杆,所述楔子在所述铆接工艺过程中完全插入所述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杆槽可包括底表面和从该底表面朝着所述杆的外表面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楔子可包括内表面和从该内表面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杆槽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与所述楔子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被设置成相对于彼此倾斜从而不平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杆槽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侧与所述楔子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相对于彼此的角度差不超过5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壳还包括通过径向向外延伸的凹部与所述楔子隔开的接触表面,所述接触表面是在铆接过程中接触所述壳的第一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径向向外延伸的凹部形成支点,使得在铆接工艺中所述楔子枢转到所述槽中并促使材料流入所述槽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所述径向向外延伸的凹部包括在铆接之前基本平行于所述杆外表面并在铆接工艺之后朝着杆槽倾斜的内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方面,公开一种可包括杆、箍、互锁楔子和接触表面的软管联接件。杆可具有径向向内指向的槽,该槽具有平的底表面和以第一角度相对于底表面倾斜的第一斜面侧和第二斜面侧。槽可具有第一宽度。箍可具有附接环,周向壳从附接环向外延伸。箍可在附接环处铆接到杆。互锁楔子从附接环径向向内延伸并插入杆槽。互锁楔子具有第二宽度,其中第二宽度大于第一宽度。互锁楔子包括内表面,第一斜面壁和第二斜面壁 以第二角度从内表面径向向外延伸,其中第一角度与第二角度不同。接触表面从附接环径向向内延伸并铆接到杆。接触表面通过附接环中的径向向外延伸的凹部与互锁楔子分离,其中径向向外延伸的凹部用作支点,并在箍铆接到杆时使楔子相对于接触表面枢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可与这里的任何其他方面结合的另一方面,第一角度和第二角度相对于彼此在5度内。通过结合附图阅读下面的详细描述,可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和特征。附图说明图I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教导构建的液压软管和软管联接件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I的线2-2取的软管联接件的透视图;图3是图2的箍和杆界面的放大截面图;图4是与图3类似的放大截面图,但显示了铆接后附接到杆的箍;图5是箍本身的截面图;以及图6是杆本身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参考附图并具体参考图1,液压软管和联接件组件被详细显示并总体参考为附图标记20。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A·T·布里尔
申请(专利权)人:卡特彼勒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