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608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打印机领域,提供了一种可以打印超长板材介质的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其包括工作平台、与所述工作平台连接的吸吹风转换组件、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两端的延伸平台以及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之上的喷墨小车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喷墨小车组件固定连接的吸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吸附装置以及吸吹风转换组件,可控制板材介质的移动和定位,而延伸平台则用于支撑具有一定重量的板材介质,则即使板材介质超过工作平台的长度,依然可以凭借不断移位板材介质已打印好的区域而继续打印未打印区域,通过连续多段打印从而达到打印超出工作平台长度范围的超长板材介质的目的。(*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打印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打印超长板材介质的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
技术介绍
平板喷墨打印机又叫万能打印机,是一种“与物体非接触”的喷墨印刷型高科技数码印制设备,因为它可以适用于多种板材介质,因而其在工业和商业领域中应用范围较广。目前平板喷墨打印机的最大打印区域一般跟它的工作平台差不多,不能打印比工作平台长很多的板材介质。如能设计一种能够移动打印板材介质的打印装置,那样就能打印超出工作平台的超长板材介质,则可以满足市场上多样化的要求,其应用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打印超长板材介质的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用于打印超长板材介质,包括工作平台、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之上的喷墨小车组件以及与所述工作平台连接的吸吹风转换组件,还包括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两端的延伸平台以及与所述喷墨小车组件固定连接的吸附装置。具体地,所述吸附装置包括气缸、与所述气缸可拆卸连接的吸附板以及与所述气缸固定连接的气缸连接件,所述吸附装置通过所述气缸连接件与所述喷墨小车组件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吸附板内设有密封腔,所述密封腔通过连接管与一风机连通,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喷墨小车组件上。具体地,所述吸附板正对板材介质的一面设有若干腰形凹槽,所述腰形凹槽内设有多个吸附小孔,所述吸附小孔与所述吸附板内部的密封腔连通。具体地,所述喷墨小车组件包括用于喷墨打印的喷墨小车、与所述喷墨小车通过皮带连接的导轨梁、与所述导轨梁两端传动连接的丝杆。更具体地,所述延伸平台上设有若干滚珠,所述滚珠顶端与所述工作平台顶面平齐。具体地,所述吸吹风转换组件包括漩涡风机、与所述漩涡风机连接的吸吹风转换装置,所述吸吹风转换装置通过连接管与设于所述工作平台内的一密封内腔连通。具体地,所述工作平台上设有用于吸附板材介质的吸吹风小孔,所述吸吹风小孔与所述工作平台内的密封内腔连通。本技术提供的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通过设置吸吹风转换装置组件、吸附装置以及工作平台前后的延伸平台,可吸附移动板材介质从而可打印超出工作平台长度的超长板材介质,以适应用户的多样化要求。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整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附装置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附装置左视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延伸平台主视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延伸平台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I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整体示意图,其包括工作平台I、设于工作平台I之上的喷墨小车组件2,还包括与工作平台I连接的吸吹风转换组件5、设于工作平台I两端的延伸平台4以及与喷墨小车组件2固定连接的吸附装置3。该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通过延伸平台的设置可支撑比工作平台长的板材介质,而吸附装置和吸吹风转换装置组件的设置使板材介质可以移动,则超长板材介质就可以在打印机上实现连续打印,从而解决了以往平板喷墨打印机只能打印工作平台长度的板材介质,而不能打印超出工作平台长度的板材介质的问题。工作平台I上设有用于吸附板材介质的吸吹风小孔11,吸吹风小孔11与吸吹风转换组件5连通,而吸吹风转换组件5由漩涡风机51、与漩涡风机51连接的吸吹风转换装置52组成(吸吹风转换装置52具体结构已在申请号为“200910252520. O”的专利文献中已有详细记载,在此不再赘述)。吸吹风转换装置52通过连接管53与设于工作平台I内的一密封内腔连通,密封内腔与吸吹风小孔11连通,这样,吸吹风转换装置52可控制吸吹风小孔11的吸风和吹风状态。喷墨小车组件2包括用于喷墨打印的喷墨小车21、与喷墨小车21连接的导轨梁22、与导轨梁22两端传动连接的丝杆23,丝杆23位于工作平台I的两端。喷墨小车21可沿导轨梁来回左右运动实施打印,而丝杆23与导轨梁22的传动连接,使导轨梁22可沿丝杆23方向位移,从而使喷墨小车实现前后位移,这样喷墨小车就可以实现在工作平台上的连续打印。此为现有常用技术,在此不作详细阐述。如图2-3所示,吸附装置3包括气缸32、与气缸32可拆卸连接的吸附板31以及与气缸32固定连接的气缸连接件33,吸附装置3通过气缸连接件33与导轨梁22固定连接,气缸32与设有电磁阀的气源连通(图中未示出)。吸附板31内设有密封腔,密封腔通过连接管与风机34连通,风机34设置在导轨梁22上。吸附板31正对板材介质的一面设有若干腰形凹槽311,腰形凹槽311内设有多个吸附小孔3111,吸附小孔3111与吸附板31内部的密封腔连通,腰形凹槽311所形成的空腔可进一步增强吸附板31对板材介质的吸附能力。当喷墨小车21打印工作平台I范围内的板材介质时,吸吹风转换装置52控制吸吹风小孔11呈吸风状态,牢牢吸住板材介质以防止板材介质在打印过程中移位,喷墨小车打印完工作平台范围内的板材介质后,控制电磁阀使气缸32联通大气压,则原本被气缸吸住的吸附板31由于自重会慢慢下落,下落至板材介质表面时风机34开始工作使吸附板内的密封腔呈负压状态,则吸附小孔3111就会吸住板材介质,腰形凹槽311的设置进一步增强其吸附能力,然后控制吸吹风转换装置52使吸吹风小孔11呈吹风状态,则板材介质由于上表面被吸住、同时下表面被吸吹风小孔11释放出的往上的吹风力顶起,板材介质就会浮起于工作平台不与之接触,此时控制伺服电机使丝杆转动,则喷墨小车、板材介质都会随着与丝杆传动连接的导轨梁一起回到工作平台的初始打印位置,待到达初始打印位置后操纵控制风机34和吸吹风转换装置52使板材介质重新降落于工作平台I上,则此时与工作平台I相对的板材介质将会是空白未打印区域,而吸吹风转换装置则又转换为吸风状态将板材介质吸住,喷墨小车又继续打印,如此往复循环,则即使板材介质超出工作平台长度的范围也可以实现打印。在本技术中,为使吸附板31产生吸力,是采用风机使吸附板31内的密封腔呈负压状态,而不是采用真空泵,因为真空泵对密封腔的密封性能要求非常高,因而对零部件的制造要求也就相应要求非常高,若采用真空泵,一旦在移动板材介质的过程中发生少许泄漏,则会立即影响板材介质的移动从而影响打印效率,而采用风机则不会对密封性能要求很高,即使有少许泄漏也不会影响板材介质的移动,从而使打印机移运板材介质的性能更加稳定。 如图4-5所示,在工作平台I两端设有延伸平台4,延伸平台4上设有若干滚珠41,滚珠41顶端与工作平台I的顶面平齐。由于平板喷墨打印机很多时候打印的板材介质为亚克力板、木板、皮革、塑胶板等具有一定重量的板材介质,故延伸平台4的设置则起到了对板材介质的支撑作用,而设于延伸平台4上的若干滚珠41,则可以使板材介质与延伸平台的面接触减小,可减小摩擦从而防止板材介质被刮伤,同时滚珠的滚动可使板材介质在延伸平台上拖动时更容易,也就方便了用户的取放。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板喷墨打印机打印装置,用于打印超长板材介质,包括工作平台、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之上的喷墨小车组件以及与所述工作平台连接的吸吹风转换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工作平台两端的延伸平台以及与所述喷墨小车组件固定连接的吸附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方师吕小祥江洪蓝介珍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润天智数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