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倒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94498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8 0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倒角装置,属于冲床上金属板或管、棒或型材的协同冲压加工的专用模具装置技术领域。包括顶杆、第一模套和固定模依次安装构成的上冲模,固定模下方配合安装有下冲模,下冲模包括第二模套、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第二模套、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为依次相互固定安装,第二模套贯穿开设有第二空腔;第三模套设置有下冲头、套芯和第三空腔,第三空腔贯穿第三模套,下冲头位于第三空腔中部,套芯套装在下冲头外围,下冲头的角度β为120°~150°,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之间设置有标记块,第二空腔、第三空腔、标记块直径均与第一空腔内径一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方便操作、生产精度高等有点,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倒角装置,属于冲床上金属板、螺杆件、管、棒或型材的协同冲压加工的专用模具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技术中,螺栓、螺杆、杆类、棒材类工件在进行平面倒角时,都是用仪表车加工进行的,即操作人员手工进行,这种技术对操作人员的锻造加工技术要求较高,操作时的用力情况和用力角度不同,都会引起工件受力不均,从而工件倒角的深度也存在差异;同时,操作中使用的刀具也会对倒角的效果有较大影响,刀口不锋利或刀口有缺口,都会使螺栓、螺杆、螺柱、棒材类工件的平面凹凸不平,因此工件倒角过程中,需要频繁的进行磨刀,以致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方便操作、生产精度高的倒角装置。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倒角装置,包括顶杆、第一模套和固定模,顶杆、第一模套和固定模依次安装构成上冲模,第一模套内开设有中心孔,顶杆安装在中心孔内,固定模内贯穿设置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下部设置有上冲头,所述的固定模下方配合安装有下冲模,下冲模包括第二模套、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第二模套、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为依次相互固定安装,第二模套贯穿开设有第二空腔;第三模套设置第三空腔,第三空腔贯穿第三模套,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一空腔的内径一致。为实现更好的使用效果,进一步的设置如下所述的第二空腔的上开口为5° X2,即向外的圆角μ为5°,深度m为2mm;第二空腔的下开口为35° X 2,即向外的斜倒角δ为35°,深度η为2mm。所述的第三空腔开口为5° X2,即角度Φ为5°,深度P为2mm。所述的第三空腔中部设置有下冲头,下冲头的角度β为90° 150°。所述的下冲头外围设置有套芯,套芯为钨钢材料制成的。所述的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之间设置有标记块,标记块的直径与第三空腔内径一致。所述的第二模套、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均为中心对称结构。所述的顶杆包括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活动安装在中心孔的上部和下部,第二顶杆为“Τ”字型。所述的上冲头的角度Θ为30 60°。所述的上冲头外围设置有倒角模。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将本技术倒角装置的上冲模、下冲模分别对应安装到冲床上后,将待加工样如螺栓、螺杆、螺柱或棒材等放置在第二空腔内,开启冲床,第一顶杆在第一模套内向下移动,顶到第二顶杆,并使第二顶杆向下移动,同时上冲模整体向下移动,直至与第二模套上的待加工样接触,上冲模继续向下移动,待加工样如螺杆件、杆类或棒材类等进入固定模的第一空腔内,在上冲模、下冲模的共同作 用下,因上冲头具有一定的角度,待加工样如螺栓、螺杆、螺柱或棒材等受力发生形变,并在上平面产生与上冲头相对应的角度,在下平面产生与下冲头想对应的角度,从而达到给待加工样如螺栓、螺杆、螺柱或棒材等加工倒角的目的,同时由于顶杆及第四模套的挤压作用,使得待加工件的平面更加平整,从而也达到加工平面的作用。根据需要,可在第三模套与第四模套之间设置标记块,倒角的同时,对倒角后的工件进行标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I.生产精度高,工序简化,成本低。采用冲床进行倒角工作,大大减少手工操作工序,倒角精确,上下端面平整,操作更便捷,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不仅加工精度得到提高,生产稳定性高,正品率得到保证;同时,简化了操作工序,倒角与标记可同步完成,大大节约了加工成本。2.结构方便,方便操作。本技术设置专用的倒角装置,并可根据需要的倒角角度,配备不同角度的上冲头或/和下冲头,即可实现不同待加工样的需求。3.上冲头的外围设置有倒角模,下冲头的外围设置有套芯,套芯采用强度较高的钨钢制成的,确保上冲头和下冲头可以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因而适用范围更广,使用寿命更长。本技术中涉及到的倒角,是指把工件的棱角切削成一定斜面的加工。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一种倒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中的上冲模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的下冲模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第一模套的剖视图。图中标号A、上冲模;B、下冲模;C、顶杆;1、第一顶杆;2、第一模套;21、中心孔;3、第二顶杆;4、固定模;41、倒角模;42、第一空腔;43、上冲头;5、第二模套;51、第二空腔上开口 ;52、第二空腔;53、第二空腔下开口 ;6、第三模套;61、套芯;62、下冲头;63、第三空腔开口 ;64、第三空腔;7、标记块;8、第四模套。Θ-上冲头43的角度;β-下冲头62的角度;μ-第二空腔上开口 51的圆角;m-第二空腔上开口 52深度;δ -第二空腔下开口 53斜倒角;η-第二空腔下开口 53深度;Φ -第三空腔开口 63圆角;ρ-第三空腔开口 63深度。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I本技术一种倒角装置,结合图1,包括上冲模A和下冲模B以及顶杆C,结合图2,上冲模A包括顶杆C、第一模套2和固定模4,第一模套2内开设有中心孔21,第一模套2的结构参考图4,顶杆C包括第一顶杆I和第二顶杆3,第一顶杆I和第二顶杆3分别活动安装在中心孔21的上部和下部,其中,第二顶杆3为“T”字型,固定模4内贯穿设置有第一空腔42,第一空腔42下部设置有上冲头43,上冲头43的角度Θ为30°,上冲头43外围设置有倒角模41,顶杆C、第一模套2和固定模4依次安装构成上冲模A ;固定模4下方配合安装有下冲模B,结合图3,下冲模B包括第二模套5、第三模套6和第四模套8,第二模套5贯穿设置有第二空腔52,第二空腔上开口 51的参数为5° X2,第二空腔下开口 52为35° X 2,第三模套6贯穿开设有第三空腔64,第三空腔开口 63为5° X 2,在第三空腔64中部设置有下冲头62,下冲头62角度β为120°,下冲头62外围设置有套芯61,第二模套5、第三模套6和第四模套8依次相互固定安装构成下冲模B,根据需要可在第三模套6和第四模套8之间增加设置标记块7。上述第一模套2、固定模4、第二模套5、第三模套6和第四模套8均为对称结构,第·二空腔52、第三空腔64和标记块7的尺寸均与第一空腔42的内径一致。待加工样为Μ24Χ 100双头螺柱时,将双头螺柱安放在下冲模B的第二模套5处,启动冲床,第一顶杆I在第一模套2向下移动,直到第一顶杆I的下端顶到第二顶杆3,同时上冲模A开始下降,直至固定模4与第二模套5上的双头螺柱接触,上冲模A继续向下移动,双头螺柱进入固定模4的上冲头43中,在上冲模Α、下冲模B的共同作用下,因上冲头43、下冲头62均具有一定的角度,双头螺柱受力并发生形变,在其上端面上产生与上冲头43相对应的角度,下端面上产生与下冲头62相对应的角度,达到为待加工样Μ24Χ 100双头螺柱加工倒角的目的;同时根据需要,标记块7在双头螺柱的下端面上印上标记,添加诸如规格、生产厂家等信息。采用本技术进行倒角加工,加工速率约为900件/小时,费用为O. 04元/件;而采用现有技术的仪表车床倒角时,加工速率约为360件/小时,成本为O. 13元/件。采用本技术,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施例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工作原理和机构相同,区别在于上冲头43的角度为60°,下冲头62的角度为150°,可对待加工样如螺栓、螺杆、螺柱或棒材等进行倒角加工。实施例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I的工作原理和机构相同,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倒角装置,包括顶杆、第一模套和固定模,固定模内贯穿设置有第一空腔,第一空腔下部设置有上冲头,顶杆、第一模套和固定模依次安装构成上冲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模下方配合安装有下冲模,下冲模包括第二模套、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第二模套、第三模套和第四模套为依次相互固定安装,第二模套贯穿开设有第二空腔;第三模套贯穿开设有第三空腔,第二空腔、第三空腔和第一空腔的内径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伟栋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山耐高压紧固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