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路再生管,能顺利地插入具有弯曲部的已有管路内,且能防止插入已有管路内时的损伤和流体输送时的压力损失的增大。该管路再生管(1)是在软质树脂制的管主体(2)的外周面螺旋状地卷绕硬质树脂制的加强芯材(3)而成的,该管路再生管(1)具有能沿已有管路(10)的弯曲部(15)弯曲地插入已有管路(10)内的可挠性。并且,管主体(2)的位于加强芯材(3)、(3)之间的管壁部(4)能折弯成当弯曲时向管径外方向突出,折弯状态的管壁部(4)的管径外方向的最大突出尺寸(L3)小于加强芯材(3)的管径外方向的突出尺寸(L2),由此对折弯状态的管壁部(4)从加强芯材(3)向管径外方向的伸出予以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入在老化的下水道管路或煤气管路等已有管路内、对已有管路进行再生用的管路再生管。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对老化的下水道管路等的流体输送用的已有管路进行再生的方法,已知有这样一种方法在不更换已有管路的原来状态下,将管路再生管插入在已有管路内,将其内部空间做成新的流体输送用空间。已有管路大多是通过将直管和弯管予以适当连接而构成的,在重要部位存在着接近直角的弯曲部。因此,作为这种插入在具有弯曲部的已有管路内的管路再生管,一般使用具有可挠性的管路再生管。作为这种具有可挠性的管路再生管,例如专利文献I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一种在软质的管主体外周面螺旋状卷绕硬质的加强芯材而成的结构。这种构造的管路再生管兼有可挠性和形状保持性,能使其沿已有管路的弯曲部弯曲而插入已有管路内。而且,当插入已有管路内时,从管主体的外周面向管径外方伸出的加强芯材主要与已有管路的内周面滑动接触,能抑制容易磨损的管主体与已有管路的内周面的接触,能减轻管主体的损伤。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10 — 7819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 - 83608号公报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的管路再生管中,当使其沿已有管路的弯曲部弯曲而插入已有管路内时,成为管主体的弯曲部分内周侧松弛、弯曲部分外周侧伸长的状态。此时,若松弛部分向管径内方突出,那么管主体的内侧就产生妨碍流体输送的褶皱状的突起,就有流体输送时压力损失增大的不良情况。另一方面,当松弛部分向管径外方突出时,管主体的外侧就产生褶皱状的突起,该突起(软质且易磨损的管主体的一部分)与已有管路的内周面接触,管主体就有容易产生破坏、裂孔和断裂等损伤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路再生管,该管路再生管能够消除上述不良情况,能在具有弯曲部的已有管路内沿其弯曲部顺利地插入且不会导致流体输送时压力损失增大,还能可靠地防止插入在已有管路内时管主体的损伤。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管路再生管I具有可挠性,用于插入已有管路10内而将已有管路10予以再生,管路再生管I的特点是,在软质树脂制的管主体2的外周面螺旋状地卷绕硬质树脂制的加强芯材3而成,位于所述管主体2的在管轴方向上相邻的加强芯材3、3之间的管壁部4能折弯成当管路再生管I弯曲时向管径外方突出,折弯状态的管壁部4的管径外方向上的最大突出尺寸L3小于所述加强芯材3的管径外方向上的突出尺寸L2,由此对所述折弯状态的管壁部4的从所述加强芯材3向管径外方向的伸出予以限制。具体来说,所述折弯状态的管壁部4具有沿管径外方向立起的一对立起片4a、4a,在这些立起片4a、4a的内表面之间互相抵接、且这些立起片4a、4a的外表面分别与所述加强芯材3、3抵接状态下立起片4a的管径外方向的突出尺寸做成所述最大突出尺寸L3。此外,所述管主体2的管壁部4的管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LI做成所述加强芯材3的管径外方向上的突出尺寸L2的二倍以下。另外,所述管主体2的管壁部4预先形成为向管径外方向鼓出的状态。此外,所述加强芯材3的沿管轴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向管径外方向尖细的大致三角形,其向管径外方伸出的顶部3a带有圆部。还有,所述管主体2是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制,并且,所述加强芯材3是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制。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管路再生管中,在其弯曲时,管主体的管壁部能折弯成向管径外方突出,而且,折弯状态的管壁部不会从加强芯材向管径外方伸出。因此,即使沿已有管路的弯曲部弯曲地插入已有管路内,也只是硬质且难以产生磨损的加强芯材与已有管路的内周面接触。所以,能在具有弯曲部的已有管路内无损伤地顺利地插入。而且,当将管路再生管的内部空间作为新的流体输送用空间而使流体在其中流动时,折弯状态的管壁部不会成为阻力,也不会导致流体输送时压力损失的增大。另外,通过将管主体的管壁部预先形成为向管径外方鼓出的状态、并卷成容易进行外折,由此,在管路再生管弯曲时,能折弯成使管壁部可靠地向管径外方突出,而且能容易地将管路再生管弯曲。此外,通过将加强芯材做成具有带有圆部的顶部的截面大致三角形,从而能充分确保在其宽度较宽的底面部相对于管主体的外周面的接触面积,能良好保持加强芯材的安装强度。而且,在管路再生管插入时,宽度较狭且带有圆部的顶部与已有管路的内周面接触,能实现减少摩擦阻力的更进一步的顺利插入。还有,通过将管主体做成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制、将加强芯材做成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制,从而能做成考虑到实现了脱聚氯乙烯的环境的管路再生管。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由管路再生管进行再生后的下水道管路的大致纵剖面图。图2是管路再生管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图3是管路再生管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4是弯曲状态的管路再生管的主要部分剖面图。图5是表示支管的弯曲部内的管路再生管的状态的剖面图。符号说明I……管路再生管,2……管主体,3……加强芯材,3a……顶部,4……管壁部,4a……立起片,10……已有管路(下水道管路),LI……管壁部的宽度尺寸,L2……加强芯材的突出尺寸,L3……折弯状态的管壁部的最大突出尺寸。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管路再生管I是对作为流体输送用的已有管路的老化后的下水道管路10进行再生用的。下水道管路10如图I所示,具有埋设在地下的本管11 ;埋设在地下并将该本管11和公共排水井12连接的支管(安装管)13。公共排水井12连接有将来自建筑物等各种设施的污水引导到公共排水井12内用的排水管14。本管11、支管13和排水管14在其主要部位具有接近直角的弯曲部15。在图I中,管路再生管I插入下水道管路10中的支管13内,用于再生支管13,但不仅是用于插入支管13,还可插入本管11内或排水管14内用于本管11、排水管14的再生。如图2所示,管路再生管I具有软质树脂制(例如低密度聚乙烯树脂制)的管主体2 ;以及螺旋状卷绕在该管主体2的外周面上的硬质树脂制(例如高密度聚乙烯树脂制)的加强芯材3。该管路再生管I的包含加强芯材3在内的外径稍小于支管13的内径,其具有能沿支管13的弯曲部15弯曲地插入支管13内的可挠性。在管主体2中,如图3所示,位于在管轴方向上相邻的加强芯材3、3间的螺旋带状的管壁部4 (除了与加强芯材3 —体化的部分外的管壁部4),其预先形成为向管径外方稍微鼓出的状态,并卷成容易弯折。并且,该管主体2的管壁部4,其管轴方向上的宽度尺寸LI是加强芯材3的管径外方的突出尺寸L2的二倍以下,在管路再生管I弯曲时,其宽度方向中央部分(管轴方向中央部分)就成为顶部,且可折弯成向管径外方突出。折弯状态的管壁部4如图4所示,具有向管径外方立起的一对立起片4a、4a。当使管路再生管I最大限度地弯曲时,立起片4a、4a的内表面之间互相抵接,且这些立起片4a、4a的外表面分别与加强芯材3、3抵接。并且,该状态的管壁部4的管径外方的突出尺寸即最大突出尺寸L3小于加强芯材3的管径外方的突出尺寸L2。由此,可靠地阻止折弯状态的管壁部4从加强芯材3向管径外方的伸出,即使使管路再生管I向具有弯曲部15的支管13内弯曲地插入,也始终只是硬质且难以产生磨损的加强芯材3与支管13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在加强芯材3中,其沿管轴方向的截面形状是向管径外方尖细的大致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根泰,
申请(专利权)人:东拓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