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8539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1 06: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布了一种一体化电机,包括:外壳(5),设置在外壳(5)内的电机的右端部驱动轴(10)、部分设置在外壳(5)内的最终轴(12)、以及设置在外壳(5)内的副轴组(11)。驱动轴(10)的一端端部套设有转子组件(3);定子组件(2)和转子组件(3)成对设置且固定在外壳(5)上。驱动轴(10)另一端端部套设有第一齿轮(41);副轴组(11)的一端端部套设有和第一齿轮(41)外啮合的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14)套设在靠近第二齿轮(42)的副轴组(11)中部;第四齿轮(13)和第三齿轮(14)外啮合且设在最终轴(12)的端部。该一体化电机能够实现输出电流电量参数的合理调控。(*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电机,特别涉及到一种可调节转子转速的发电机。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上存在的发电机,包括柴油发电、火力发电、风力 发电或者核能发电。其工作原理均是将上述能量转化为机械能,机械能带动转子转动。转子在定子提供的磁场环境下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从而产生电能。这类发电机的缺点在于对于产生电能的电压电流参数只能通过输入机械能的大小调控,而不能通过发电机本身的结构实现调控。技术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流电压可以调控的电机,其技术方案如下—种一体化电机,包括外壳5,设置在外壳5内的电机的右端部的驱动轴10和部分设置在外壳5内的最终轴12,驱动轴10和最终轴12之间设置有完全置于外壳5内的副轴组11 ;驱动轴10、副轴组11以及最终轴12设置在一个平面上;所述驱动轴10的一端部套设有转子组件3 ;还设有定子组件2,所述定子组件2和转子组件3成对设置且固定在外壳5上;驱动轴10另一端端部套设有第一齿轮41 ;副轴组11的一端端部套设有和第一齿轮41外啮合的第二齿轮42 ;还设有第三齿轮14,所述第三齿轮14套设在靠近第二齿轮42的副轴组11中部;还设有第四齿轮13,所述第四齿轮13和第三齿轮14外啮合且套设在最终轴12的一端端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驱动轴10的中部套设有第一轴承38 ;驱动轴10末端靠近第一齿轮41处套设有第二轴承33 ;还设置有油封一 30,所述油封一 30套设在第一轴承38和外壳5之间的驱动轴10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副轴组11的两端的末端分别套设有轴承三34和轴承四3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处于外壳5内的最终轴12末端套设有轴承五36 ;在处于外壳5内最终轴12的中部套设有轴承六37 ;还设置有油封二 31,所述油封二 31套设在在轴承六37和第四齿轮13之间。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封一 30为唇形油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封二 31为唇形油封。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轴承38为6204/P6型;第二轴承33为6301/P6 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三34为6002/P6型;轴承四35为6202/P6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轴承五36为6203/P6型;轴承六37为6004-RS 型。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驱动轴10末端、靠近定子组件2处设置有驱动轴法兰螺母56。本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的好处能够通过齿轮的变速作用调节输出电流电压的大小,使输出电量处于可调节的范围内。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总装图;图2为图I中沿D-D方向剖视图;图中各零件名称和序号分别为外壳5,驱动轴10,最终轴12,副轴组11,转子组件3,定子组件2,第一齿轮41,第二齿轮42,第三齿轮14,第四齿轮13,电能输出装置20,导线61,第一轴承38,第二轴承33,第三轴承34,第四轴承35,油封一 30,第五轴承35,第六轴承37,油封二 31,驱动轴法兰螺母56。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I和图2,图I为本技术的总装图,图2为图I中沿D-D方向剖视图。最终轴12外露在外壳5的轴端外接传动带(图中未示出),传动带为最终轴12提供输入动力。最终轴12在输入动力作用下,带动套设在最终轴12 —端端部上的第四齿轮13转动。第四齿轮13外啮合第三齿轮14,因此,当第四齿轮13开始转动时,第三齿轮14也开始以同样的线速度反向转动。第三齿轮14带动副轴组11以同样的角速度同向转动。由于第四齿轮13和第三齿轮14的直径、齿数以及模数不同,因此第四齿轮13和第三齿轮14的角速度也不相同,因此副轴组11和最终轴12的角速度也不一样。第三齿轮14套设在副轴组11的中部。靠近第三齿轮14、设置在副轴组11的一端端部的是第二齿轮42。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14以同样的角速度转动,但由于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14的直径、齿数、模数不同,因此,第二齿轮42和第三齿轮14的线速度也不相同。第二齿轮42外啮合第一齿轮41,第一齿轮41套设在驱动轴10其中一个靠近末端的地方。第一齿轮41在第二齿轮42的作用下转动,同时带动和它固定的驱动轴10转动。三根轴在外壳5内处于同一个平面,从左到右的位置依次为驱动轴10、副轴组U、最终轴12。驱动轴10的另一端设置有转子组件3。定子组件2和转子组件3成对设置且固定在外壳5上。在驱动轴10的转动下,转子组件3开始转动,在磁场环境中做切割磁力线运动,从而产生电能。定子组件2还设置有导线61,导线61连接在电能输出装置20上。电能输出装置20设置在电机左端部的外部。为了将上述的各种轴固定在外壳5上,每一根轴的不同部分均设置有两组轴承。它们分别是第一轴承38套设在驱动轴10的中端部,油封一 30则套设在第一轴承38和外壳5之间的驱动轴10上,以防止润滑油进入转子组件3。第二轴承33则设置在驱动轴10的末端,它挨着第一齿轮41。第三轴承34和第四轴承35分别设置在副轴组11的两端的末端。第五轴承36则套设在最终轴12处于外壳5内的部分的末端,它处在在第四齿轮13和外壳5之间的空隙内。第六轴承37套设在最终轴12处于外壳5内的中部。油封二 31则设置在第六轴承37和第四齿轮13之间的最终轴12上。在驱动轴10末端、靠近定子组件2处设置有驱动轴法兰螺母56,以防止转子组件在转动的过程中掉出来。在本技术中,油封二 31和油封二 31均为唇形油封。在本技术中,第一轴承38为6204/P6型;第二轴承33为6301/P6型;第三轴承34为6002/P6型;第四轴承35为6202/P6型;36为6203/P6型;第六轴承37为6004-RS型。本技术可通过齿轮组的齿轮齿数、直径、模数的不同数值的设置,合理设计传动比,从而可以实现转子组件2不同的转速,使本一体化电机产生不同电流和电压。本技术公布了实现本技术效果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凡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做的方案修改或者方案等同替换,均属于本技术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一体化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5),设置在外壳(5)内的电机的右端部的驱动轴(10)和部分设置在外壳(5)内的最终轴(12),驱动轴(10)和最终轴(12)之间设置有完全置于外壳(5)内的副轴组(11);驱动轴(10)、副轴组(11)以及最终轴(12)设置在一个平面上;所述驱动轴(10)的一端部套设有转子组件(3);还设有定子组件(2),所述定子组件(2)和转子组件(3)成对设置且固定在外壳(5)上;驱动轴(10)另ー端端部套设有第一齿轮(41);副轴组(11)的一端端部套设有和第一齿轮(41)外哨合的第二齿轮(42);还设有第三齿轮(14),所述第三齿轮(14)套设在靠近第二齿轮(42)的副轴组(11)中部;还设有第四齿轮(13),所述第四齿轮(13)和第三齿轮(14)外啮合且套设在最终轴(12)的一端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一体化电机,其特征在于驱动轴(10)的中部套设有第一轴承(38);驱动轴(10)末端靠近第一齿轮(41)处套设有第二轴承(33);还设置有油封一(30),所述油封一(30)套设在第一轴承(38)和外壳(5)之间的驱动轴(10)上。3.根据权利要求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一体化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5),设置在外壳(5)内的电机的右端部的驱动轴(10)和部分设置在外壳(5)内的最终轴(12),驱动轴(10)和最终轴(12)之间设置有完全置于外壳(5)内的副轴组(11);驱动轴(10)、副轴组(11)以及最终轴(12)设置在一个平面上;所述驱动轴(10)的一端部套设有转子组件(3);还设有定子组件(2),所述定子组件(2)和转子组件(3)成对设置且固定在外壳(5)上;驱动轴(10)另一端端部套设有第一齿轮(41);副轴组(11)的一端端部套设有和第一齿轮(41)外啮合的第二齿轮(42);还设有第三齿轮(14),所述第三齿轮(14)套设在靠近第二齿轮(42)的副轴组(11)中部;还设有第四齿轮(13),所述第四齿轮(13)和第三齿轮(14)外啮合且套设在最终轴(12)的一端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忠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三铃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