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中德专利>正文

管式气流抛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2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稻管式气流抛秧器,它由抛秧管、进气管、放秧斗、进秧口及手柄构成,与气源产生装置配套使用,利用气流输送物料原理完成抛秧作业。该抛秧器不仅具有抛秧均匀、作业质量好、工效高、对秧苗无损伤,而且其射程、落点、方向可控,对秧苗长短、钵体干湿要求不严,同时还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操作携带方便、适用性强、成本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小规模及家庭水稻种植抛秧作业。(*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式气流抛秧器本技术涉及一种抛秧机具,特别是适用于水稻抛秧的机具。目前市场上面市的抛秧机具种类较多,都有减轻插秧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有的抛秧机抛秧方向难以控制,秧苗落点不均匀,机体重,转弯或转移不方便,尤其对丘陵地区小块水田不适用,有的抛秧机对秧苗长短、泥钵干湿要求严,适应性差,而且操作技术要求高,需2-3人配合使用,价格也高,不易推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公开一种抛秧均匀,射程、落点、方向可控、作业质量好、工效高、操作简单、携带方便、适用性强、价格低的管式气流抛秧器。本技术的任务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该抛秧器由抛秧管、进气管、放秧斗、进秧口和手柄构成。抛秧管前端为出秧口,后端端口为封闭式,其上有手柄和进气管。进气管一端穿入抛秧管内,位于进秧口后,另一端与气流产生装置配接,放秧斗在抛秧管的后端上方,与进秧口连接。当进行抛秧作业时,先启动气流产生装置,调节好油门大小,右手握手柄控制方向,利用气流输送物料原理,通过风源产生的高速气流,迅速将送入进秧口带泥钵的秧苗呈抛物线均匀地抛到田间,快速地完成抛秧作业。如要调节射程远近,只须调节油门和抛秧器的角度即可实现所需要求,使用这种抛秧器不仅抛秧均匀、射程、落点、方向可控、作业质量好、工效高,而且由于结构简单,制作材料可为金属或塑料,价格低、重量轻、转移方便、对秧苗长短、钵体干湿要求不严,操作携带方便、适用性强,特别适合小规模及家庭水稻种植抛秧作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结构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抛秧管(1)是一个沿长度方向的形状为近似半锥形,横截面为近似椭园形的长筒管,前端端口为椭园形或近似椭园形的出秧口,后端为封闭式,其上装有手柄(3)和进气管(2),进气管(2)长约220mm,由两个圆柱体形管(2a)、(2c)和一个圆锥体形管(2b)组成,圆锥体形管(2b)的两头端口分别与圆柱体形管(2a)和圆柱体形管(2c)的一头端口配接,圆柱体形管(2a)的另一端口与风源管配接,圆柱体形管(2c)穿入抛秧管(1)内,其端口为喷气口,位于进秧口(5)后的下方,与抛秧管(1)连为一体,放秧斗(4)呈漏斗状,位于抛秧管(1)半锥形管后端的上方,与抛秧管(1)上的进秧口(5)配接。实施抛秧作业时,操作人员身背动力喷雾机,将其风源管与进气管(2)配接好,再启动,调节油门到适当位置,右手握手柄掌握方向,左手从背着的秧桶中将带泥钵的秧苗送入放秧斗(4),经过进秧口(5)进入抛秧管(1)内,此时,带泥钵秧苗受高速气流的作用呈抛物线均匀地抛落到田间,快速完成抛秧作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式气流抛秧器,其特征是由抛秧管(1)、进气管(2)、手柄(3)、放秧斗(4)、进秧口(5)构成。抛秧管(1)后端有进气管(2)和手柄(3),放秧斗(4)在抛秧管(1)后端上方,与抛秧管(1)上的进秧口(5)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式气流抛秧器,其特征是由抛秧管(1)、进气管(2)、手柄(3)、放秧斗(4)、进秧口(5)构成。抛秧管(1)后端有进气管(2)和手柄(3),放秧斗(4)在抛秧管(1)后端上方,与抛秧管(1)上的进秧口(5)连接。2、根椐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器,其特征在于抛秧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中德崔志坚何昭桂
申请(专利权)人:周中德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5[中国|广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