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若峰专利>正文

分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031 阅读:3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挖掘式收获机械上的部件-分秧器,其特征在于,呈前低后高状的分秧脊的后端与-底板固接,分秧翼的前端与分秧脊相连、末端呈发散状朝向分秧脊的后端。挖掘式收获机械装上本分秧器后,可保证收获的蔓秧正常输送,避免了其堆积在犁柱上的现象,使挖掘式收获机械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牵引动力的功耗降低。(*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秧器本技术涉及挖掘式收获机械上的部件一分秧器。现有的挖掘式收获机械上没有分秧器,在收获果实长于根部的农作物(如花生、红薯)时,由于相邻行的蔓秧相互搭接和缠绕,收获行的蔓秧受其他行蔓秧的缠连,会滞留在犁柱上,使其的正常输送受到影响。而且,滞留于犁柱上的蔓秧累积过多后,会影响收获机械的行驶,须停机人工去除缠在犁柱上的蔓秧。可见,现有挖掘式收获机械作业时,由于受农作物蔓秧相互缠绕的影响,工作效率会下降,且会增大牵引动力的功耗。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于挖掘式收获机械上,可将田里相互缠绕的秧分开的分秧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分秧器采用以下结构:呈前低后高状的分秧脊的后端与一底板固接,分秧脊上设有分秧翼,分秧翼的前端与分秧脊前端聚合,分秧翼末端呈发散状朝向分秧脊的后端。对称设置的分秧器通过底板安装于挖掘式收获机械机架前端的左右两侧,分秧脊及分秧翼位于犁尖的前方,分秧脊的前端贴地。装有本分秧器的挖掘式收获机械工作时,由分秧器的分秧脊及分秧翼先将犁尖前方相互缠绕的蔓秧撑开,保证随后由犁尖起出行的蔓秧与相邻行的蔓秧间不出现缠连。挖掘式收获机械装上本分秧器后,可保证收获行农作物正常输送,避免了蔓秧堆积在犁柱上的现象,使挖掘式收获机械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牵引动力的功耗降低。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图。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本图所示为右式分秧器,左式分秧器与之对称。分秧脊2为杆状构件,其后端焊接于底板1上,分秧翼3为二根杆状构件,二根分秧翼3的前端汇聚焊接于分秧脊2的前端。为减小本分秧器的行进阻力,分秧脊-->2的前端有与之一体的导秧铲4。为提高分秧脊2及分秧翼3的稳定性,底板1上固连有一支承梁6,支承梁6与分秧脊2间连有二根支撑杆5,从而构成支撑架。参见图2,本图所示为右式分秧器,左式分秧器与之对称。分秧翼2与分秧脊3为一体的板状构件,分秧脊2的前端焊接有一段导秧铲4。图2所示分秧翼3与分秧脊2所成一体的板状件为曲面板,另外,分秧翼3与分秧脊2所成一体的板状件还可为折面板。为提高分秧脊2及分秧翼3的稳定性,底板1与曲面板间连有三根支承杆5,从而构成支撑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秧器,其特征在于:呈前低后高状的分秧脊(2)的后端与一底板(1)固接,分秧脊(2)上设有分秧翼(3),分秧翼(3)前端与分秧脊(2)的前端聚合,分秧翼(3)末端呈发散状朝向分秧脊(2)的后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秧器,其特征在于:呈前低后高状的分秧脊(2)的后端与一底板(1)固接,分秧脊(2)上设有分秧翼(3),分秧翼(3)前端与分秧脊(2)的前端聚合,分秧翼(3)末端呈发散状朝向分秧脊(2)的后端。2、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秧器,其特征在于:分秧脊(2)与底板(1)间连有支撑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德华吴群华吴伟华杨国会吴若峰
申请(专利权)人:吴若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