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抛秧盘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21 阅读:2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培育秧苗改插秧为抛秧的抛秧盘。由于在抛秧盘的平面上均匀分布着多个凹坑,使稻种置于凹坑中育苗,每个凹坑内所育秧苗为一束,因此可改插秧为抛秧,减轻了移植秧苗时所受的损害,增加了分蘖数,从而提高了产量;由于凹坑为锥台,可减小拎苗时秧苗的损害;由于凹坑底部设有小孔,可控制土壤湿度;由于这种抛秧盘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抛秧省时省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该技术在200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一种培育秧苗改插秧为抛秧的抛秧盘。现有国内秧苗都采用水田直接育苗,这种方法育苗费时费力,起秧困难,起秧时对秧苗根系破坏严重,且所起秧苗不能成束,故只能采用栽插方法进行移植,一般每人每天插秧不超过0.1亩田,工效低,移植质量差。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平面上设有多凹坑能高效、高质移植的矩形塑料抛秧盘。本技术的技术特征是:采用塑料在抛秧盘的平面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凹坑,在凹坑的底部设有小孔。育苗时先在抛秧盘上加入少量泥土,然后播种,再将凹坑中泥土加满,灌溉适量的水,即完成播种工作。抛秧时将秧苗从抛秧盘中一把一把拎起,根据所需密度均匀地抛洒在已整理好的稻田中,即完成移植工作。本技术的优点是:由于在抛秧盘的平面上均匀分布着多个凹坑,使稻种置于凹坑中育苗,每个凹坑内所育秧苗为一束,因此可改插秧为抛秧,减轻了移植秧苗时所受的损害,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由于抛秧入土浅,分蘖节位低,分蘖数能增加30%~40%,可使产量提高10%~15%;由-->于凹坑为锥度的圆坑,可减少拎苗时对秧苗的损害;由于凹坑底部设有小孔,这样合理地控制了土壤湿度。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1是抛秧盘的主视图。附图2是附图1抛秧盘的沿A-A的剖面图。参照附图1,在矩形塑料的平面[1]上均匀分布着多个凹坑[2],凹坑[2]用于育苗时加水、加土。凹坑[2]的底部设有小孔[3],用于传递水份和调节土壤湿度。参照附图2,平面[1]上均匀分布的凹坑[2]为锥台,锥台的口径和底径尺寸用于控制种子生长及田间利用率,在每个凹坑[2]的底部设有小孔[3],孔径为φ2.8~φ3.8mm,调整小孔[3]的尺寸可控制凹坑[2]内的土壤湿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抛秧盘,其特征是:在抛秧盘的平面[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凹坑[2];在凹坑[2]的底部设有小孔[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抛秧盘,其特征是:在抛秧盘的平面[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多个凹坑[2];在凹坑[2]的底部设有小孔[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抛秧盘,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世明季万林
申请(专利权)人:如皋市校办塑料制品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