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60246 阅读:2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2 0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包壳以及容纳于所述包壳中的电池组,电池组由2个以上的单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而成,包壳由上盖体与下盖体在高度方向上配合而构成,上盖体的顶壁上设置有2个以上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与各单电池的正极端子的位置对应,正极端子为U型弯折的弹性连接片,其一端通过点焊与所述单电池的正极相连,另一端为圆形端子面,通过中间的弯折部折弯后位于贯通孔的下方,圆形端子面的上表面与单电池的正极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的悬空高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形端子面的边缘处垂直向下地设置有1个以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高度等于或略低于圆形端子面的悬空高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包(battery park),更具体来说,涉及电池包的结构改良。
技术介绍
近年来,因各种电子设备例如个人电脑、便携式电话、游戏机等的普及,对作为其电源的一次电池或二次电池的需求日益高涨。为了满足这些设备对电池高容量、高输出功率的需求,正在进行将2个以上的单电池容纳在包壳内而成的电池包的开发。电池包的结构一般包括包壳以及容纳于其中的电池组,电池组由2个以上的单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而成,包壳由上盖体和下盖体配合而构成,其内腔的大小和形状被设计为正好能够适应放入电池组,对其中的电池组具有固定和保护的作用。包壳通常由聚丙烯 (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氯乙烯(PVC)、聚碳酸酯(PC)、丁苯橡胶或ABS橡胶等塑料材质吸塑或者注塑而成。目前已有的电池包的结构例如如图7所示,电池包I具备包壳2、和容纳于包壳2 中的单电池3 (未图示)。包壳2由上盖体4和下盖体5上下配合而构成,为了防止装反,在上盖体4的右上部设置有凸起6,且在上盖体4的顶壁上设置有与单电池位置对应的贯通孔7。另外,如图8的剖面图所示,容纳于包壳2内的单电池3在上部端面设置有正极端子8, 该正极端子处于贯通孔7的下方,并从贯通孔7中露出端子面,以便外部的设备端子通过该贯通孔7与该正极端子8接触,实现电连接。如图9所示,正极端子8为U型弯折的弹性连接片,与单电池本体连接的一端为细长的连接部11,通过点焊与单电池3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为圆形端子面9,通过中间的弯折部10弯折为U型,与单电池3的上部端面(即正极端面)之间存在间隙。另外,单电池3 的负极(未图示)介由PTC而连接在包壳的下盖体的底面上。图10是上盖体4的仰视图。如图10所示,上盖体的顶壁4a上开设有与单电池3 的位置相对应的贯通孔7,侧壁4b上沿单电池的高度方向设置有用于分隔各单电池3的侧壁分隔筋13。在采用上述结构的电池包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作为正极端子的弹性连接片在折弯后,圆形端子面与单电池的正极端面之间存在间隙。此种弹性结构是为了使在电池上盖体与正极端子多次重复接触后仍保持正极端子与外部端子的紧密接触而设计的,但在电池包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弹性连接片有可能发生疲劳或破损,容易造成端子向下凹陷,发生电连接不良的故障。上述结构的电池包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了防止装配过程中的硬损伤,需要在电池包的包壳与电池组之间采用间隙配合处理,但这样很容易弓I起电池组在包壳内部的晃动,因此在生产过程和实际使用中,正极端子易受到上盖体的碰压而造成凹陷,且电池组本身也容易损伤,造成电池包性能的不稳定。专利文献I中提供了一种电池包的结构,其在电池外壳内通过设置上下夹板来固定电池组,且在电池外壳与夹板之间设置弹性垫来减轻或消除电池组在电池盒盖内的晃动。但这样的方案中需要设置额外的夹板或弹性垫,并且需要在电池外壳上设置贯通孔用以固定弹性垫,具有工序复杂、生产成本增加的问题。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中国技术CN2689465Y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电池包的结构进行了改善,来提高整个电池包的耐冲击性。一方面是开发新型的正极端子,通过在正极端子的圆形端子面的边缘设置垂直向下延伸的支撑部,在圆形端子面受到向下的施力时支撑于单电池的正极端面,解决了弹性连接片由于受到上盖体的施压后而造成的端子凹陷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在上盖体的顶壁内表面设置顶壁加强筋,进一步避免了弹性连接片由于受到上盖体的施压后而造成的端子凹陷现象。并且,通过在上下盖体的侧壁上设置侧壁加强筋,补偿了包壳侧壁与单电池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了由于单电池在包壳内部晃动而引起的端子凹陷现象。通过以上2个方面的改善,可以彻底解决正极端子的凹陷现象,提高整个电池包的耐冲击性。即,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包,其包括包壳以及容纳于所述包壳中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由2个以上的单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而成,所述包壳由上盖体与下盖体在高度方向上配合而构成,所述上盖体的顶壁上设置有2个以上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与各单电池的正极端子的位置对应,所述正极端子为U型弯折的弹性连接片,其一端通过点焊与所述单电池的正极相连,另一端为圆形端子面,通过中间的弯折部折弯后位于所述贯通孔的下方, 所述圆形端子面的上表面与所述单电池的正极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的悬空高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形端子面的边缘处垂直向下地设置有I个以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高度等于或略低于所述圆形端子面的悬空高度。进而,本技术的电池包优选在所述上盖体的顶壁内表面上设置有多条顶壁加强筋,该顶壁加强筋位于所述贯通孔的周围,其高度等于或略高于所述圆形端子面的悬空高度。优选在所述上盖体的侧壁内表面上设置有多条与单电池的高度方向平行的侧壁加强筋。优选所述支撑部的数目为I 3个,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弯折部在所述圆形端子面的边缘成对称的分布。优选所述顶壁加强筋从所述上盖体的侧壁开始朝向所述贯通孔延伸,对称地分布在所述顶壁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优选所述侧壁加强筋对称地分布在所述上盖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优选所述支撑部的顶端形状为三角形或弧形。优选所述侧壁加强筋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或弧形。进而优选所述下盖体的侧壁内表面在与所述上盖体对应的部位上也设置有侧壁加强筋。根据本技术,设计了新型的正极端子,通过支撑部的设置而有效防止了端子凹陷的现象,同时,通过在上盖体的顶壁内表面和侧壁内表面设置加强筋,不仅提高包壳的整体强度,而且抑制了电池组在包壳内的晃动,有效避免了正极端子的凹陷不良,由此双管齐下,彻底解决了正极端子的凹陷现象,大大加强了电池包整体结构的耐冲击性。附图说明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图I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电池包的结构的立体透视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正极端子的立体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正极端子的展开平面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包壳的上盖体的仰视图。5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包壳的上盖体的另一例的仰视图 6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包壳的下盖体的俯视图。7是示意地表示本技术的电池包的外观的立体图。8是示意地表示现有技术的电池包的结构的剖面侧视图。9是示意地表示现有技术的单电池的正极端子的立体图。10是示意地表示现有技术的包壳的上盖体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电池包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具体例子。如图I的立体透视图所示,本技术的电池包I包括包壳2以及容纳于其中的由2节AAA型单电池3串联连接而成的电池组。包壳2由上盖体4和下盖体5在高度方向上下配合而构成,上盖体4包括顶壁4a和侧壁4b,顶壁4a上设有贯通孔7,单电池的正极端子8从贯通孔7中露出,外部设备的端子通过贯通孔7与该正极端子8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包壳的右侧上方设置有防止装反的突起6。本技术的单电池3的正极端子的结构如图2的立体图和图3的平面展开图所示,正极端子8的一端为细长条的连接部11,通过点焊与单电池3的正极连接,另一端为圆形端子面9,通过中间的弯折部10弯折为U型,其上表面距离单电池3的正极端面具有一定的悬空高度,大约为O. 8mm左右,这样可以防止包壳的上盖体对端子面的过压,但弹性连接片本身存在疲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包,包括包壳以及容纳于所述包壳中的电池组,所述电池组由2个以上的单电池串联或并联连接而成,所述包壳由上盖体与下盖体在高度方向上配合而构成,所述上盖体的顶壁上设置有2个以上的贯通孔,该贯通孔与各单电池的正极端子的位置对应,所述正极端子为U型弯折的弹性连接片,其一端通过点焊与所述单电池的正极相连,另一端为圆形端子面,通过中间的弯折部折弯后位于所述贯通孔的下方,所述圆形端子面的上表面与所述单电池的正极端面之间具有一定的悬空高度,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形端子面的边缘处垂直向下地设置有1个以上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高度等于或略低于所述圆形端子面的悬空高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明智宋亮亮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能源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