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通过阀体来连接电机和油泵,阀体既是油路的控制阀,又是油泵和电机的连接法兰,油泵采用了体积小巧的齿轮泵,使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相对于现有的电动千斤顶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体积更加小巧,运行更加稳定可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通过齿轮泵的正反转实现油缸的上升和下降,实现上顶卸荷的全自动,气泵与电机后输出端之前通过齿轮器连接,可以隔离升斤顶工作时对气泵的影响,减轻电机的负截,提升电机的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千斤顶,具体是一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
技术介绍
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轮胎漏气或爆胎等情况,这时就需要及时进行充气或换胎,充气需要气泵,而换胎需要用到千斤顶,目前用汽车电池供电的电动千斤顶和电动气泵采使用十分普遍,然而同时配备气泵和千斤顶,放置在车内不但占用空间,也增加购置的支出;因而市场上就出现将气泵和千斤顶两种功能相结构的多功能电动千斤顶,这种多功能电动千斤顶将气泵和千斤顶集于一体,但是目前的这种多功能电动千斤顶也存在结构复杂,体积大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在电机的两侧分别设置气泵和油泵装置,通过油泵来驱动油缸工作,本产品将充气泵和千斤顶功能集合于一身,具有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它包括电机、气泵、油泵、油缸和油箱,气泵和油泵设置在电机的前后输出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泵体通过离合器与电机的后输出端联接;在所述油泵通过阀体与电机的输出端相啮合,所述的阀体和油缸具有共同的底座;在所述的阀体和底座的内部设有连通油缸、油泵和油箱的油路通道;所述的油路通道包括设置在阀体内的进油通道、回油通道、控制油道和止回油道,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与油箱连通,所述的进油通道与油泵的进口相通;在所述的控制油通设有活塞,活塞控制回油通道和控制油道的导通和关闭,活塞上下两侧均设置活塞杆,上活塞杆穿出阀体的表面,下活塞杆向止回油道延伸,在止回油道的进口端设有止回阀,止回油通道通过底座内部的油路通道与油缸连通; 所述的油泵的出口与控制油道连通,在油泵的出口端设有单向阀。所述的油泵的齿轮泵。在所述的油缸顶部还设有调节螺杆,调节螺杆旋接在油缸顶杆部的螺孔,可通过旋转来调节油缸上顶的高度。本技术通过阀体来连接电机和油泵,阀体既是油路的控制阀,又是油泵和电机的连接法兰,油泵采用了体积小巧的齿轮泵,使得本技术结构相对于现有的电动千斤顶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体积更加小巧,运行更加稳定可靠;本技术可通过齿轮泵的正反转实现油缸的上升和下降,实现上顶卸荷的全自动,气泵与电机后输出端之前通过齿轮器连接,可以隔离升斤顶工作时对气泵的影响,减轻电机的负截,提升电机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阀体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油缸上顶液压油流向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油缸卸荷液压油流向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一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它包括电机I、气泵2、油泵4、油缸5和油箱7,气泵2和油泵3设置在电机I的前后输出端上,所述的气泵2体通过离合器21与电机I的后输出端联接;在所述油泵2通过阀体3与电机I的输出端相啮合,所述的阀体3和油缸5具有共同的底座6 ;在所述的阀体3和底座6的内部设有连通油缸5、油泵4和油箱的油路通道;所述的油路通道包括设置在阀体内的进油通道31、回油通道32、控制油·道33和止回油道34,进油通道31和回油通道32与油箱连通所述的进油通道31与油泵4的进口 41相通;在所述的控制油通33设有活塞35,活塞35控制回油通道32和控制油道33的导通和关闭,活塞35上下两侧均设置活塞杆,上活塞杆36穿出阀体3的表面,下活塞杆37向止回油道34延伸,在止回油道34进口端设有止回阀38,止回油道34通过底座6内部的油路通道与油缸5连通;所述的油泵4的出口 42与控制油道33连通,在油泵4的出口42处设有单向阀。本技术的工作过程如图4所示,千斤顶上顶工作过程是这样的电机I正转带动油泵4的齿轮旋转,此时气泵由于离合器分离与电机隔离不会工作,同时油泵正转会造成回油通道32内部油压低于控制油道33内部的油压,此时活塞会自动上升将控制油道33与回油通道32隔离,同时控制油道33内油压继续上升将止回油道34进口端的止回阀38顶开,并将液压油经底座内的油路通道进入到油缸内,从而实现油缸上顶,从而实现的千斤顶上升;由于在止回油道34的时进口端设置了止回阀38和油泵4的出口 42处设置的单向阀,在油泵停止工作时起到两重止回的效果,保证千斤顶工作的可靠性。如图5所示,千斤顶下降工作过程是这样的电机2反转,使得回油通道32内油压上升,当回油通道32内油压上升到大于控制油道33内的油压时,会自动顶开活塞35,活塞35下移动使得下活塞杆37顶开止回阀38,然后停止油泵工作,此时油缸5在车辆压力的作用下,将油缸5的液压油从控制油道33压向回流通道32,直至千斤顶复位;电机反转时会带动气泵体工作,实现充气泵的功能。本技术油缸卸荷还可以通过按压上活塞杆,使下活塞杆去顶开止回油道34的止回阀38,并利用车辆压力实现油缸内液压油的自动回流,另外本技术在所述的油缸5顶部还设有调节螺杆51,调节螺杆51旋接在油缸5顶部的螺孔内,可通过旋转调节螺杆51来调节油缸上顶的高度,在油缸5顶部设置调节螺杆51主要是针对不同车型底盘的高度不同,对于一些底盘较的越野车,目前的千斤顶上升到最高点仍旧无法将车辆完全顶起,而在油缸顶部设置调节螺杆51,针对底盘较高的越野车时,可先向上旋转调节螺杆51,这样就相当于提高了千斤顶的上顶的高度,从而满足底盘较高的车型的需求;而对于底盘较底的车型,调节螺杆51调节最底点,这时本技术的千斤顶与普通的千斤顶相同。本技术通过阀体来连接电机和油泵,阀体既是油路的控制阀,又是连接油泵和电机的连接法兰,油泵采用了 体积小巧的齿轮泵,使得本技术结构相对于现有的电动千斤顶的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体积更加小巧,运行更加稳定可靠。权利要求1.一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它包括电机(I)、气泵(2)、油泵(4)、油缸(5)和油箱,气泵(2)和油泵(3)设置在电机(I)的前后输出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泵(2)体通过离合器(21)与电机(I)的后输出端联接;在所述油泵(2)通过阀体(3)与电机(I)的输出端相啮合,所述的阀体(3)和油缸(5)具有共同的底座(6);在所述的阀体(3)和底座(6)的内部设有连通油缸(5)、油泵(4)和油箱的油路通道;所述的油路通道包括设置在阀体内的进油通道(31)、回油通道(32)、控制油道(33)和止回油道(34,进油通道(31)和回油通道(32)与油箱连通,所述的进油通道(31与油泵(4)的进口(41)相通;在所述的控制油通(33 )设有活塞(35 ),活塞(35 )控制回油通道(32 )和控制油道(33 )的导通和关闭,活塞(35)上下两侧均设置活塞杆,上活塞杆(36)穿出阀体(3)的表面,下活塞杆(37)向止回油道(34)延伸,在止回油道(34)进口端设有止回阀(38),止回油道(34)通过底座(6)内部的油路通道与油缸(5)连通;所述的油泵(4)的出口(42)与控制油道(33)连通,在油泵(4)的出口(42)处设有单向阀。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泵的齿轮泵。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油缸(5顶部还设有调节螺杆(51),调节螺杆(51)旋接在油缸(5)顶部的螺孔内,可通过旋转调节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多功能电动千斤顶,它包括电机(1)、气泵(2)、油泵(4)、油缸(5)和油箱,气泵(2)和油泵(3)设置在电机(1)的前后输出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泵(2)体通过离合器(21)与电机(1)的后输出端联接;在所述油泵(2)通过阀体(3)与电机(1)的输出端相啮合,所述的阀体(3)和油缸(5)具有共同的底座(6);在所述的阀体(3)和底座(6)的内部设有连通油缸(5)、油泵(4)和油箱的油路通道;所述的油路通道包括设置在阀体内的进油通道(31)、回油通道(32)、控制油道(33)和止回油道(34,进油通道(31)和回油通道(32)与油箱连通,所述的进油通道(31与油泵(4)的进口(41)相通;在所述的控制油通(33)设有活塞(35),活塞(35)控制回油通道(32)和控制油道(33)的导通和关闭,活塞(35)上下两侧均设置活塞杆,上活塞杆(36)穿出阀体(3)的表面,下活塞杆(37)向止回油道(34)延伸,在止回油道(34)进口端设有止回阀(38),止回油道(34)通过底座(6)内部的油路通道与油缸(5)连通;所述的油泵(4)的出口(42)与控制油道(33)连通,在油泵(4)的出口(42)处设有单向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玲辉,
申请(专利权)人:温岭鼎尚机电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