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炫隆专利>正文

超薄型油压夹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5096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超薄型油压夹头,它包括本体、装设于本体内部的轴座、轴设于轴座内部的转轴单元及套设于转轴单元内部且可对工件产生束夹或松释的筒夹单元;本体具有沿轴线设置的贯孔、贯通至贯孔借以注入及回收压力油的注油孔及回油孔;轴座套设于本体贯孔内;转轴单元具有可相对于轴座转动且轴设于轴孔中的转动件、驱动转动件转动的驱动轮、在压力油作用下沿轴线滑动套设于转动件中的掣动座;转动件具有容置掣动件的容室、数连通于环槽与容室之间的引流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轴座内部装设有塑性环圈;轴座具有围绕轴线的外环面、与外环面相背设置的内环面、环设于内环面的环槽、由外环面贯穿至内环槽的导孔及外环面贯穿至内环面且对应于回油孔的集油孔;塑性环圈系嵌套于环槽中,其具有对应于内环面的内周面、与内周面相反设置的外周面、两衔接于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的侧面及多数由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且与导孔相连通的油孔,油孔的孔径小于导孔,其内周面、外周面及两侧面分别凹设围绕轴线的凹环部;转轴单元具有沿轴线套设于转动件与掣动座之间且容置于容室内使掣动座朝压力油作用下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弹性件;筒夹单元套设于转动件内部,并受掣动座驱动移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夹紧工具,特别是一种超薄型油压夹头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习用的工具机的油压夹头包括本体1、装设于本体1内部的轴座2、可转动轴设于轴座2内部的转轴单元3及套设于转轴单元3内部且可对工件产生束夹或松释的筒夹单元4。本体1具有沿轴线设置的贯孔101、借以注入压力油的注油孔102及回收压力油的回流槽103。轴座2具有对应于注油孔102的第一导油孔201、第二导油孔202。转轴单元3具有相对轴座2转动的转动件301、驱动转动件301转动的驱动轮302及在转动件301中沿轴线位移的掣动座303。转动件301具有凹设于外环面并对应于导油孔201的环槽304、设于侧端部且借以容置掣动座303的容室305、由环槽304连通至容室305的第一油道306及由第二导油孔202连通至容室305的第二油道307。第一、二油道306、307分别设置于掣动座303的两侧,且掣动座303可将容室305区隔成与第一油道306相通的前侧部305’及与第二油道307相通的后侧部305”。筒夹单元4具有受掣动座303连动的滑座401及受滑座401驱动而可沿径向产生束紧、松释的筒夹402。当压力油自注油孔102注入,且依序流经第一导油孔201、第一油道306进入容室305的前侧部305’时,便推动掣动座303往左移,且使筒夹402相对于滑座401移动,而使筒夹402对工件产生束紧;同时,原来存在于后侧部305”的压力油会被挤压并沿第二油道307而回流至回流槽103中。当压力油自第二导油孔202输入,且流经第二油道307并进入容室305的后侧部305”时,便推动掣动座303往右位移,且使筒夹402相对于滑座401向外移动,而使筒夹402对工件产生放松,以达到替换工件目的。虽然,这种油压夹头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但其系利用压力油作为驱动源以驱动筒夹402进行束紧、放松,且压力油会沿着本体1与轴座2之间、轴座2与转轴单元3之间的缝隙渗流,所以在本体1与轴座2之间、轴座2与转轴单元3之间都必须设置储油槽,而储油槽的设置会增加夹头的厚度及增加整体的体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性好、防漏效果佳、可减少整体厚度的超薄型油压夹头。本专利技术包括本体、装设于本体内部的轴座、装设于轴座内部的塑性环圈、轴设于轴座内部的转轴单元及套设于转轴单元内部且可对工件产生束夹或松释的筒夹单元;本体具有沿轴线设置的贯孔、贯通至贯孔借以注入及回收压力油的注油孔及回油孔;轴座具有围绕轴线的外环面、与外环面相背设置的内环面、环设于内环面的环槽、由外环面贯穿至内环槽的导孔及外环面贯穿至内环面且对应于回油孔的集油孔,轴座套设于本体贯孔内;转轴单元具有可相对于轴座转动且轴设于轴孔中的转动件、驱动转动件转动的驱动轮及在压力油作用下沿轴线滑动套设于转动件中的掣动座;转动件具有容置掣动件的容室及数连通于环槽与容室之间的引流孔;塑性环圈系嵌套于环槽中,其具有对应于内环面的内周面、与内周面相反设置的外周面、两衔接于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的侧面及多数由外周面贯通至内周面且与导孔相连通的油孔,油孔的孔径小于导孔,其内周面、外周面及两侧面分别凹设围绕轴线的凹环部;转轴单元具有沿轴线套设于转动件与掣动座之间且容置于容室内使掣动座朝压力油作用下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弹性件;筒夹单元套设于转动件内部,并受掣动座驱动移动。其中本体具有贯通至贯孔并连通轴座导孔借以输入冷空气达到收油、降温目的的输气孔。本体输气孔中装设有止逆阀。筒夹单元具有连接于转动件上的第一束件、连接于掣动座上且与第一束件相反设置的第二束件、套设于第一束件内部且可供工件套设的第一筒夹、套设于第二束件内部且可供工件套设的第二筒夹及嵌接于第一、二筒夹之间的连动件;第一、二束件分别具有呈推拔状且可对第一、二筒夹产生束紧的束夹孔。由于本专利技术包括本体、轴座、塑性环圈、转轴单元及筒夹单元;本体具有贯孔、注入及回收压力油的注油孔及回油孔;轴座具有外环面、环设环槽的内环面、导孔及集油孔;转轴单元具有转动件、驱动轮及掣动座;转动件具有容室及数引流孔;塑性环圈系嵌套于环槽中,其具有对应于内环面的内周面、外周面、两衔接于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的侧面及数个孔径小于导孔的油孔,其内周面、外周面及两侧面分别凹设凹环部;转轴单元具有沿轴线套设于转动件与掣动座之间且容置于容室内使掣动座朝压力油作用下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弹性件;筒夹单元套设于转动件内部,并受掣动座驱动移动。当欲松释或替换工件时,启动压力油自注油孔中输入,且压力油经导孔、引流孔,最终进入容室并对掣动座行推掣动作,此时弹性件呈被压缩状态并蕴藏回释的弹力,且使掣动座在朝一个方向移动时会带动筒夹单元动作,以方便于取出、替换工件。且在此状态下,压力油的压力会施加于塑性环圈的外周面上,且利用凹环部的设置,会使外周面朝内周面产生变形,同时数个侧面会沿轴线方向产生向外扩张,从而使得环槽与转动件外周面之间产生密封、防漏效果,所以压力油不会大量渗入内环面与转动件外周面之间缝隙中,所以油压夹头内部可减少储油槽的设置,进而可减少油压夹头的厚度及整体的体积;当关闭压力油,利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会使掣动座另一方向产生位移且使筒夹单元动作渐渐束紧工件;当启动驱动轮带动转动件转动的同时可启动气压源,对正在运转的转轴单元产生降温的效果及使得原来存在于孔轴配合处的油液可被吹动而回流至集油孔及回油孔中,不但可使压力油达到回收目的,且可减少孔轴配合处的油膜厚度,以使油压夹头产生较佳的加工性能;不仅密封性好、防漏效果佳,而且可减少整体厚度,从而达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习用的油压夹头结构示意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正视图。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图4、为图3中B部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3中B部局部放大图(在压力油压力作用下状态)。图6、为图2中C-C剖视图。图7、为图2中D-D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2、图3、图6、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为可同时双向夹持两工件产生运转,以达到双向加工的超薄型油压夹头,其包括本体10、装设于本体10内部的轴座20、装设于轴座20内部的塑性环圈30、轴设于轴座20内部的转轴单元40及套设于转轴单元40内部且可对工件产生束夹或松释的筒夹单元50。本体10具有沿轴线设置的贯孔11、贯通至贯孔11借以输入冷空气的输气孔12、贯通至贯孔11借以注入压力油的注油孔13、贯通至贯孔11借以回收压力油的回油孔14及装设于输气孔12中借以允许冷空气由外朝内单向输入输气孔12中且防止压力油流出的止逆阀15。轴座20不可转动地套设于本体10的贯孔11中,其具有围绕轴线的外环面21、与外环面21相背设置且可界定出轴孔221的内环面22、环设于内环面22的环槽23、如图6所示由外环面22贯穿至内环槽23且对应于输气孔12的第一导孔24、如图3所示由外环面22贯穿至内环槽23且对应于注油孔13的第二导孔25、如图7所示由外环面21贯穿至内环面22且对应于回油孔14的集油孔26。第一、二导孔24、25与本体10输气孔12互相连通,借以输入冷空气达到收油、降温目的。如图4所示,塑性环圈30系嵌套于环槽23中,其具有对应于内环面22的内周面31、与内周面31相反设置的外周面32、两衔接于内周面31与外周面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炫隆
申请(专利权)人:吴炫隆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