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科专利>正文

一种绳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332981 阅读:1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02 0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绳夹,包括:第一夹持部以及与第一夹持部配合的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通过弹性铰接件连接,在弹性铰接件的弹性作用下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上端闭合并形成一扣圈;一扣合件扣合于第一夹持部的下端,扣合件与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吊绳通道,第一夹持部与扣合件的内壁对应成型相互配合的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通过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咬合将吊绳固定于吊绳通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上端所形成的扣圈能够与证件卡套简易连接,也方便证件卡套的更换;吊绳的两端能够稳定地夹持于第一夹持部和扣合件的结合处,无需通过缝纫或者融合等方式,使整体更加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夹扣
,特指一种用于证件、吊牌等产品的绳夹
技术介绍
:目前,各种证件卡、卡套广泛用于服务性行业或者企业单位中,用于存放证件作为上岗或者临时出入证件等,证件卡需要佩戴于身上以方便展示证件卡上的信息,将证件卡佩戴于身上,现在所使用的方法无非有两种,一种使用夹扣夹设于衣服上,另一种通过吊绳挂于脖子上,两种方式,以第二种方式更优,因为证件卡一般挂于胸前,而并非所有的衣物都具有适合夹设的位置,会对使用造成不便,而使用吊绳则可以简单方便挂于胸前。通常使用的证件吊绳,需要设法将吊绳两端结合,以便使用者使用。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结合方式,无非是采用打结或者缝合或者融合的方式,如此一来会影响吊绳整体观赏效果。若没有定位措施,证件卡会在吊绳上任意改变位置,影响佩戴。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专利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绳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绳夹,包括:第一夹持部以及与第一夹持部配合的第二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之间通过弹性铰接件连接,在弹性铰接件的弹性作用下使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上端闭合并形成一扣圈;一扣合件安装于第一夹持部的下端,扣合件与第一夹持部之间形成吊绳通道,第一夹持部与扣合件的内壁对应成型相互配合的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通过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咬合将吊绳固定于吊绳通道内。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夹持部包括:本体以及成型于本体上端的钩部,本体上形成两开放式安装腔,第二夹持部安装于靠近钩部的第一安装腔内,扣合件安装于第二安装腔内。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夹持部包括:主体以及成型于主体上端的钩臂;主体安装于第一安装腔内,钩臂与钩部扣合形成一扣圈。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二安装腔内设置有凸起,凸起和第二安装腔的侧壁之间形成扣槽,所述的扣合件安装于第二安装腔上,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交错咬合。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弹性铰接件包括:枢接轴以及安装于枢接轴上的扭簧。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夹持部上设置有枢接轴穿设的枢接孔,第二夹持部上对应成型有枢接耳;所述的扭簧两端限位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的内壁。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弹性铰接件包括:枢接轴以及U型弹片。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第一夹持部上设置有枢接轴穿设的枢接孔,第二夹持部上对应成型有枢接耳;第一夹持部内壁设有限位柱,U型弹片的两端支撑于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内壁,U型弹片的一端开设有与限位柱配合的穿孔。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上端所形成的扣圈能够与证件卡套简易连接,也方便证件卡套的更换;吊绳的两端能够稳定地夹持于第一夹持部和扣合件的结合处,无需通过缝纫或者融合等方式,使整体更加美观。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例一的分解图一;图3是实施例一的分解图二;图4是实施例一的剖面图;图5是实施例二的分解图一;图6是实施例二的分解图二;图7是实施例二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实施例一:见图1-4所示,一种绳夹,包括:第一夹持部1以及与第一夹持部1配合的第二夹持部2,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之间通过弹性铰接件4连接,在弹性铰接件4的弹性作用下使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上端闭合并形成一扣圈;一扣合件3扣合于第一夹持部1的下端,扣合件3与第一夹持部1之间形成吊绳通道30,第一夹持部1与扣合件3的内壁对应成型相互配合的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通过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咬合将吊绳固定于吊绳通道30内。所述的第一夹持部1包括:本体11以及成型于本体11上端的钩部12,本体11沿其底板两侧成型有两侧壁,两侧壁之间形成有一隔板,使本体11上形成两开放式安装腔,第一安装腔111和第二安装腔112,第一安装腔111靠近钩部12,第二安装腔112位于第一安装腔111下。第二夹持部2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11内,扣合件3安装于第二安装腔112内。所述的第二夹持部2包括:主体21以及成型于主体21上端的钩臂22,主体21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11内,钩臂22与钩部12扣合形成一扣圈。所述的弹性铰接件4包括:枢接轴41以及安装于枢接轴41上的扭簧42,第一夹持部1的两侧壁上设置有枢接轴41穿设的枢接孔,第二夹持部2上对应成型有枢接耳,扭簧42套设于枢接轴41上,扭簧42两端限位于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内壁,通过扭簧42的弹力作用,使第二夹持部2具有向外转动的倾斜,同时使第二夹持部2的钩臂22与第一夹持部1的钩部12的自由端相扣合,形成一个扣圈。在使用时,在外力作用下推动钩臂22使其向扣圈内部摆动,在摆动过程中,带动主体21绕枢接轴转动,扭簧42内压缩,证件卡套等部件的扣耳或者其他连接部从钩臂22和钩部212之间形成的开口进入扣圈内,外力消失后,第二夹持部2在扭簧42弹力作用下复位,钩部12和钩臂22闭合。所述的第二安装腔112内设置有凸起1121,凸起1121和第二安装腔112的侧壁之间形成扣槽1122,扣合件3安装于第二安装腔112上,扣合件3和第一安装腔112之间可以有以下三种组装方式:第一种:扣合件3的侧壁扣合于扣槽1122上,扣合件3的侧壁厚度略大于扣槽1122宽度,两者以过盈配合方式组装;第二种:扣合件3的侧壁扣合于扣槽1122上,扣合件3的侧壁厚度等于扣槽1122宽度,装配后两者间通过超声波融合的方式结合;第三种:扣合件3的侧壁和扣槽1122内对应成型有卡凸和卡槽,以卡合方式连接。无论以何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使扣合件3与第二安装腔112之间稳定组合。扣合件3与第二安装腔112组合后,第一定位齿1123和第二定位齿31交错咬合,第一定位齿1123和第二定位齿31均为锥状凸起,扣合后于末端形成有供吊绳穿入的开口。使用时,通过开口施力将扣合件3从第一夹持部1上分离,吊绳的两端重叠后从开口放入吊绳通道30内,最后将扣合件3重新扣合即可,扣合后,第一定位齿1123和第二定位齿31咬合,对吊绳定位,最后将吊绳挂于脖子上即可。实施例二:见图5-7所示,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的弹性铰接件4包括:枢接轴41以及U型弹片43。第一夹持部1上设置有枢接轴41穿设的枢接孔,第二夹持部2上对应成型有枢接耳;第一夹持部1内壁设有限位柱13,U型弹片43的两端支撑于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内壁,U型弹片43的一端开设有与限位柱13配合的穿孔431。枢接轴41为于U型弹片43开口的内部,限位柱13和穿孔431的配合能够防止U型弹片移位,其使用原理与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当然,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非来限制本技术实施范围,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述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绳夹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绳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部(1)以及与第一夹持部(1)配合的第二夹持部(2),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之间通过弹性铰接件(4)连接,在弹性铰接件(4)的弹性作用下使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上端闭合并形成一扣圈;一扣合件(3)安装于第一夹持部(1)的下端,扣合件(3)与第一夹持部(1)之间形成吊绳通道(30),第一夹持部(1)与扣合件(3)的内壁对应成型相互配合的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通过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咬合将吊绳固定于吊绳通道(30)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绳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夹持部(1)以及与第一夹持部(1)配合的第二夹持部(2),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之间通过弹性铰接件(4)连接,在弹性铰接件(4)的弹性作用下使第一夹持部(1)和第二夹持部(2)的上端闭合并形成一扣圈;一扣合件(3)安装于第一夹持部(1)的下端,扣合件(3)与第一夹持部(1)之间形成吊绳通道(30),第一夹持部(1)与扣合件(3)的内壁对应成型相互配合的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通过第一定位齿和第二定位齿咬合将吊绳固定于吊绳通道(30)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绳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夹持部(1)包括:本体(11)以及成型于本体(11)上端的钩部(12),本体(11)上形成两开放式安装腔,第二夹持部(2)安装于靠近钩部(12)的第一安装腔(111)内,扣合件(3)安装于第二安装腔(11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绳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夹持部(2)包括:主体(21)以及成型于主体(21)上端的钩臂(22);主体(21)安装于第一安装腔(111)内,钩臂(22)与钩部(12)扣合形成一扣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绳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科
申请(专利权)人:张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