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包括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和与所述冷却水套连通的集水管,所述集水管通过装配与所述缸盖本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将集水管通过装配与缸盖本体连接,使得在铸造过程中,集水管和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可以单独铸造,再将其装配到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上,完成整个缸盖的制造。这种设计,避免了整体铸造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时的铸造复杂度,从而使其加工难度降低,有效减少了铸造废件的产生,从而有效减少了加工材料的浪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
技术介绍
随着对发动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发动机的冷却要求也随之增高,这就需要合理设计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其中,发动机缸盖的冷却尤为重要。在对发动机缸盖进行冷却的过程中,冷却液通过分水管进入发动机缸盖内部设置的冷却水套,冷却液通过与冷却水套的壁面接触吸收热量,然后将吸收热量的冷却液通过与冷却水套连通的集水管导出,完成对发动机缸盖的冷却过程。目前,发动机缸盖大多采用铸造的方式直接制造而成,其中,集水管及与其连通的冷却水套均通过缸盖铸造形成,即集水管为发动机缸盖上的集成结构。这种设计增加了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的结构复杂度,使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在铸造过程中的难度较闻,易发生铸造废品,从而造成加工材料的浪费。因此,如何降低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的加工难度,避免加工材料的浪费,已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以降低其加工难度,避免了加工材料的浪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包括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和与所述冷却水套连通的集水管,所述集水管通过装配与所述缸盖本体连接。优选地,所述集水管包括具有出水端的集水总管和与所述冷却水套的出水端连通的集水分管。优选地,所述集水总管与所述集水分管垂直布置。优选地,所述集水分管的进水端与所述冷却水套的出水端螺栓连接,其两者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片。优选地,所述集水分管的进水端设置有除气孔。优选地,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加强筋。优选地,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油气分离器的安装座。优选地,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暖风机取水口。优选地,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与膨胀水壶连通的接水口。优选地,所述集水管上设置有空调压缩机冷却水回水口及后处理取水口。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将集水管通过装配与缸盖本体连接,使得在铸造过程中,集水管和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可以单独铸造,再将其装配到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上,完成整个缸盖的制造。这种设计,避免了整体铸造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时的铸造复杂度,从而使其加工难度降低,有效减少了铸造废件的产生,从而有效减少了加工材料的浪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水管的主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水管的后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以降低其加工难度,避免了加工材料的浪费。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考图1,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缸盖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包括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B和与冷却水套连通的集水管A,集水管A通过装配与缸盖本体B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将集水管A通过装配与缸盖本体B连接,使得在铸造过程中,集水管A和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B可以单独铸造,再将其装配到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B上,完成整个缸盖的制造。这种设计,避免了整体铸造发动机缸盖时的铸造复杂度,从而使其加工难度降低,有效减少了铸造废件的产生,从而有效减少了加工材料的浪费。请参考图2和图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水管的主视不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集水管的后视示意图。为了便于装配,具体实施例中的集水管A包括具有出水端的集水总管I和与冷却水套的出水端连通的集水分管2。以六缸发动机为例,在集水总管I上设置6个同侧的集水分管2,使得各个集水分管2分别于相对应的冷却水套的出水端连通,再汇集到集水总管I中共同排出。在具体设计中,可以根据具体需求改变集水分管2的数量,在此不再一一介绍。也可以只设置集水总管1,在其上相应位置设置用于与冷却水套出口端连通的开口,达到同样的技术效果。由于冷却水套大多横向布置,即与缸盖整体气缸排列方向垂直,而集水管A的出水方向与气缸排列方向相同,为了达到集水管A对冷却液的横向引流的效果,以提高内部冷却液的流通畅通性,优选将集水总管I与集水分管2垂直布置。在本实施例中,集水分管2的进水端与冷却水套的出水端螺栓连接,集水分管2的进水端与冷却水套的出水端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片。通过螺栓将集水分管2与冷却水套连接,使集水管A相对于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B可拆卸连接,方便其更换维修,并且在集水分管2的进水端与冷却水套的出水端的连接处设置密封垫片,以确保两者连接处的液体泄漏率降低。也可以通过焊接、胀接等其他方式将集水分管2的进水端与冷却水套的出水端连接,且均在保护范围内。在冷却液冷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气泡,而这些气泡与冷却液混合后极易造成装置内部的气蚀,同时降低冷却效果。为了减少冷气液内产生的气泡含量,优选在集水分管2的进水端设置除气孔3。在冷却液进入集水管A时,通过除气孔3作用迅速排出缸盖冷却液内的气泡,改善冷却效果并且有效减少气蚀现象的发生。为了增强集水管A的强度和刚度,改善其振动程度进而降低噪音,还可在本实施例提供的集水管A上设置有加强筋4。由于增加了加强筋4,使得集水管A的强度增加,减少了其振动的幅度,进而减小了其发出的噪音。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集水管A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油气分离器的安装座5。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将油气分离器固设于集水管A的安装座5处,使得发动机的整体结构更紧凑,布置更为合理。目前,多选用水作为冷却液对发动机进行冷却,为了进一步提高用于冷却缸盖的冷却水的用途,本实施例中的集水管A上设置有暖风机取水口 6。在驾驶室的暖风机运行过程中,通过集水管A上设置的暖风机取水口 6直接从集水管A内取水,简化了布置的管道数量,进而方便了发动机装配过程。如图2所示,在集水管A上设置与膨胀水壶连通的接水口 7。膨胀水壶的作用为补充冷却系统内冷却液的损失,并且迅速排出冷却系统内的气泡,进而改善整个冷却系统的散热效果。在集水管A上设置接水口 7,使得可以设置膨胀水壶与集水管A直接连接,进而直接对集水管A内流动的冷却液进行补充和迅速排出冷却系统内的气泡,进而改善整个冷却系统的散热效。在集水管A上设置有空调压缩机冷却水回水口 8及后处理取水口 9。通过使空调压缩机的回水及后处理的回水直接排放到集水管A内,进一步简化了布置的管道数量,同时起到补充集水管A内冷却水的作用。空调压缩机的进水口设置在缸体上,用来冷却空调压缩机,冷却后的冷却液回到集水管A上的空调压缩机冷却水回水口 8,完成一个循环。后处理取水口 9主要作用是为后处理所用尾气处理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包括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和与所述冷却水套连通的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A)通过装配与所述缸盖本体(B)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集水管的发动机缸盖,包括具有冷却水套的缸盖本体和与所述冷却水套连通的集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A)通过装配与所述缸盖本体(B)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管(A)包括具有出水端的集水总管(I)和与所述冷却水套的出水端连通的集水分管(2)。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总管(I)与所述集水分管(2)垂直布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分管(2)的进水端与所述冷却水套的出水端螺栓连接,其两者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垫片。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缸盖,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超,石兆军,彭庆永,刘志强,杨勇,樊霄,孙芳芳,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