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悬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16765 阅读:2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3 1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悬挂装置,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包括前悬挂装置和后悬挂装置;前悬挂装置包括前悬稳定杆,前悬减震器和螺旋弹簧;所述后悬挂装置,包括有后悬减震器,后悬拱梁和后悬浮动梁,所述后悬减震器为空气弹簧减震器,其两端分别竖直铰接在液压锁安装板下部和后悬减震器安装板上;所述液压锁安装板和所述后悬拱梁之间安装有后悬横拉杆。本发明专利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它可以解决汽车驾驶室舒适性差、稳定性不够和操纵安全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造
,尤其是一种用于载重汽车驾驶室的悬挂装置。
技术介绍
汽车在行驶时,驾驶室上的振动主要由路面通过底盘悬架、发动机悬置、驾驶室悬挂系统传递到驾驶室上。传统的汽车驾驶室车身与车架均采用普通减振直接连接的方式相连。目前国内主要载重汽车产品的驾驶室多数采用以橡胶材料作为悬置元件的悬置系统, 这种结构对于车辆以较低车速行驶在平坦路面条件下,对传递到驾驶室上的振动有一定的阻隔和缓解作用。但是当车辆在车速较高的情况下行驶,或是在路面条件稍差一些的道路上行驶时,橡胶悬置就不能很好地衰减振动,驾驶室内产生的结构振动以及由高频振动引起的结构噪音较大,从而降低了驾驶室的舒适性,也使驾驶室结构在振动作用下容易产生损坏。因此采用这种普通减振方式,汽车驾驶室车身与车架之间减振效果不明显,存在由路面的冲击传递给汽车车架而引起驾驶室的振动较大,驾驶室不具有良好的平顺性;另一方面,这种普通减振方式也不具有抗纵倾能力,驾驶室的纵向稳定性和操纵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悬挂装置,它可以解决已有技术汽车驾驶室舒适性差、稳定性不够和操纵安全性较差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种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悬挂装置,包括前悬挂装置和后悬挂装置;所述前悬挂装置包括前悬稳定杆,安装在所述前悬稳定杆两端的结构一致的左悬挂装置和右悬挂装置,所述左悬挂装置和右悬挂装置二者均包括有前悬上支座,前悬下支座,前悬减震器和弹簧;所述前悬下支座一端与车架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前悬翻转轴支座,在所述前悬翻转轴支座上安装有前悬翻转轴,所述前悬翻转轴铰接有与所述前悬上支座相连接的转杆;所述前悬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悬上支座和所述前悬翻转轴铰接;所述弹簧一端套接在与所述前悬翻转轴相连接的前悬限位块上,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前悬上支架上;所述后悬挂装置,包括有后悬减震器,两端安装有后悬下支座的后悬拱梁和两端连接有液压锁安装板的后悬浮动梁,所述后悬减震器两端分别竖直铰接在所述液压锁安装板下部和所述后悬下支座上的后悬减震器安装板上;所述液压锁安装板和所述后悬拱梁之间安装有后悬横拉杆。上述技术方案中,更为具体的方案可以是所述弹簧为螺旋弹簧;所述前悬限位块为圆柱形的橡胶块;所述后悬减震器为空气弹簧减震器;在所述后悬下支座上安装有高度调节阀;所述高度调节阀通过调节杆与所述液压锁安装板连接;所述后悬拱梁与所述后悬下支座固定连接成“C”字形状。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采用驾驶室前机械后气囊减震结构,通过调整前悬螺簧刚度和前悬减震器阻尼,并将后悬气囊减震器总成调整为竖直布置,同时为抑制驾驶室左右摆动,增加后悬橡胶横拉杆,可以使车辆适应不同的路况,既能够缓和垂直方向的冲击,又同时能够衰减垂直方向和横向的振动,具有较好的减振功能,能缓解从车架传递到驾驶室上的振动,使驾驶室具有良好的平顺性。2、本专利技术后悬挂装置两个下支座通过螺栓与车架相连,用来传递载荷,利用横梁板与后悬下支座连接形成的弓形结构,借助车架的刚度,较大地提高了抗弯能力。3、具有良好的抗纵倾能力,保证驾驶室的纵向稳定性和操纵安全性。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前悬挂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I中A -A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前悬挂装置的左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后悬挂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作进一步详述本专利技术包括有前悬挂装置和后悬挂装置;前悬挂装置如图I、图2和图3所示,包括有前悬稳定杆1,安装在前悬稳定杆I两端结构一致的左悬挂装置和右悬挂装置,所述左悬挂装置和右悬挂装置二者均包括有前悬上支座5,前悬下支座2,前悬减震器3和螺旋弹簧4 ; 前悬下支座2 —端与车架10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前悬翻转轴支座9,在前悬翻转轴支座9上安装有前悬翻转轴7,前悬翻转轴7铰接有与前悬上支座5相连接的转杆6 ;前悬减震器3的两端分别与前悬上支座5和前悬翻转轴7铰接;螺旋弹簧4 一端套接在与前悬翻转轴7相连接的前悬限位块8上,另一端卡接在前悬上支架5上;前悬限位块8为圆柱形的橡胶块。后悬挂装直如图4所不,包括有后悬减震器15,后悬拱梁13,后悬浮动梁19 ;在后悬拱梁13两端安装有后悬下支座18,后悬拱梁13与后悬下支座18固定连接成“C”字形状;后悬浮动梁19两端连接有液压锁安装板14 ;后悬下支座18上安装有后悬减震器安装板20,后悬减震器15两端分别竖直铰接在液压锁安装板14下部和后悬减震器安装板20 上;后悬减震器15为空气弹簧减震器;在后悬下支座18上安装有高度调节阀17 ;高度调节阀17通过调节杆16与液压锁安装板14连接,高度调节阀17可对气囊刚度进行调节,以便更好的实现振动衰减;左侧液压锁安装板14 (在其他实施例可以是右侧液压锁安装板或两侧液压锁安装板)和后悬拱梁13之间安装有后悬横拉杆12 ;液压锁安装板14上部安装有液压锁11,液压锁安装板14上部铰接有与后悬上支座21连接的转块22,液压锁11通过后悬上支座21与汽车驾驶室固定连接;转块3起到锁紧驾驶室的作用;后悬减震器15垂直安装,可以减缓车辆行驾时上下方向的冲击力,当车辆发生左右晃动时,后悬横拉杆12对左右的力进行缓解。本专利技术采用驾驶室前机械后气囊减震结构,通过调整前悬螺旋弹簧刚度和前悬减震器阻尼,并将为空气弹簧减震器的后悬减震器总成调整为竖直布置,同时为抑制驾驶室左右摆动,增加后悬橡胶横拉杆,可以使车辆适应不同的路况,既能够缓和垂直方向的冲击,又同时能够衰减垂直方向和横向的振动,具有较好的减振功能,能缓解从车架传递到驾驶室上的振动,使驾驶室具有良好的平顺性。权利要求1.一种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悬挂装置和后悬挂装置;所述前悬挂装置包括前悬稳定杆(I ),安装在所述前悬稳定杆(I)两端的结构一致的左悬挂装置和右悬挂装置,所述左悬挂装置和右悬挂装置二者均包括有前悬上支座(5),前悬下支座(2),前悬减震器(3)和弹簧(4);所述前悬下支座(2) —端与车架(10)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前悬翻转轴支座(9),在所述前悬翻转轴支座(9)上安装有前悬翻转轴(7),所述前悬翻转轴(7 )铰接有与所述前悬上支座(5 )相连接的转杆(6 );所述前悬减震器(3 )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悬上支座(5)和所述前悬翻转轴(7)铰接;所述弹簧(4)一端套接在与所述前悬翻转轴(7 )相连接的前悬限位块(8 )上,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前悬上支架(5 )上; 所述后悬挂装置,包括有后悬减震器(15),两端安装有后悬下支座(18)的后悬拱梁(13)和两端连接有液压锁安装板(14)的后悬浮动梁(19),所述后悬减震器(15)两端分别竖直铰接在所述液压锁安装板(14)下部和所述后悬下支座(18)上的后悬减震器安装板(20)上;所述液压锁安装板(14)和所述后悬拱梁(13)之间安装有后悬横拉杆(12)。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4)为螺旋弹簧;所述前悬限位块(8)为圆柱形的橡胶块; 所述后悬减震器(15)为空气弹簧减震器;在所述后悬下支座(18)上安装有高度调节阀(17);所述高度调节阀(17)通过调节杆(16)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重型载重汽车驾驶室悬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悬挂装置和后悬挂装置;所述前悬挂装置包括前悬稳定杆(1),安装在所述前悬稳定杆(1)两端的结构一致的左悬挂装置和右悬挂装置,所述左悬挂装置和右悬挂装置二者均包括有前悬上支座(5),前悬下支座(2),前悬减震器(3)和弹簧(4);所述前悬下支座(2)一端与车架(10)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前悬翻转轴支座(9),在所述前悬翻转轴支座(9)上安装有前悬翻转轴(7),所述前悬翻转轴(7)铰接有与所述前悬上支座(5)相连接的转杆(6);所述前悬减震器(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悬上支座(5)和所述前悬翻转轴(7)铰接;所述弹簧(4)一端套接在与所述前悬翻转轴(7)相连接的前悬限位块(8)上,另一端卡接在所述前悬上支架(5)上;所述后悬挂装置,包括有后悬减震器(15),两端安装有后悬下支座(18)的后悬拱梁(13)和两端连接有液压锁安装板(14)的后悬浮动梁(19),所述后悬减震器(15)两端分别竖直铰接在所述液压锁安装板(14)下部和所述后悬下支座(18)上的后悬减震器安装板(20)上;所述液压锁安装板(14)和所述后悬拱梁(13)之间安装有后悬横拉杆(12)。...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荣博邓聚才陈志宁陈崇山李庆广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