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胶管组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06079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点胶管组合,其包括点胶筒、混胶网管及进胶头,所述点胶筒包括点胶头及容腔,所述点胶头与所述容腔一端连通,所述进胶头与所述容腔另一端固接,所述混胶网管卡持容置于所述容腔内,所述混胶网管贯穿间隔设置有若干腔室,所述腔室相互连通,所述腔室截面为网状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点胶管组合通过混胶网管的相互连通的腔室将胶水循序渐进混合搅拌,配合进胶头的隔板设置实现分开进胶的原理,使得点出的胶水浓度和分配比例稳定,且胶水粘合品质稳定,回吸作业时不会让胶水混合固化,给目前需要点胶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制程改善和效率提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装配工件
,尤其是涉及一种点胶管组合
技术介绍
目前应用于点胶的点胶管结构有很多种类直筒型混合管、曲折型混合管等。直筒型混合管是一种直筒式的管子,同时注入两种要混合的胶水,通过胶管内部截面积的变小从而形成胶水内部的压力差,使得两种胶水尽量混合。由于两种胶水存在浓度或比例差异,在管道内两者不能充分混合,出胶后胶水的混合比例及浓度是不稳定的,被点胶的产品固化的时间不稳定,易造成品质隐患。曲折型混合管是一种内壁为曲折型的管道,注入的两种胶水通过曲折型的管道以实现胶水混合。由于胶水是随机通过管道的,且两种胶水存在浓度或比例差异,在弯曲的管道内两者混合的比例无法完全均匀,与直筒型点胶管产生的点胶效果相同,出胶后胶水的·混合比例及浓度不稳定,被点胶的产品固化的时间不稳定,进而易造成品质隐患。上述两种结构均会出现胶水混合不均匀的现象,且由于现有点胶作业均是使用压力注入,在点胶完毕后会调节回吸力以确保点胶头的胶水不继续下滴,这样的动作会造成在两种胶水的出胶口易回吸另外一种胶水,进而固化造成出胶口堵塞的状况。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实现胶水充分混合、比例均匀且回吸不会让胶水混合固化的点胶管组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点胶管组合,其包括点胶筒、混胶网管及进胶头,所述点胶筒包括点胶头及容腔,所述点胶头与所述容腔一端连通,所述进胶头与所述容腔另一端固接,所述混胶网管卡持容置于所述容腔内,所述混胶网管贯穿间隔设置有若干腔室,所述腔室相互连通,所述腔室截面为网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腔室内分别设置有“L”状挡板,所述挡板左右交叉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胶头开设有进胶口及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进胶口隔离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点胶头为圆锥体状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容腔为长方柱状。综上所述,本技术点胶管组合通过混胶网管的相互连通的腔室将胶水循序渐进混合搅拌,配合进胶头的隔板设置实现分开进胶的原理,使得点出的胶水浓度和分配比例稳定,且胶水粘合品质稳定,回吸作业时不会让胶水混合固化,给目前需要点胶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制程改善和效率提升。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图I所示本技术的分解图。图3为图I所示本技术的部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至图3所示,本技术点胶管组合包括点胶筒10、混胶网管20及进胶头30,所述点胶筒10包括点胶头11及容腔12,所述点胶头11与所述容腔12 —端连通,所述点胶头11为圆锥体状结构,所述容腔12为长方柱状。所述混胶网管20卡持容置于所述容腔12内,所述混胶网管20上下贯穿间隔设置有若干腔室21,所述腔室21相互连通,所述腔室21截面为网状结构,所述腔室21内分别设置有“L”状挡板22,所述挡板22左右交叉设置。 所述进胶头30 —端与所述容腔12另一端固接,所述进胶头30另一端固持连接有点胶装置(图未示),所述进胶头30开设有进胶口 31及隔板32,所述隔板32将所述进胶口31隔离设置,使得外部流入的不同胶水在进入容腔12前是分隔开来的。本技术组装时,首先将混胶网管20装入点胶筒10内部,定位好后,再将点胶筒10安装在进胶头30上,安装完毕后混胶网管20与进胶头30的隔板32完全匹配对接。本技术使用时,点胶装置内的不同胶水分别从进胶口 31注入到混胶网管20内,并在交叉设置的挡板22的阻隔下,沿着腔室21曲折且左右相通的向前流动,逐渐均匀地混合,经过一段长距离的搅拌流动,流经到点胶头11处,保证了胶水的充分混合;由于点胶头11的流道截面积的突然变小,使得单位面积的压力加大,进而通过点胶头11稳定均匀地出胶,从而使得被点胶的产品覆盖的胶水混合比例均匀,进而产品上的胶水固化时间非常均匀,产品的生产品质就非常稳定,改善了之前传统作业的固化时间不稳定,产品被粘合的时间不稳定,解决了容易出现胶水未干而松脱的不良隐患。同时,由于进胶头30上的进胶口 31是分离设置的,且混胶网管20与进胶头30的隔板32完全对接,所以在点胶装置的出胶口回吸时,不会同时吸入另外一种胶水,从而解决传统的因回吸而将不同胶水吸到点胶装置内的同一个出胶口,进而堵塞住出胶口的现象。综上所述,本技术点胶管组合通过混胶网管20的相互连通的腔室21将胶水循序渐进混合搅拌,配合进胶头30的隔板32设置实现分开进胶的原理,使得点出的胶水浓度和分配比例稳定,且胶水粘合品质稳定,回吸作业时不会让胶水混合固化,给目前需要点胶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制程改善和效率提升。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点胶管组合,包括点胶筒(10)及进胶头(30),所述点胶筒(10)包括点胶头(11)及容腔(12),所述点胶头(11)与所述容腔(12)—端连通,所述进胶头(30)与所述容腔(12)另一端固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混胶网管(20),所述混胶网管(20)卡持容置于所述容腔(12)内,所述混胶网管(20)贯穿间隔设置有若干腔室(21),所述腔室(21)相互连通,所述腔室(21)截面为网状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点胶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21)内分别设置有“L”状挡板(22),所述挡板(22)左右交叉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点胶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胶头(30)开设有进胶口(31)及隔板(32),所述隔板(32)将所述进胶口(31)隔离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点胶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点胶头(11)为圆锥体状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点胶管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容腔(12)为长方柱状。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点胶管组合,其包括点胶筒、混胶网管及进胶头,所述点胶筒包括点胶头及容腔,所述点胶头与所述容腔一端连通,所述进胶头与所述容腔另一端固接,所述混胶网管卡持容置于所述容腔内,所述混胶网管贯穿间隔设置有若干腔室,所述腔室相互连通,所述腔室截面为网状结构。本技术点胶管组合通过混胶网管的相互连通的腔室将胶水循序渐进混合搅拌,配合进胶头的隔板设置实现分开进胶的原理,使得点出的胶水浓度和分配比例稳定,且胶水粘合品质稳定,回吸作业时不会让胶水混合固化,给目前需要点胶的制造业带来了很大的制程改善和效率提升。文档编号B05C5/02GK202715523SQ20122032187公开日2013年2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4日专利技术者陶斌 申请人:鑫贺精密电子(东莞)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点胶管组合,包括点胶筒(10)及进胶头(30),所述点胶筒(10)包括点胶头(11)及容腔(12),所述点胶头(11)与所述容腔(12)一端连通,所述进胶头(30)与所述容腔(12)另一端固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混胶网管(20),所述混胶网管(20)卡持容置于所述容腔(12)内,所述混胶网管(20)贯穿间隔设置有若干腔室(21),所述腔室(21)相互连通,所述腔室(21)截面为网状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斌
申请(专利权)人:鑫贺精密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