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液体粘滞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8387 阅读:2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23: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调液体粘滞阻尼器,它包括有主缸筒和副缸筒等部件,主缸筒和副缸筒之间设置有若干层固定板和调节板,在主缸筒和副缸筒之间设置若干层固定板和调节板。副缸筒的两端均设置多个副缸筒油孔;在固定板和调节板上均设置油孔,通过固定板和调节板的相对移动设置可调油孔的大小。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密板密孔设计方法,使通过细密孔道的次数显著增加,增加了阻尼器的阻尼力,更增加了阻尼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通过固定板和调节板的相对移动设置可调油孔的大小,达到调节粘滞阻尼力大小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震动控制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结构震动控制的建筑用可调液体粘滞阻尼器
技术介绍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财产的安全。世界上每年发生破坏性地震近千次,一次大地震可引起上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导致几十万人死亡或严重伤残。我国地处世界上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上,是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首位,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地震中建筑物的大量破坏与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直接原因。地震发生时,地面振动引起结构的地震反应。对于基础固接于地面的建筑结构物,其反应沿着高度从下到上逐层放大。由于结构物某部位的地震反应(加速度、速度或位移)过大,使主体承重结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或虽然主体结构未破坏,但 建筑饰面、装修或其它非结构配件等毁坏而导致严重损失;或室内昂贵仪器、设备破坏导致严重的损失或次生灾害。为了避免上述灾害的发生,人们必须对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控制,并消除结构体系的“放大器”作用。20世纪初,日本大森房吉教授提出的计算方法以及佐野利器博士提出的地震系数法均没有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后来人称之为抗震设计的静力理论,为了抗御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液体粘滞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主缸筒(1)、副缸筒(2)、活塞(3)、引杆(4)、副缸筒连接耳环(5)、主缸筒连接耳环(6)、固定板(7)、调节板(8)、副缸筒油孔(9)、密封圈(10)、聚氨酯油封(11)、调节螺母(12)、可调油孔(13)、副缸筒油腔(14)、密排分筒油腔(15)和粘滞液体(16),在主缸筒(1)和副缸筒(2)之间设置有若干层固定板(7)和调节板(8),活塞(3)位于副缸筒(2)内,活塞(3)一侧与引杆(4)连接,在引杆(4)上设置副缸筒连接耳环(5);主缸筒(1)在设置有引杆(4)的这一端的端部安装有密封圈(10)和聚氨酯油封(11);主缸筒(1)在未设置有引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年徐春一郑怡汪青杰刘阳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