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生金属间化合物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7766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2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内生金属间化合物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合金成分原子百分比表达式为:ZraTibCucNidBee,其中30≤a≤39,10≤b≤12,6≤c≤9,4≤d≤8,32≤e≤50,a+b+c+d+e=100。制备上述的内生金属间化合物金属玻璃复合材料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选取块体金属玻璃合金体系,根据相选择原理,调整合金成分,使其在凝固过程中能够先析出金属间化合物相;采用电弧熔炼的方法,把第一步得到的合金成分熔炼成母合金;母合金重新熔化,采用重力铸造或铜模吸铸成型材;将型材放入处理好的坩埚中,采用感应熔炼至熔融状态,保温后快速顺序凝固,获得金属间化合物第二相均匀分布于金属玻璃基体上的铸态内生复合材料。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保持块体金属玻璃高强度、高硬度的同时,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室温塑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金属基复合材料技术,特别是一种。
技术介绍
块体金属玻璃(BMG)材料虽然具有高的断裂强度和硬度以及高的弹性应变极限,但是由于单相金属玻璃的塑性变形是通过高度局域剪切变形来实现,断裂前能够开动的剪切带数量十分有限,BMG在室温下会发生无宏观塑性变形的灾难性脆性断裂。因此,室温脆 性问题已经发展成为BMG材料应用的重要瓶颈。为改善BMG材料的室温脆性,2000年美国Johnson研究小组首次通过在Zr-Ti-Cu-Ni-Be合金系中添加Nb合金化元素,制备出微米尺寸P-Zr(Ti)固溶体相增塑的BMG复合材料,其拉伸塑性应变达到3%。随后,陈光等人通过对树枝晶β-ZrCTi)相固溶体进行球化处理,将BMG复合材料的拉伸塑性提高到6%以上(具有拉伸塑性的大尺寸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号为201110099685. 6)。虽然上述铸态内生固溶体增塑BMG复合材料增塑效果显著,但是由于塑性固溶体相的强度远低于金属玻璃基体,因此造成复合材料强度大幅度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内生金属间化合物金属玻璃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结构特点是以BMG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生金属间化合物金属玻璃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合材料合金成分原子百分比表达式为:ZraTibCucNidBee,其中30≤a≤39,10≤b≤12,6≤c≤9,4≤d≤8,32≤e≤50,a+b+c+d+e=10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光成家林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