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场下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的一步法制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617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超声场下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的一步法制备,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A)将配比好的二价铜盐及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转移至三口烧瓶中,加热至60-100℃,并机械搅拌,混合均匀;B)将三口烧瓶置于超声振荡器中,超声场的频率在20-50KHz,功率在200-350W;C)向三口烧瓶中缓慢滴加含有还原剂的水溶液,反应完毕后,撤去加热和搅拌;D)继续超声振荡30分钟,即可得到稳定的纳米铜胶体水溶液。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湿法化学方法,在超声场无需通保护气体的水溶液中直接制备纳米铜胶体,铜粒子粒径分布在15-35nm,纳米铜的抗氧化能力较强,且粒子的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工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的制备方法,具体采用湿法化学的方法,在超声场作 用下一步法直接制备纳米铜胶体水溶液。
技术介绍
近几年来,纳米铜胶体引起了许多领域科学家的极大兴趣,成为纳米材料理论与实验研 究的工具和对象,并在诸多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如纳米铜胶已用于光谱学的研究,它们在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研究上有广泛的应用。铜胶的电化学性质的研究表明,铜纳米颗粒 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质,并且利用它成功测出了单电子传递的库仑阶梯。铜纳米胶体还应用 于材料科学,适当掺杂铜纳米粒子可以改善材料本体的性质。此外,铜胶在光学、电子学(包括纳米电子学)以及生物学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随着纳米铜粒子的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它的应用也随之扩大。在其应用过程中,较突 出的问题是纳米铜粒子由于表面积大和表面能极高,在制备、后处理及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 粒子氧化、凝结、团聚、形成二次粒子,使颗粒粒径变大,从而失去所具备的性能。研究者们为了提高纳米铜粒子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主要为以下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两步法来制备纳米铜胶体溶液。在两步法中,第一步是制备纳米铜粒子(其中包括纳米铜的合成及储存过程中的抗氧化等);第二步是将纳米铜粒子分散于水中, 通过添加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并配合以搅拌、超声振荡或胶磨等物理手段,以利于纳米粒子 的分散及体系的稳定(如申请号为00135329. 2和01813035. 6的中国专利)。两步法程序虽然 较为简单,花费少,适用面比较广,但由于纳米铜粉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且活性较高,范 德华力的存在使得纳米粒子间易于团聚,特别是铜粉在储存过程中极易氧化,因此两步法较 难制备出单分散、高稳定的纳米铜胶体。另一种方法是一步法,即直接制备纳米铜胶体溶液的方法。 一步法可以采用物理方法, 如气相沉积法来制备纳米铜胶体,可稳定几天至一周左右;见Choi U.S. et al., Appl. Phys. Lett., (2001) 79:2252,但该方法对设备的要求较高,产量小,费用高,不易于工业化推广;一 步法也可以采用湿法化学的方法制备。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5) ,23:598;扬州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5: 27;其主要缺点是粒度分布宽,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的稳定性差, 铜粒子容易沉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超声场下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的一步法制备,其目的在于克服两步法制备 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稳定性差,纳米铜粒子在制备、存储过程中易氧化,分散过程中硬团聚较 多;气相沉积法制备纳米铜胶体对设备的要求苛刻,产量小,费用高,以及单一采用湿法化 学方法制备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粒度分布宽,稳定性差,铜粒子容易沉淀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在水溶液中,采用湿法化学的方法,在加热和机械搅拌的同时,外加超声场 分散作用, 一步法直接制备稳定的纳米铜胶体水溶液。该方法制备工艺简单,避免铜粉的团 聚和长大,纳米粒子的粒径分布窄,胶体的稳定性好。超声场下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的一步法制备,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A) 将配比好的二价铜盐及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转移至三口烧瓶中,加热至 60-100°C,并机械搅拌,混合均匀;B) 将三口烧瓶置于超声振荡器中,超声场的频率在20-50KHz,功率在200-350W;C) 向三口烧瓶中缓慢滴加含有还原剂的水溶液,反应完毕后,撤去加热和搅拌;D) 继续超声振荡30分钟,即可得到稳定的纳米铜胶体水溶液。所述的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为聚乙烯吡咯垸酮、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或聚甲基丙 烯酸铵中的一种或复合物。对于浓度高的纳米铜胶体水溶液,滴加还原剂采用两步法,即先滴加弱还原剂,用于纳 米铜粒子的成核阶段,后滴加强还原剂,以使铜离子还原完全。二价铜盐为氯化铜,硫酸铜,硝酸铜或乙酸铜;还原剂为硼氢化钾、柠檬酸三钠、抗坏 血酸或次亚磷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该方法可在未通惰性气体保护的条件下制备稳定的纳米铜胶体,适用面广泛。本专利技术将超声场的作用引入湿法化学胶体制备过程,超声波在反应溶液中疏密相间的向 前辐射,使液体流动而产生微小气泡,这些气泡在超声波纵向传播的负压区形成、生长,而 在正压区迅速闭合,在这种被称之为"空化"效应的过程中,气泡闭合可形成几百度的高温 和超过1000个气压的瞬间高压。超声场所形成的"空化"效应一方面能为还原反应的进行提 供能量,使铜粒子快速成核,同时能控制溶液中铜粒子成核后的长大过程,减少团聚,使粒 径分布较为窄,同时制备的纳米铜胶体水溶液体系稳定。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采用湿法化学方法,在超声场无需通保护气体的水溶液中 直接制备纳米铜胶体,保存稳定性优良,铜粒子粒径分布在15-35nm,纳米铜的抗氧化能力较强,且粒子的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图1为纳米铜粒子的透射电镜照片;图2为纳米铜粒子的粒径分布;图3为纳米铜晶格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照片。由图1及图2说明铜粒子的分散性很好,没有粘连现象,并且分布均匀,粒径分布在15-35nm。图3说明铜粒子的结晶性较好,晶格间距为0.21nm,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l:将0. 025g五水硫酸铜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 0. 2g(平均分子量40,000 )溶于100ml 水中,并转移至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均匀,同时外加40KHz, 200W超声场,缓慢滴加含有 NaH2P02H20 (0. 04g)的水溶液,加热至85'C,反应2小时后,撤去加热和搅拌,继续超声30 分钟,即可得到稳定的浅黄色纳米铜胶体水溶液。 实施例2:将0. 20g —水合乙酸铜及聚甲基丙烯酸钠0. 3g (平均分子量30,000,000)溶于100ml水 中,并转移至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均匀,同时外加60KHz, 250W超声场,缓慢滴加含有抗 坏血酸(1.41g)的水溶液,加热至6(TC,反应4小时后,撤去加热和搅拌,继续超声30分钟, 即可得到稳定的红色纳米铜胶体水溶液。 实施例3:将lg五水硫酸铜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 lg (平均分子量40,000)溶于100ml水中, 并转移至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均匀,同时外加40KHz, 200W超声场,常温下缓慢滴加含有 抗坏血酸(5.64g)的水溶液,回流反应6小时后,撤去搅拌和加热装置,继续超声30分钟, 即可得到稳定的黑色纳米铜胶体水溶液。实施例4:将0. 25g五水硫酸铜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 0. 5g (平均分子量40,000)溶于100ml 水中,并转移至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均匀,同时外加40KHz, 200W超声场,常温下缓慢滴 加含有KBH4(0.21g)的水溶液,反应1小时后,撤去搅拌,继续超声30分钟,即可得到稳定 的红色纳米铜胶体水溶液。实施例5:将0. 17g 二水合氯化铜及聚丙烯酰胺(平均分子量3,000,000) 0. 5g溶于100ml水中,并 转移至三口烧瓶中,搅拌混合均匀,同时外加40KHz, 600W超声场,回流下缓慢滴加含有二 水合柠檬酸三钠(l. 18g)的水溶液,反应4小时后,撤去加热和搅拌,继续超声30分钟,即可 得到稳定的红色纳米铜胶体水溶液。 实施例6:将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超声场下纳米铜胶体水溶液的一步法制备,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进行:A)将配比好的二价铜盐及水溶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并转移至三口烧瓶中,加热至60-100℃,并机械搅拌,混合均匀;B)将三口烧瓶置于超声振荡器中,超声场的频率在20-50KHz,功率在200-350W;C)向三口烧瓶中缓慢滴加含有还原剂的水溶液,反应完毕后,撤去加热和搅拌;D)继续超声振荡30分钟,即可得到稳定的纳米铜胶体水溶液。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伟谢华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