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双输出端子的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90407 阅读:17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1 0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双输出端子的动力电池,其包括电池壳、电池盖和设置在电池壳内部的电池芯组,所述的电池盖包括前盖板和固定设置在前盖板两侧的极柱、与所述的极柱连通地设置在极柱底部并与前盖板固定连接的平板端子,所述的平板端子分别与电池芯组的正负极输出固定连接,所述平板端子与前盖板之间设置有绝缘垫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输出动力电池,在电池盖上采用极柱式和平面端子式双重输出结构,增大了输出端子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可用连接排方便地进行并联或串联拓展,连接接触面大且稳固性高,进一步控制内阻,实现高功率大电流输出,提高产品品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双输出端子的动力电池
技术介绍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以及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日愈严重。节能而环保的电动汽车成为交通运输领域极佳的选择。而电动汽车的最关键部件之一一动力电池也需要有更高的容量性能和功率性能,以及优良的安全性能。要想使锂离子电池在电动汽车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必须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单体电池的比容量和功率性能等以达到电动汽车领域的特殊使用要求。因为动力电池一般用于移动器械之上,其输出端子通过与之焊接固定连接的接线 端子供能给用能部件,因为动力电池工作环境的不稳定加之剧烈震动,很有可能导致焊接固定连接处出现脱焊等情况,导致输出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具有双输出端子的动力电池。为实现本技术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具有双输出端子的动力电池,其包括电池壳、电池盖和设置在电池壳内部的电池芯组,所述的电池盖包括前盖板和固定设置在前盖板两侧的极柱、与所述的极柱连通地设置在极柱底部并与前盖板固定连接的平板端子,所述的平板端子分别与电池芯组的正负极输出固定连接,所述平板端子与前盖板之间设置有绝缘垫板。所述的电池芯组包括依次设置的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所述电芯极组的左端由未涂覆活性物质的负极片形成负极集流体,所述电芯极组的右端由未涂覆活性物质的正极片形成正极集流体;所述的盖板左右两端固定设置有与平板端子电连通的负极集电板和正极集电板,所述正极集流体与电池盖的正极集电板连接,所述负极集流体与电池盖的负极集电板相连接。所述的正极集电板和负极集电板分别包括与平板端子固定连接且电导通的连接板和与所述的连接板一体形成的两个夹板,所述的连接板与前盖板间设置有绝缘垫板,所述的两个夹板间隔设置并形成可允许电芯极组的正负极集流体插入其内的夹隙。所述的平板端子与正负极集电板的连接板分别通过贯穿前盖板的销钉与前盖板固定连接并保持连通。所述的平板端子材质为紫铜镀镍材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输出动力电池,在电池盖上采用极柱式和平面端子式双重输出结构,增大了输出端子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可用连接排方便地进行并联或串联拓展,连接接触面大且稳固性高,进一步控制内阻,实现高功率大电流输出,提高产品品质。作为优选方案,其采用小阻抗的集电板与集流体直接连接的结构,降低了电池内阻,实现了电池的大电流输出特性,可以提高电池的功率密度。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电池盖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I所述正视的半剖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电池壳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动力电池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卷绕电芯极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动力电池外部串并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6所示,本技术的动力电池,包括电池壳11、电池盖和设置在电池壳内部的电池芯组,所述的电池盖包括前盖板10和固定设置在前盖板两侧极柱8、与之连通地设置在极柱底部并与前盖板固定连接的平板端子9,所述的平板端子分别与电池芯组的正负极输出固定连接且在平板端子与前盖板间设置有绝缘垫板19。其中,所述的电池壳为前端部开口的盒式结构,将电芯极组和电池盖连接后并插入电池壳11中,然后进行激光焊接密封,即可完成本技术的电池制备。优选地,为降低动力电池的内阻,所述的电芯极组由依次设置的正极片3、隔膜2和负极片I卷绕而成,所述电芯极组的左端由未涂覆活性物质的负极片形成负极集流4,所述电芯极组的右端由未涂覆活性物质的正极片形成正极集流体5。优选地,所述电芯极组的负极片为铜箔,所述的正极片为铝箔。即所述铜箔负极片I的未涂覆活性物质部分构成负极集流体4,在电芯极组的另侧由未涂覆活性物质的铝箔构成正极集流体5,所述隔膜3完全覆盖正极片和负极片涂覆活性物质部分,其使正极片2和负极片I不接触。将正负极片直接引出作为输出集流体,可有效减少连接产生的内阻。为将所述的正负集流体与输出端子连通,在所述的电池盖的盖板左右两端固定设置有分别与平板端子电连通的负极集电板6和正极集电板7,所述电池盖的正极集电板为铝板,负极集电板为紫铜镀镍材质,采用对应的材质,可有效降低连接损耗,尽可能地降低内阻。所述的负极集电板与正极集电板结构对称,所述的正极集电板7包括与平板端子通过销钉78固定且电导通的连接板70和上端部与连接板一体形成的两个夹板71、72,所述的连接板与前盖板间有绝缘垫板19以避免前盖板带电。所述的两个夹板间隔设置并形成可允许电芯极组的正极集流体插入其内的夹隙,即利用两个夹板将电芯极组的正负集流体夹持,然后通过超声焊接实现其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为便于正负集电板插入两夹板间,所述的夹板下端部形成有对应的弧形扩口。优选地,为提高夹板的夹持效果,所述的夹板包含一段折弯段,利用折弯段的应力提高夹板下部与正负集流体的夹持、连接效果。进一步地,为提高正负集电板对电芯极组的定位效果,所述的夹板上端部外侧固定设置有侧挡板73,当将电芯极组插入两侧挡板间时,其可有效对其定位,保持连接精准度。在使用时,可用连接排12将两块电池的电池极柱8连接,然后使用紧固螺母13拧紧,连接排12两侧部分使用电阻焊或激光焊与电池平面端子9进行焊接,将连接排与电池输出端子通过焊接和螺母双重方式固定,增强了其与输出端子连接的稳固性,同时利用连接排连接,接触面积大,进一步控制了内阻。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
的普 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双输出端子的动力电池,其包括电池壳、电池盖和设置在电池壳内部的电池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盖包括前盖板和固定设置在前盖板两侧的极柱、与所述的极柱连通地设置在极柱底部并与前盖板固定连接的平板端子,所述的平板端子分别与电池芯组的正负极输出固定连接,所述平板端子与前盖板之间设置有绝缘垫板。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芯组包括依次设置的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所述电芯极组的左端由未涂覆活性物质的负极片形成负极集流体,所述电芯极组的右端由未涂覆活性物质的正极片形成正极集流体;所述的盖板左右两端固定设置有与平板端子电连通的负极集电板和正极集电板,所述正极集流体与电池盖的正极集电板连接,所述负极集流体与电池盖的负极集电板相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极集电板和负极集电板分别包括与平板端子固定连接且电导通的连接板(70)和与所述的连接板一体形成的两个夹板,所述的连接板与前盖板间设置有绝缘垫板,所述的两个夹板间隔设置并形成可允许电芯极组的正负极集流体插入其内的夹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板端子与正负极集电板的连接板分别通过贯穿前盖板的销钉与前盖板固定连接并保持连通。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动力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板端子材质为紫铜镀镍材质。专利摘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双输出端子的动力电池,其包括电池壳、电池盖和设置在电池壳内部的电池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池盖包括前盖板和固定设置在前盖板两侧的极柱、与所述的极柱连通地设置在极柱底部并与前盖板固定连接的平板端子,所述的平板端子分别与电池芯组的正负极输出固定连接,所述平板端子与前盖板之间设置有绝缘垫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火成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