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应用其的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3124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其发生器,包含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和支撑装置,所述高压电极处于介质管内,介质管处于接地电极内,高压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接地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所述高压电极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其各自两个端部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所述高压电极、介质管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其各自一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所述介质管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介质管的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上述通孔上或相邻的齿状突起物之间。(*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臭氧发生器
,具体是涉及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使用此臭氧发生单元的臭氧发生器。技术背景现有的放电法制备臭氧的设备采用气隙电晕放电式的臭氧发生器一般是将几十乃至上百套或更多的按同心圆方式安装的介质管和放电棒(即内电极)放在一个金属圆柱筒制成的放电室内,高压电极作为内电极,放电室外壳作为外电极。由于臭氧发生器用电极对放电气隙的均匀度要求较高,因此各个部件间的同心度要求也较高,因此为了保证各个部件间的同心度,需要在各个部件间设置一个支撑装置,现有的支撑装置一般是各个部件间设置铁丝网,但由于铁丝网容易变形,不易做到同心圆方式安装使气隙大小不均匀导致放电不均匀,容易导致介质管击穿或破裂,而且还会影响气流的分布和散热,导致臭氧发生 器的产量和浓度低下而能耗高,设备安全性差,并且铁丝网也不容易安装在微小气隙中,其结构复杂,成本高,且安装不方便,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提高同心度且容易安装的臭氧发生单元来满足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及应用此臭氧发生单元的臭氧发生器,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臭氧发生器同心度低、产量和浓度低、能耗高、结构复杂、安装不方便的实质性缺陷,从而提高臭氧的产量和浓度,降低能耗和成本,且结构简单、容易安装,实用性高。本技术的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包含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和支撑装置,所述高压电极处于介质管内,所述高压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所述介质管处于接地电极内部,所述接地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其特征在于(I)所述高压电极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同时,接地电极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或(2)所述高压电极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同时所述介质管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同时所述接地电极任一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其中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上的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一端部,介质管上的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二端部;(3)所述介质管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介质管的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介质管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4)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上述通孔上或相邻的齿状突起物之间或套在齿状突起物上,所述支撑装置使高压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并使接地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为了更好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技术特征还可以具体为以下技术特点I.所述支撑装置为条状细线或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2.所述支撑装置的材质为金属、玻璃纤维、四氟纤维、碳纤维、聚四氟乙烯(特氟龙)等耐高压和耐氧化的材料的一种或多种。3.所述臭氧发生单元中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中至少有一个元件的数量为 两个以上(包含两个),每两个相邻的高压电极和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每两个相邻的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4.所述第一放电气隙的厚度为O. 05mm_0. 59mm。5.所述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为O. 05-0. 59mm。6.所述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为第一放电气隙的I. I 10倍,优选为2-5倍。7.所述第一放电气隙的厚度为第二放电气隙的I. I 10倍,优选为2-5倍。8.所述需要设置通孔或齿状突起物的元件端部包含一个管套,所述管套紧密地套设在元件的端部以延长元件端部,所述管套的靠近端部位置设置通孔或在管套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9.每个设置通孔的元件的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多排孔径不同的通孔。10.所述臭氧发生单元中,在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的一个或两个端部的边缘上设置的是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时,还可以具体为以下特点(I)所述齿状突起物是连续或不连续的。(2)所述支撑装置是条状细线。(3)所述支撑装置是长形闭合的环状细线。本技术提供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使用本技术提供的臭氧发生单元的臭氧发生器具有如下优点I.通过在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的靠近端部位置设置通孔或在其端部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并安装支撑装置,可以有效保证构成臭氧发生单元的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之间具有较高的同心度,确保第一放电气隙和第二放电气隙的厚度具有较高的均匀度,不会导致因局部电晕密度过大造成介质管击穿的现象,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此支撑方式只是在高压电极、接地电极和介质管三种元件的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通孔或齿状突起,结构简单易加工,支撑装置可以是条状细线或环状细线,支撑装置结构极其简单,易于制造安装,成本低,但同心度高,可靠性强;3.支撑装置是条状细线或环状细线,易于生产制造。可以根据放电气隙的厚度选用相应尺寸的支撑装置。即放电气隙厚度变化时只需要选用不同线径的条状细线或环状细线即可,结构简单、易制造,成本低。4.臭氧发生单元气隙放电绝大部分是在两个端部之间,由于支撑装置设置在元件的端部边缘或靠近端部的位置,基本不影响放电气隙内的气流分布,因此该支撑方式能够使气流在相邻的两个元件形成的气隙中均匀分布在高压电极和接地电极的表面,大大提高了放电的均匀度,有效提高臭氧的产量和浓度;5.只需要将支撑装置穿过通孔或卡在齿状突起物的根部,容易安装,降低制造和维护成本。附图说明图I为高压电极2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图2为高压电极、介质管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的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图3为介质管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同时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图4为高压电极2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的不意图;图5为高压电极、介质管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的一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的不意图;图6所述介质管的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以下结合附图I 图3对本技术的第一个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图I 图3为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单元中高压电极、介质管和接地电极三种元件的端部设置通孔的技术方案的示意图,其中图I为高压电极2与接地电极4同时在其各自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图2为高压电极、介质管与接地电极同时在其各自的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图3为介质管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同时设置若干个通孔的示意图为了清楚地表示各元件上的通孔和支撑件,图1-3中的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三个元件的相互位置为各元件端部的分解示意图的形式。如图I中所示,本实施例的臭氧发生单元1,包括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三种元件,所述高压电极2、介质管3和接地电极4为管状且层层相套安装而成,即高压电极2处于介质管3内部,介质管3处于接地电极4内部,所述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同时在各自的第一和第二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分别设有若干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臭氧发生单元,包含高压电极(2)、接地电极(4)和介质管(3)三种元件和支撑装置,所述高压电极(2)处于介质管(3)内,所述高压电极(2)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所述介质管(3)处于接地电极(4)内,所述接地电极(4)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其特征在于:(1)所述高压电极(2)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同时,接地电极(4)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或(2)所述高压电极(2)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同时所述介质管(3)一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同时所述接地电极(4)任一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有若干个通孔或在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其中高压电极(2)和接地电极(4)上的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一端部(101),介质管上的通孔或齿状突起物处于臭氧发生单元的第二端部(102);(3)所述介质管(3)的两个端部上靠近端部的位置设置若干个通孔或在介质管的两个端部的边缘设置若干个齿状突起物,或介质管一端设置通孔,另一端的边缘设置齿状突起物;(4)所述支撑装置安装在上述通孔上或相邻的齿状突起物之间或套在齿状突起物上,所述支撑装置使高压电极与介质管之间形成第一放电气隙(5),并使接地电极(4)与介质管(3)之间形成第二放电气隙(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梅燕陈健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新大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