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电体串接的臭氧发生单元及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6441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放电体串接的臭氧发生单元及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单元包括外电极管和位于外电极管中的多个放电体,每个放电体包括有金属管胚体和附着在金属管胚体表面的介质层,金属管胚体两端具有内缩端口,多个放电体通过由内缩端口穿入的金属连接杆相串接,连接杆两端设有外螺纹、外螺纹外露于端部的放电体,连接杆通过与其外螺纹配合的压紧螺母与串接的多个放电体相压紧;相邻两个放电体之间的连接杆上套设有与连接杆紧密接触、并与至少一个放电体的内缩端口紧密接触的金属材质的抱轴连接片。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连接杆上设置抱轴连接片,使得臭氧发生单元中的每个放电体的金属管坯体都可与连接杆直接进行可靠电连接,大大提高了电连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臭氧制备
,具体地说,是涉及放电体串接的臭氧发生单元及具有该单元的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目前,高效率、大产量的臭氧发生器一般采用介质阻挡放电原理来产生臭氧,这种类型的臭氧发生器每个臭氧发生单元都包括高压电极、接地电极、位于两个电极之间的介质层及放电间隙,介质层为玻璃、陶瓷、搪瓷等介电常数较高、化学性能稳定的绝缘材料。其中有一类臭氧发生单元采用高压电极与外侧的介质层为一体化的结构,可有效提高加工制造精度,且装配工艺简便。 申请号为CN 200480043718. 3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臭氧发生器,其中每个臭氧发生单元包含多个带有介质涂层的内电极、外电极管及二者之间形成的放电间隙。内电极由高压电极和陶瓷涂层构成,高压电极为金属管状段,金属管状段的外侧紧密附着陶瓷涂层9,二者为一体化结构,内电极两端设有未覆盖陶瓷涂层的凸圆环。多个内电极串联使用时,内部插入金属杆,通过压紧金属杆两侧的螺母,使得每个内电级凸圆环的端面紧密接触。金属杆一侧连接高压电源,高压电通过压紧螺母传到至第一根高压电极上,然后通过内电极两端凸圆环的接触形成的电连接往后依次传导至与之相邻的高压电极上;外电极管接地,与串状结构的高压电极形成介质阻挡放电电极结构。上述臭氧发生器中内电极的电连接方式为依靠金属杆两端的压紧螺母使相邻的内电极凸圆环端面相接触,从而使高压电通过前一个高压电极依次输送至下一个高压电极。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电连接方式具有一定的不可靠、不稳定因素,比如会出现以下情况 I、理论上,臭氧发生单元中内电极凸圆环之间的电连接为紧密的面与面的连接。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的原因,二者之间可能处于不完全紧密接触的状态,比如两个电极凸圆环形成的平面并不平行,或者长期使用后两个电极凸圆环形成的平面具有一定腐蚀,两者之间的连接电阻变大,使得高压电传导过程在阻值较大的连接电阻上形成一定压降。压降累积之后,导致接近高压输入端的高压电极电压更高、放电更剧烈,而远离高压输入端的高压电极则电压相对会较低、放电相对会较轻微,最终导致臭氧发生器的产能指标受到一定影响。2、臭氧发生器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金属杆左右两端的压紧螺母易出现松动,这就导致高压电极之间的连接电阻更大,情况I中的问题更为严重。甚至,压紧螺母的松动还会导致高压电极之间某个电连接直接失效,使得该高压电极及其后部的高压电极全都得不到高压电,失去放电作用,严重影响臭氧发生器的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放电体串接的臭氧发生单元,以解决现有臭氧发生单元存在的上述问题。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臭氧发生单元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放电体串接的臭氧发生单元,包括外电极管和位于外电极管中的多个放电体,每个放电体包括有金属管胚体和附着在金属管胚体表面的介质层,放电体与外电极管之间形成放电间隙,金属管胚体两端具有内缩端口,多个放电体通过由内缩端口穿入的金属连接杆相串接,连接杆两端设有外螺纹、外螺纹外露于端部的放电体,连接杆通过与其外螺纹配合的压紧螺母与串接的多个放电体相压紧;相邻两个放电体之间的连接杆上套设有与连接杆紧密接触、并与至少一个放电体的内缩端口紧密接触的金属材质的抱轴连接片。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所述连接杆呈圆柱体形状,所述抱轴连接片为中间开有通孔的片材,片材的一面为与所述放电体的内缩端口紧密接触的平面,片材的另一面设有多个沿通孔边缘断续排列、背向平面一侧外翘的弹性齿片,各弹性齿片远离通孔边缘的顶端连线形成圆形,在弹性齿片处于自由状态时,圆形的直径大于连接杆上的最大直径。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为提高介质层的绝缘性能,所述介质层包括有三层,自内而外依次为底釉层、中釉层和面釉层。·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所述底釉层中的底釉釉料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份数为 SiO244. O 50. 2 B2O314. 5 16. 5 MgO3. O 6. O Al2O37. O 9. O CoO4. O 6. O CaF28. O 10. O NiOI. O 3. O TiO9. O 10. O 所述中釉层中的中釉釉料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份数为 SiO234. O 46. O ZrO6. O 7. 5 B2O318. O 22. O MgO7. O 9. O Al2O38. O 10. O CaF24. 5 6. O TiO9. O 11. O 纳米改性材料 4. O 5. O 其中,纳米改性材料是直径为30 50mn的纳米SiO2 ; 所述面釉层中的面釉釉料各化学成分及其质量份数为 SiO238. O 47. O ZrO5. O 6. O B2O322. O 28. O ZnO4. O 6. O MgO5. 2 6. 8Al2O36· O 8· O CoO5· O 7· O CaF2I. O 3· O 纳米改性材料 4. O 5. O 其中,纳米改性材料是直径为30 50nm的α相纳米Α1203。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为避免釉料中纳米改性材料的结块、保证介质层均匀,所述中釉釉料和所述面釉釉料先与有机酸混合配置成浆料,然后喷涂烧结在所述金属管胚体上形成相应的中釉层和面釉层。其中,所述有机酸可以为甲酸或乙酸中的任一种。 如上所述的臭氧发生单元,所述连接杆为两根,所述多个放电体分为两组,每组均包括有多个放电体,每组中的多个放电体分别通过一根连接杆串接在一起。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具有上述结构的臭氧发生单元的三种臭氧发生器,以提高臭氧发生器的产能。其中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发生室及为臭氧发生室供电的供电电源,臭氧发生室中设有多个上述具有一根连接杆的臭氧发生单元,多个臭氧发生单元并联设置,供电电源具有一个高压输出端,该高压输出端分别通过快速熔断器与每个臭氧发生单元中的金属连接杆的其中一端电连接。另外一种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发生室及为臭氧发生室供电的供电电源,臭氧发生室中设有多个上述具有一根连接杆的臭氧发生单元,多个臭氧发生单元并联设置,供电电源具有两个高压输出端,该两个高压输出端分别通过快速熔断器与每个臭氧发生单元中的金属连接杆的两端对应电连接。第三种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发生室及为臭氧发生室供电的供电电源,臭氧发生室中设有多个上述具有两根连接杆的臭氧发生单元,多个臭氧发生单元并联设置,供电电源具有两个高压输出端,该两个高压输出端分别通过快速熔断器与每个臭氧发生单元中的两根金属连接杆的其中一端一一对应电连接,从而利用两套高压输出加强了臭氧发生单元供电的可靠性,提高了臭氧发生器的运行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I、通过在连接杆上设置抱轴连接片,使得臭氧发生单元中的每个放电体的金属管坯体都可与连接杆直接进行可靠电连接,不受其它放电体连接性能和连接电阻的影响,大大提高了电连接的可靠性,避免了连接电阻的累积效应,防止出现串联放电体内高压电极上的电压逐步降低的问题。2、通过采用抱轴连接片,当放电体端面因加工及装配工艺导致相邻端面不能紧密接触等问题时,仍可保证抱轴连接片的齿片或部分齿片抱紧连接杆、而抱轴连接片的平面侧与放电体端面紧密接触,此时仍可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电体串接的臭氧发生单元,包括外电极管和位于外电极管中的多个放电体,每个放电体包括有金属管胚体和附着在金属管胚体表面的介质层,放电体与外电极管之间形成放电间隙,金属管胚体两端具有内缩端口,其特征在于,多个放电体通过由内缩端口穿入的金属连接杆相串接,连接杆两端设有外螺纹、外螺纹外露于端部的放电体,连接杆通过与其外螺纹配合的压紧螺母与串接的多个放电体相压紧;相邻两个放电体之间的连接杆上套设有与连接杆紧密接触、并与至少一个放电体的内缩端口紧密接触的金属材质的抱轴连接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香鹏王承宝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国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