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旭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内外风冷型臭氧发生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74614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20: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内外风冷型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及介电体,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外电极套于内电极上,二者之间形成用于臭氧流通的间隙,内电极及外电极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封头与外电极、内电极之间设有用于将间隙密闭的密封圈,封头具有与密闭间隙相通的进气嘴与出气嘴,封头的内壁上开有朝向内电极中部沉降的台阶,该台阶的沉降部位作为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安装槽,密封圈的中央通孔是具有一级台阶的阶梯孔,且该阶梯孔是由两个同心异径孔组成,外电极和内电极上分别具有与密封圈内壁相适配的密封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内、外密封圈可实现双重密封,密封性能好,臭氧不易泄露,与现有密封圈相比,大大增强了密封性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臭氧发生管,特别涉及一 种新型内外风冷型臭氧发生管
技术介绍
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其在常温常压下,很快自行分解为氧气和单个氧原子,氧原子具有很强的活性,易与不饱和化合物发生反应,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而且因为它的不稳定性,剩余的臭氧还可被还原成氧气,因而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所以臭氧具有良好的杀菌抑菌功效并有利于环保。人工产生臭氧的方法按原理分为光化学、电化学、原子辐射和电晕放电等几种方式。其中,工业上大多采用电晕放电方法所产生的臭氧源,电晕放电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频高压电场使含氧气体产生电晕放电,电晕中的自由高能电子离解氧分子,经气体碰撞反应又聚合成臭氧分子。电晕放电型臭氧发生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相对能耗最低、产量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臭氧发生装置,其是采用电晕放电方法生产臭氧的专用设备,而臭氧发生管是其中的关键组成部件,该放电器件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和介电体,其中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外电极位于介电体和内电极之间,放电电极与介电体之间具有放电气隙。臭氧的产生和产量以及臭氧发生器的使用寿命与臭氧发生管的电极、介电体和工作时的温度密切相关。臭氧发生管的放电过程是当外电极与内电极之间的施加电压逐渐升高时,两电极间的电场也随之增强,尤其是外电极边缘因集肤效应而更为显著,当电场强度增至含氧气体(空气或氧气)的击穿强度时,由于介电体的绝缘作用,使外电极附近气体发生电晕放电,上述工作状况与电容相似,都是以充放电形式传输能量,充入的电子中一部分用于离解氧原子。中国授权技术专利(专利号200820203951.9)公开了一种内外风冷型臭氧发生管,该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及介电体,所述外电极及介电体套于所述内电极上,所述外电极上套装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为开有中心孔的片状结构,该片状结构在其外边缘处绕所述的中心孔开设有至少一个穿孔,所述穿孔中插装有散热管;所述内、外电极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所述封头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中设置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内电极的外表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介电体的两端分别顶触在所述第一密封圈上;所述第二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介电体的外表面紧密接触。以上臭氧发生管具有以下缺点⑴密封圈的密封性能较差,容易出现臭氧泄露现象散热片逐一套装在外电极上,装配工序繁琐,费时费力,装配效率较低。现有臭氧发生管的封头上具有进气嘴和出气嘴,进气嘴和出气嘴均为宝塔型,由于用于出气的过气管一般采用材质较硬的四氟管(如果使用软管,臭氧容易将其腐蚀),它与出气嘴连接时需要将四氟管挤压在出气嘴内,这样,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连接部位的外形也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大大增强密封性能、装配便捷、能够提高散热效果的新型内外风冷型臭氧发生管。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一种新型内外风冷型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及介电体,所述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外电极套于所述内电极上,二者之间形成用于臭氧流通的间隙,所述内电极及外电极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所述封头与外电极、内电极之间设有用于将间隙密闭的密封圈,所述封头具有与所述密闭间隙相通的进气嘴与出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头的内壁上开有朝向内电极中部沉降的台阶,该台阶的沉降部位作为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安装槽,所述密封圈的中央通孔是具有一级台阶的阶梯孔,且该阶梯孔是由两个同心异径孔组成,所述外电极和内电极上分别具有与密封圈内壁相适配的密封结构。作为本技术推荐的实施方式,所述安装槽包括位于封头内端的内安装槽与位于封头外端的外安装槽,所述密封圈包括用于安装在内安装槽中的内密封圈和用于安装在 外安装槽中的外密封圈,其中,所述内安装槽对应于外电极端部位置,即外电极的端部作为 所述外电极的密封结构,所述外电极的端部圆周及端面分别与内密封圈紧密接触;所述外安装槽对应内电极的位置上设有环形凸缘,即环形凸缘作为所述内电极的密封结构,所述外密封圈适配安装在环形凸缘上并紧密压合在所述环形凸缘与外安装槽之间。本技术的内、外密封圈可实现双重密封,密封性能好,臭氧不易泄露,与现有的密封圈相比,大大增强了密封性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内、外安装槽自封头的内端向外端呈渐缩状。可将内密封圈紧密挤压在外电极的端部圆周及端面上,同时将外密封圈紧密挤压在内电极与封头之间。为了便于外散热器的装配与固定,本技术还可以做以下改进,在所述外电极上套有外散热器,所述外散热器沿轴向对称分为两个半体,该两个半体上下对接通过固定部件连接为一体,在所述固定部件上设有外电极接线端子。作为本技术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散热器主要由外管体与数个散热片组成,所述散热片竖向设置在外管体的外壁上,且所述散热片沿外管体的轴向延伸,数个散热片按外管体圆周间隔排布,所述散热片的顶面开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散热片的轴向延伸。本技术所述外管体与散热片为一体制成。本技术所述内电极具有管式的中空内腔,所述内腔中嵌装有内散热器,所述内散热器包括内管体与数个肋片,所述内管体沿其管壁的轴向开有一缺口,所述肋片竖向设置在内管体的内壁上,且所述肋片沿内管体的轴向延伸,所述数个肋片按内管体圆周间隔排布,所述内管体的外壁与所述内腔紧贴。本技术内管体上的缺口可实现内散热器与内电极的紧密贴合,在安装时,通过减小缺口间隙实现内散热器体积减小,将其装入内电极后,缺口恢复原状,使内散热器的外壁与内电极的内腔紧密贴合。所述内、外散热器均由铝材料制成;所述内电极的材质为316L不锈钢材料。316L不锈钢具有耐酸碱、抗氧化的特点,因此可以有效地延长发生管的使用寿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固定部件包括螺丝和螺母,所述外散热器的两个半体在其对接面上开有螺纹孔,所述螺丝穿过螺纹孔并由螺母固定,所述外电极接线端子位于其中一个螺丝上,所述内电极连接有内电极接线端子,所述内电极接线端子及外电极接线端子分别与工作电源电连接。本技术还包括套装在内电极两端的锁紧螺母与支架,所述内电极两端头具有与所述锁紧螺母相适配的外螺纹,所述支架在内电极 上位于所述封头与锁紧螺母之间,所述锁紧螺母通过沉头螺丝将弹片与内电极接线端子固定于其上;所述支架为一体注塑制成,它由水平向的底板和竖向的支撑板构成,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于套装所述内电极的安装孔和用于气体流动的流通孔,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流通孔的上方;在所述支撑板与底板的连接部位设有竖立的加强板。所述支架的材质采用尼龙材料,尼龙具有绝缘性、韧性好等特性,在装机时,避免发生本技术所产生的高压通过支架传到机箱的现象,因此更加安全。在本技术的端面处设置有风扇,本技术是采用内外风冷方式对臭氧发生管降温,风扇吹出的风能够快速带走内、外散热器的热量,可使臭氧发生管迅速冷却,从而减少臭氧受热分解量。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封头的进气嘴包括进气嘴座和进气嘴帽,所述进气嘴座为具有纵向进气孔的管体,它主要由底部的座体、中部的外螺纹面与上部的短管组成,所述短管的上部具有自管口渐扩的凸缘,所述进气嘴帽开有中心通孔,所述中心通孔由两个外小内大的同心异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内外风冷型臭氧发生管,包括外电极、内电极及介电体,所述介电体设置在外电极的外表面上,所述外电极套于所述内电极上,二者之间形成用于臭氧流通的间隙,所述内电极及外电极的两端分别套有封头,所述封头与外电极、内电极之间设有用于将间隙密闭的密封圈,所述封头具有与所述密闭间隙相通的进气嘴与出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头的内壁上开有朝向内电极中部沉降的台阶,该台阶的沉降部位作为用于安装密封圈的安装槽,所述密封圈的中央通孔是具有一级台阶的阶梯孔,且该阶梯孔是由两个同心异径孔组成,所述外电极和内电极上分别具有与密封圈内壁相适配的密封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
申请(专利权)人:张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