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座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1848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2: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揭露一种自行车座管结构,包含一升降管、一抵推件可相对升降管位移、一座管限制升降管仅能轴向升降、一升降调节机构、一弹性件及一调节缆。利用升降调节机构内的四组滑轮组配一基础位移距离及一进给位移距离供调节缆缠绕。且调节缆相对进给位移距离的进给段的缠绕数量较调节缆相对基础位移距离的基础段的缠绕数量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零件设计,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以升降调整的自行车座管结构
技术介绍
自行车于购买时须依骑乘者身高选用适合的车架高度,方能确保骑乘时姿势的正确,避免酸痛及运动伤害产生;特别是自行车座垫高度是骑乘姿态重要的关键,适当的座垫高度可以维持骑乘的正确姿势。以往自行车无法因每个人身高不同而个别量身订制车架,且客制化的生产流程需相当大的制造成本,亦不符合经济效益,故现今自行车业普遍应用可调整座垫高度的结构以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座垫升降调整结构多设于自行车架的座垫立管内,为求产生自动升起的力·量,目前依设计方式区分为气油压式或混合式二种;气油压式则是于利用气压构件或油压构件,或两者同时应用,所产生作动来调整座管及座垫立管间的相对高度位置;混合式则结合机械式及气油压式两种结构混合应用,基本上都透过流体压力平衡作动来产生升起座垫的力量,方便使用者调整座垫的相对高度位置。针对气油压式的座垫升降调整结构进一步分析,其主要运用气体可压缩的特性,配合液压油于空间内流动变化,而使座管及座垫立管两者产生相对位置的线性变化,而使装设于座垫立管上的座垫达到高度的调整效果。此种设计会有繁杂的流体密封及流路设计,产生成本过高的问题。此外,前述设计虽然让座垫可自动升起,但是液压油或空气必须快速流动借以平衡内部压力,于阀件不同压力差下短时间内快速流动时,流体容易产生气穴现象,即指来不及造压的部份真空情形发生,以致产品线性动作滞延、迟缓。因此,本案创作人认为在各该座管及座垫立管的外观尺寸不变条件下,若能避免流体平衡技巧的使用,就不会受限于繁杂气油压结构形式的应用,因此提供一种属机构式的自行车座管结构及其升降方法就是解决先前问题的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种自行车座管结构。包含一安装自行车座垫的升降管、一抵推件可相对升降管位移、一座管限制升降管仅能轴向升降、一升降调节机构、一弹性件及一调节缆。通过调节缆配合弹性件推动升降管带动一自行车座垫上升位移。借此能有效避免高价复杂的压力平衡式设计,而采用易保养、轻量化的纯机械式升降结构。依照本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为一种自行车座管结构,包括有一升降管、一抵推件、一座管、一升降调节机构、一弹性件及一调节缆。前述升降管枢装有一第一滑轮。而前述抵推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第一端同轴向设置在升降管内,且抵推件前述座管是供第二端定位,且座管限制升降管仅能轴向升降,而座管被定位在自行车上。前述升降调节机构由上而下依序包含一第二滑轮、一第三滑轮及一第四滑轮,第二滑轮枢设在抵推件,且第二滑轮受抵推件限制在轴向位移,且第二滑轮相对升降管具备一基础位移距离;第三滑轮则同样枢设在抵推件;第四滑轮共轴枢设在抵推件及座管,且第四滑轮受抵推件限制在轴向具备一相对抵推件的进给位移距离。前述弹性件推动抵推件的第二端相对升降管向外伸缩位移。前述调节缆包含一基础段及一进给段,而基础段缠绕在第一滑轮与第二滑轮上,进给段则缠绕在第三滑轮与第四滑轮。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自行车座管结构另包含一活动迫紧轮,轴向迫紧该调节缆,且该活动迫紧轮供该基础段内运作方向相反的二该调节缆绕设,该第一滑轮供该基础段内的其余调节缆绕设。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自行车座管结构另包含一定位头固定在该升降管的一上端部;以及 该活动迫紧轮包含一迫环,枢装在该定位头内;·二阶轮,每一该些阶轮具有较小的一第一阶与较大的一第二阶,该二第一阶彼此相对且可活动地套设在该迫环内,而运作方向相反的该二调节缆分别被各该第二阶及该迫环限位;以及一迫件,沿轴向推动一该阶轮,借以令该第二阶及该迫环夹紧该调节缆。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所述自行车座管结构另包括一控制组件,相对应带动该迫件延轴向位移;以及一复位手段,用以令该控制组件复位。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进给段的缠绕圈数较该基础段的缠绕圈数相异。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基础位移距离与该进给位移距离相异。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推在该第一端与该第二滑轮之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推在该第一滑轮与该第二滑轮之间。在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该弹性件两端分别抵推在该第二端与该第四滑轮之间。通过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可以利用调节机构内的四组滑轮组配一基础位移距离及一进给位移距离供调节缆缠绕。且调节缆相对进给位移距离的进给段的缠绕数量较相对基础位移距离的基础段的缠绕数量少,基础位移距离则大于进给位移距离。当弹性性件的弹件抵推基础位移距离增加时,将使抵推件本身相对位移,故进给位移距离在抵推件位移距离及基础位移距离影响下会进行较大位移,进而令抵推件的第二端相对升降管向外伸出,此时抵推件一端抵顶支撑在座管,而抵推件另一端则向上抵撑升降管上升。故本技术使用者者若是不锁定前述调节缆,则升降管就会自行上升至预设的位置。前述调节缆相对进给位移距离的进给段的缠绕数量较相对基础位移距离的基础段的缠绕数量可以变化升降位移距离。另基础位移距离与进给位移距离的差异同样可以变化升降位移距离。本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特别设计一种锁定前述调节缆的结构,此自行车座管结构另包含轴向迫紧调节缆的一活动迫紧轮,活动迫紧轮供基础段内运作方向相反的二调节缆绕设,且第一滑轮是供基础段内的其余调节缆绕设。另有一定位头、一控制组件及一复位手段。前述定位头固定在升降管的上端部,而前述活动迫紧轮包含枢装在定位头内的一迫环、二阶轮,而运作方向相反的二调节缆分别被各阶轮及迫环限位。最后再以控制组件带动一迫件延轴向推动阶轮及迫环夹紧调节缆。前述复位手段则是用以令控制组件复位。附图说明为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说明如下图I是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抵推件局部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A是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正向组合剖视图;图3B是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侧向组合剖视图;图4A是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定位头正向局部剖视图;图4B是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定位头侧向局部剖视图;图5A是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抵推件正向局部剖视图;图5B是绘示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抵推件侧向局部剖视图;图6是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进行作业的状态示意图;图7是依照本技术一实施方式进行作业的另一状态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 :升降管101 :滑块102 :贯穿枢孔103 :定位孔110:第一滑轮111 :迫件112:活动迫紧轮113:迫环114:阶轮115:第一阶116:第二阶117:轴120 :定位头121 :座件130 :控制组件131 :凸轮140 :弹簧200 :抵推件210 :第一端211 :定位盖220 :第二端221 :贯孔230 :第一轨道231 :第一长滑孔240 :枢转空间250 :第二轨道251 :第二长滑孔300 :座管301 :固定螺件302 :滑道400 :升降调节机构410 :第二滑轮411 :滑座420 :第三滑轮430:第四滑轮431 :枢杆432 限位杆500 :弹性件600 :调节缆610 :基础段620 :进给段X :基础位移距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座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升降管,包含:一第一滑轮,枢装在该升降管上;一抵推件,该抵推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该第一端同轴向设置于该升降管内;一座管,是供该第二端定位,且该座管限制该升降管仅能轴向升降,而该座管被定位在该自行车上;一升降调节机构,依序包含:一第二滑轮,枢设在该抵推件,且该第二滑轮受该抵推件限制在轴向位移,且该第二滑轮相对该升降管具备一基础位移距离;一第三滑轮,枢设在该抵推件;及一第四滑轮,共轴枢设在该抵推件及该升降管,且该第四滑轮受该抵推件限制在轴向具备相对该抵推件的一进给位移距离;一弹性件,推动该升降调节机构而令该抵推件的该第二端相对该升降管向外伸缩位移;以及一调节缆,包含:一基础段,缠绕在该第一滑轮与该第二滑轮;及一进给段,缠绕在该第三滑轮与该第四滑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胜彦吴彦廷
申请(专利权)人:怡和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