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汽车全空气悬架,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所述两个纵梁之间横向架设有一后桥,所述后桥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C型梁,所述后桥和两个C型梁之间呈H型结构布置;所述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C型梁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车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具有良好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且零件通用性强、可靠性高,汽车全空气悬架上的气囊、减震器、推力杆、稳定杆等要部件的连接件结构新颖,连接件总成的种类少,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全空气悬架的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道路交通的不断完善,高等级的商用车需求越要越大,高等级商用车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采用空气悬架。空气悬架的结构分为复合式空气悬架和全空气悬架结构,复合式空气悬架结构在隔振性、平顺性上较板簧悬架有一定的改善,但与高一级的商用车还存在差距,且侧倾性能有所下降。全空气悬架结构中又存在主要部件的连接件可靠性低,成本高,连接件种类多等一系列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良好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且零件通用性强、可靠性高的四连杆式汽车驱动桥全空气悬架。本技术的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汽车全空气悬架,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所述两个纵梁之间横向架设有一后桥,所述后桥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C型梁,所述后桥和两个C型梁之间呈H型结构布置;所述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C型梁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车架连接。优选的,上述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其中所述C型梁为一体铸造,所述C型梁包括长条形的中间梁,所述中间梁与所述纵梁平行;所述中间梁上具有中空部分,所述中间梁的两端分别对称地延伸有一个相对于所述中间梁横向向外弯折的弯折部,所述弯折部上分别设有气囊安装部,所述中间梁的纵向中间面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纵向推力杆安装部和稳定杆安装部;所述中间梁的中间设有U型螺栓安装部和减震器安装部,所述后桥通过U型螺栓与所述U型螺栓安装部固定连接。优选的,上述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其中所述气囊包括两对对称设置的前气囊和后气囊,各C型梁的前端的弯折部设置有一前气囊安装部,其后端的弯折部设置有一后气囊安装部,所述前气囊的一端与所述前气囊安装部连接,另一端通过一前气囊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后气囊的一端与所述后气囊安装部连接,另一端通过一后气囊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优选的,上述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其中所述车架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纵向推力杆,每个纵向推力杆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纵向推力杆安装部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一纵向推力杆支架与同一 U型梁的侧面连接,所述U型梁横向架设于所述车架下方。优选的,上述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其中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一横向稳定杆,所述横向稳定杆的两端分别与各C型梁的稳定杆安装部活动连接;还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稳定杆吊杆,各稳定杆吊杆的一端与所述横向稳定杆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一吊杆支架与所述纵梁的下端连接。优选的,上述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其中所述减震器包括两组对称设置的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各C型梁的减震器安装部包括位于所述U型螺栓安装部两侧对称设置的第一减震器安装部和第二减震器安装部,每一组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减震器安装部和第二减震器安装部连接,另一端均通过同一减震器支架与所述纵梁连接。优选的,上述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其中所述减震器支架呈M字形,所述减震器支架两端的凸起部下方分别与第一减震器和第二减震器连接,中间的凹陷部下方与一限位块连接。优选的,上述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其中还包括一V型推力杆,所述V型推力杆的一端与所述后桥连接,另一端通过一 V型推力杆支架与所述车架连接。本技术的突出效果为本技术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具有良好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且零件通用性强、可靠性高,汽车全空气悬架上的气囊、减震器、推力杆、稳定杆等要部件的连接件结构新颖,连接件总成的种类少,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 以下便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述,以使本技术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仰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C型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前气囊支架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后气囊支架的局部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U型梁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汽车全空气悬架,如图I 图6所示,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I的车架,车架上设置有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两个纵梁I之间横向架设有后桥2,后桥2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C型梁3,后桥2和两个C型梁3之间呈H型结构布置;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的一端分别与C型梁3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车架连接。C型梁3为一体铸造,C型梁包括长条形的中间梁31,中间梁31与纵梁I平行;中间梁31上具有中空部分,既可以减轻重量,也可以降低铸造缺陷,同时还方便设留减震器安装部。中间梁31的两端分别对称地延伸有一个相对于中间梁31横向向外弯折的弯折部32。气囊包括两对对称设置的前气囊4和后气囊5,各C型梁3的前端的弯折部32设置有前气囊安装部33,其后端的弯折部32设置有后气囊安装部34,前气囊4的一端与前气囊安装部33连接,另一端通过前气囊支架41与车架连接,后气囊5的一端与后气囊安装部34连接,另一端通过后气囊支架51与车架连接。中间梁31的纵向中间面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纵向推力杆安装部35和稳定杆安装部36。车架上对称设置有两个纵向推力杆6,每个纵向推力杆6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纵向推力杆安装部35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纵向推力杆支架61与同一 U型梁7的侧面连接,U型梁7横向架设于车架下方。此种连接强度高,抗侧倾能力强。车架上设置有横向稳定杆8,横向稳定杆8的两端分别与各C型梁3的稳定杆安装部36活动连接;还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稳定杆吊杆9,各稳定杆吊杆9的一端与横向稳定杆8可转动地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吊杆支架91与纵梁I的下端连接。中间梁31的中间设有U型螺栓安装部37,后桥2通过U型螺栓21与U型螺栓安装部37固定连接。 减震器包括两组对称设置的第一减震器10和第二减震器11,各C型梁3的减震器安装部包括位于U型螺栓安装部37两侧对称设置的第一减震器安装部38和第二减震器安装部39,每一组第一减震器10和第二减震器11的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减震器安装部38和第二减震器安装部39连接,另一端均通过同一减震器支架12与纵梁I连接。减震器支架12呈M字形,减震器支架12两端的凸起部下方分别与第一减震器10和第二减震器11连接,中间的凹陷部下方与限位块13连接。还包括V型推力杆14,V型推力杆14的一端与后桥2连接,另一端通过V型推力杆支架141与车架连接。前气囊支架41横向距离拉长,与纵向推力杆支架61、车架横梁焊接一起,增加结构件的强度,减少总成种类;后气囊支架51与车架两面贴合,且横向距离拉长,与吊杆支架91相连,增加两稳定杆吊杆9之间的跨距,从而增加侧倾稳定性。本实施例的汽车全空气悬架具有良好平顺性、操纵稳定性且零件通用性强、可靠性高,汽车全空气悬架上的气囊、减震器、推力杆、稳定杆等要部件的连接件结构新颖,连接件总成的种类少,安装方便、生产成本低。本技术尚有多种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所有技术方案,均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全空气悬架,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所述两个纵梁之间横向架设有一后桥,所述后桥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C型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全空气悬架,包括具有两个平行设置的纵梁的车架,所述车架上设置有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所述两个纵梁之间横向架设有一后桥,所述后桥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一个C型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桥和两个C型梁之间呈H型结构布置;所述气囊,减震器,纵向推力杆和稳定杆的一端分别与所述C型梁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车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宿佳敏,张红红,田永义,李明,孙传涛,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奥杰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