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包括外套筒体以及尾端连接在外套筒体后端的内芯,内芯与外套筒体间设有环形通道,内芯后端底壁上开有与所述环形通道相通的进液口,所述内芯的轴部从尾端向头端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作用部及第二作用部,所述第一作用部的锥角α大于第二作用部的锥角β,锥角α与锥角β比值≥2.5。所述第一作用部与第二作用部的连接处是光滑过渡。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连铸的铜管铸坯其内表面光滑,不会存在结晶线,提高了铸坯的成型质量,消除了潜在的质量隐患,更有利于进一步的深加工成型。(*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铜管铸坯的成材工艺基本上是二种, 一是连铸连轧法,另一 是挤压法。挤压法由于挤压技术水平低,产品的偏心度大,重量轻,成材率低, 成本高,能耗高,在激烈的竞争中将会逐步退出市场。连铸连轧法与传统的挤 压法相比,具有成本低、能耗小、效率高、成材率高等特点,因而得到了较快 的发展,但在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由于目前使用的石墨结晶器结 构设计上的问题,用连铸连轧技术生产的铸坯,其内表面存在着结晶线,该缺 陷的存在,容易在管材制品的内表面产生加工迹线,酸洗后加工迹线特别明显, 而且还容易在塑性成型加工过程中出现大量剥落的铜粉,应用到终端产品时将 会产生诸多问题,如在空调器的蒸发器、冷凝器的使用中容易产生"脏堵"现象, 严重时会造成空调两器产品的渗漏报废;而由于容易在管材制品的内表面产生加工迹线或铜粉大量剥落的现象,也限制了该类产品在管阀类配套设施中的使 用和更进一步的深加工成型。为了解决成型时出现的结晶线缺陷,技术人员也 尝试将结晶器内芯设计为相同锥角而且沿出口方向收縮的结构,并采用反推工 艺来降低结晶线的生成,但尚不能很好的解决铸坯内表面的结晶线消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使用 该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连铸的铜管铸坯其内表面光滑,不会存在结晶线,提高 了铸坯的成型质量,消除了潜在的质量隐患,更有利于进一步的深加工成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水平连铸石墨结 晶器,包括外套筒体以及尾端连接在外套筒体后端的内芯,内芯与外套筒体间 设有环形通道,内芯后端底壁上开有与所述环形通道相通的进液口,其特征在 于所述内芯的轴部从尾端向头端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作用部及第二作用 部,所述第一作用部的锥角a大于第二作用部的锥角3,锥角a与锥角3比值所述第一作用部与第二作用部的连接处是光滑过渡。 一种优选,所述锥角a与锥角3比值为3.0。 优选的,所述锥角a为l.O。 1.5° 。改进的,所述轴部上第二作用部的前端还设有第三作用部,所述第三作用 部的锥角Y大于第二作用部的锥角e,但不大于第一作用部的锥角a ,锥角Y 与锥角e比值为>2.0。同样,所述第二作用部与第三作用部的连接处是光滑过渡。一种优选,所述锥角Y与锥角P比值为2.5。优选的,所述进液口为均匀环形分布的六个。本技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拉一反推一停一拉"的拉坯工 艺,铜液在结晶的动态过程中,通过反推工艺降低固熔液状态的铜结晶点波动, 使其晶粒均匀,反推过程中,由于内芯轴部第一作用部与第二作用部间的异锥 角结构,以及第一作用部与第二作用部连接处的光滑过渡结构,铜液凝固迹线 与内芯锥面挤压摩碾时可更加有效的避免结晶线的产生,从而获得光面铸坯。附图说明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视图;图3是为本技术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的结构示意图,包 括外套筒体1以及尾端连接在外套筒体1后端的内芯2,内芯2与外套筒体间通 过销钉9连接,内芯2与外套筒体1间设有环形通道3,内芯2后端底壁20上 开有与所述环形通道3相通的进液口 21,所述进液口 21可以设计为均匀环形分 布的六个,所述内芯2的轴部从尾端向头端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作用部22 及第二作用部23,第二作用部23为铸坯的结晶成型内壁无结晶线产生的主要阶 段;所述第一作用部22的锥角a大于第二作用部23的锥角P ,其锥角比值》 2.5,锥角a为l.O。 1.5° ;第一作用部22与第二作用部23连接处光滑过渡加 工。所述轴部上第二作用部23的前端还设有第三作用部24,所述第三作用部 24的锥角y大于第二作用部的锥角P ,但不大于第一作用部的锥角a ,锥角y 与锥角3比值>2,所述第二作用部23与第三作用部24连接处光滑过渡加工, 有利于铸坯脱模。上述第一作用部、第二作用部及第三作用部在图1中为双点 划线部分示意。对于锥角a 、锥角3 、锥角y的大小,以及锥角a与锥角P比值、锥角y 与锥角e比值,可以采用如下实施例实施例l,锥角a为1.5。,锥角a与锥角3比值范围为^3.0,锥角Y与锥 角e比值范围^2.0,锥角Y值根据锥角e值的变化而变化。例如1)锥角a与 锥角P比值选择5.0,此时,锥角Y值对应范围为L2 0.9; 2)锥角a与锥角p 比值选择7.0,此时,锥角Y值对应范围为0.9 0.8。实施例2,锥角a为r ,锥角a与锥角e比值范围为5.0,锥角y与锥角P比值范围》4.0,锥角Y值根据锥角P值的变化而变化。例如1)锥角a与锥 角e比值选择5.0,此时,锥角Y值对应范围为L0 0.8; 2)锥角a与锥角e比 值选择7.0,此时,锥角Y值对应范围为0.85 0.75。如图3,为本技术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4为 铜外套,5为第一冷却系统,6为第二冷却系统,7为铜液、8为熔炉座砖。在 铸坯成型过程中采用"拉一反推一停一拉"的拉坯工艺,铜液在结晶的动态过 程中,通过反推工艺降低固熔液状态的铜结晶点波动,使其晶粒均匀,反推过 程中,由于内芯轴部第一作用部与第二作用部间的异锥角结构,以及第一作用 部与第二作用部连接处的光滑过渡结构,使得铜液凝固迹线与内芯锥面在挤压摩碾时可更加有效的避免结晶线的产生,从而获得内壁光面的铸坯。权利要求1、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包括外套筒体(1)以及尾端连接在外套筒体(1)后端的内芯(2),内芯与外套筒体间设有环形通道(3),内芯后端底壁上开有与所述环形通道相通的进液口(2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2)的轴部从尾端向头端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作用部(22)及第二作用部(23),所述第一作用部(22)的锥角α大于第二作用部(23)的锥角β,锥角α与锥角β比值≥2.5。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部(22) 与第二作用部(23)连接处光滑过渡加工。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角a与 锥角P比值为3.0。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角a为1.0 ° ~1.5°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上第二作用部(23)的前端还设有第三作用部(24),所述第三作用部(24)的锥角 Y大于第二作用部(23)的锥角P,但不大于第一作用部(22)的锥角a,锥 角Y与锥角P比值为》2.0。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用部(23) 与第三作用部(24)连接处光滑过渡加工。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角Y与锥角 P比值为2.5。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锥角Y与锥角 P比值为2.5。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 (21)为均匀环形分布的六个。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其特征在于外套筒体(1)上 套设有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水平连铸石墨结晶器,包括外套筒体(1)以及尾端连接在外套筒体(1)后端的内芯(2),内芯与外套筒体间设有环形通道(3),内芯后端底壁上开有与所述环形通道相通的进液口(2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芯(2)的轴部从尾端向头端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作用部(22)及第二作用部(23),所述第一作用部(22)的锥角α大于第二作用部(23)的锥角β,锥角α与锥角β比值≥2.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卫亮,黄兴祖,汤敏,李筱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嘉禾管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