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难切削材料、小模数内齿轮的电解加工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65108 阅读:2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0 19: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难切削材料、小模数内齿轮的电解加工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是:采用一种上下异形结构的工具阴极,其中工具阴极的小端端面为圆形,与工件预孔之间的间隙即为初始加工间隙,可保证流场稳定;工具阴极的大端为阴极齿;工具阴极的小端到大端之间的部分由圆形平稳过渡至阴极齿形;采用正向流动加背压的电解液流动方式,电解液自阴极系统的中空通道流入,进而充满装有工件的有机玻璃腔体,再从工具阴极和工件之间的间隙流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设计工具阴极为上下异形结构,可实现三维进给,且工件毛坯设有预孔,可以使电解加工中工具阴极的进给速度相对于端面进给速度提高5~10倍,且加工过程稳定,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和成形精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难切削材料、小模数内齿轮的电解加工方法及装置,属于电解加工

技术介绍
内齿轮是现代机械设备中重要的联接构件,广泛应用于机械加工、运输、航空航天、化工、冶金等工程领域,例如汽车变速箱、行星齿轮系、机床传动装置、机械增压器等。内齿轮的加工精度、质量、效率也直接影响到机器的工作性能、使用寿命和制造成本。传统工艺中,内齿轮的加工通常安排在热处理之后,作为最终加工,而热处理后的工件硬度较高,强度较大。若采用拉削工艺加工,刀具磨损很快,通常一把价值数万元的拉刀的使用寿命仅有几十次;若采用数控铣削工艺加工,不仅加工成本较高,而且加工得到的·工件表面会有难以去除的飞边、毛刺。本专利技术针对的加工对象是难切削材料、小模数内齿轮,其毛坯材料多为高温合金、不锈钢、钛合金、硬质合金等,若采用传统的切削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切削力大、切削温度高、加工硬化严重,进而刀具磨损严重;产生的切屑不易控制,容易出现“粘刀”现象或形成积屑瘤,使工件表面光洁度下降;材料线膨胀系数较大,工件易变形,尺寸精度也难以保证。并且,小模数的内齿轮结构属于内型面难加工结构,传统加工工艺也难以胜任其加工。电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难切削材料、小模数内齿轮的电解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a)采用一种上下异形结构的工具阴极(4),对已有预孔的工件(5)进行轴向快速送进加工,工件齿形依靠工具阴极侧面基于电化学阳极溶解原理加工成形;其中工具阴极的小端端面为圆形,与工件预孔之间的间隙即为初始加工间隙,可保证流场稳定;工具阴极的大端为阴极齿,用以保证工件内齿轮的最终齿形;工具阴极的小端到大端之间的部分由圆形平稳过渡至阴极齿形;(b)采用正向流动加背压的电解液流动方式,电解液自阴极系统的中空通道流入,进而充满装有工件(5)的有机玻璃腔体(1),再从工具阴极(4)和工件(5)之间的间隙流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旭东赵建社刘青海王超恒丰莉王峰肖雄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