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包括分别布设在所施工无砟轨道曲线段内外两侧的内侧限位装置和外侧限位装置;内侧限位装置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的内侧限位机构,内侧限位机构包括L形固定架一、安装在L形固定架一上的横向限位件和将L形固定架一固定于底座板上的竖向固定件一;外侧限位装置包括多个由前至后布设的外侧限位机构,外侧限位机构包括L形固定架二和将L形固定架二固定于底座板上的竖向固定件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成本低、拆装方便、使用效果好,能解决现有无砟轨道曲线段所用限位方法存在的限位不准确、使用效果差、已精调到位的轨道板在砂浆灌注过程中易出现漂移现象等实际问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无砟轨道板铺设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
技术介绍
CRST I型无砟轨道板铺板施工时,主要工作包括轨道板的精调、限位和水泥浙青砂浆(即CA砂浆)灌注等。其中,水泥浙青砂浆层(即砂浆垫层)作为轨道板和混凝土底座之间的调整层,主要起到填充、支撑、承力和传力的作用。实际施工时,无砟轨道板的精度控制要求高,作为施工流程最后一道控制高程的工序,砂浆垫层的厚度应控制在验标的最小变化范围内,其中轨道板的限位精度和可靠性尤为重要。实际施工过程中,无砟轨道板精调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固定,以确保CA砂浆灌注过程中或灌注后无砟轨道板的板位正确。现如今,对CRST I型无砟轨道板进行防上浮与侧移限位施工时,具体是在精调爪的基础上,采用在每块轨道板左右两侧各设置2个反力架压紧装置的限位方式。所采用的反力架压紧装置,主要是在轨道板左右两侧的四个限位点上用由L型钢架制成的轨道板限位装置进行压紧以防止上浮。所采用的轨道板限位装置按标准设计制作,由L型钢架、锚杆和螺母组成。其中,L型钢架采用槽钢与钢板焊接而成;锚杆采用植筋胶植精轧螺纹钢。但采用上述传统的限位方法对无砟轨道曲线段进行灌板施工时,容易出现轨道板漂移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拆装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无砟轨道曲线段所用限位方法存在的限位不准确、使用效果差、已精调到位的轨道板在砂浆灌注过程中易出现漂移现象等实际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布设在所施工无砟轨道曲线段内外两侧的内侧限位装置和外侧限位装置,所施工无砟轨道曲线段由多块轨道板拼装组成,且多块所述轨道板沿所施工无砟轨道的轨道线路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多块所述轨道板均布设在底座板上,且轨道板与底座板之间设置有水泥浙青砂浆垫层;所述内侧限位装置包括多个内侧限位机构,多个所述内侧限位机构沿所述轨道线路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且多个所述内侧限位机构的结构均相同;所述外侧限位装置包括多个外侧限位机构,多个所述外侧限位机构沿所述轨道线路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且多个所述外侧限位机构的结构均相同;所述内侧限位机构包括L形固定架一、安装在L形固定架一上的横向限位件和将L形固定架一固定于底座板上的竖向固定件一,所述L形固定架一包括竖向支撑杆一和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一上方的水平支撑杆一,所述竖向支撑杆一的底部支顶在底座板上,所述水平支撑杆一的一端压在轨道板上且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一上部;所述横向限位件与所述水平支撑杆一呈平行布设,所述横向限位件的一端支顶在轨道板的侧壁上与且其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一的腰部;所述外侧限位机构包括L形固定架二和将L形固定架二固定于底座板上的竖向固定件二,所述L形固定架二包括竖向支撑杆二和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二上方的水平支撑杆二,所述竖向支撑杆二的底部支顶在底座板上,所述水平支撑杆二的一端压在轨道板上且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二上部。上述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每一个所述内侧限位机构中的所述横向限位件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所述横向限位件布设于同一水平面上。上述板式无砟轨道 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每一块所述轨道板上所设置内侧限位机构的数量均为三个,且每一块所述轨道板上所设置外侧限位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上述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三个所述内侧限位机构分别为布设在轨道板的内侧前部、内侧中部和内侧后部的内侧限位机构一、内侧限位机构二和内侧限位机构三,两个所述外侧限位机构分别为布设在轨道板的外侧前部和外侧后部的外侧限位机构一和外侧限位机构二。上述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内侧限位机构一和所述外侧限位机构一与所布设轨道板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均为50cm,且所述内侧限位机构三和所述外侧限位机构二与所布设轨道板后端部之间的距离均为50cm。上述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竖向支撑杆一上设置有对所述横向限位件进行锁紧固定的锁紧件三,且所述竖向支撑杆一上开有供所述横向限位件安装的安装孔三。上述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横向限位件为水平丝杆。上述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锁紧件三为锁紧螺母。上述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水平支撑杆一上设置有对所述竖向固定件一进行锁紧固定的锁紧件一,且所述水平支撑杆二上设置有对所述竖向固定件二进行锁紧固定的锁紧件二 ;所述底座板上设置有分别供L形固定架一和L形固定架二安装的安装孔二。上述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竖向固定件一和所述竖向固定件二均为精轧螺纹钢,所述锁紧件一和锁紧件二均为锁紧螺母,且所述安装孔二为螺纹安装孔。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I、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所采用的内侧限位机构和外侧限位机构的数量较少,运送方便。实际布设时,只需在每一块需限位轨道板的内侧前中后部分别布设一个内侧限位机构,并在每一块需限位轨道板的外侧前后部分别布设一个外侧限位机构即可。2、加工制作及安装布设方便,自重轻、用料少且便于加工、倒运方便,工作性能可O3、能反复周转使用,经济效益较好。4、使用效果好,通过L形固定架有效防止砂浆灌注过程中轨道板上浮,与此同时通过横向限位件能有效防止轨道板发生水平向侧移,因而内侧限位机构集防上浮与防侧移功能于一体,能简便、快速且有效解决现有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时所采用限位方法存在的轨道板易漂移等实际问题。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投入成本低、拆装方便、使用效果好,能有效解决现有无砟轨道曲线段所用限位方法存在的限位不准确、使用效果差、已精调到位的轨道板在砂浆灌注过程中易出现漂移现象等实际问题。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2为本技术所采用内侧限位机构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3为本技术所采用内侧限位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所采用外侧限位机构的使用状态参考图。附图标记说明I一轨道板;2—底座板;3—水泥浙青砂衆垫层;4-内侧限位机构;4-1-L形固定架一 ;4-2-竖向固定件一;4-3—水平丝杆;4-4一锁紧件三;4-5—锁紧件一;5一外侧限位机构; 5-1—L形固定架二; 5-2—竖向固定件二;5-3—锁紧件二。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技术包括分别布设在所施工无砟轨道曲线段内外两侧的内侧限位装置和外侧限位装置,所施工无砟轨道曲线段由多块轨道板I拼装组成,且多块所述轨道板I沿所施工无砟轨道的轨道线路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多块所述轨道板I均布设在底座板2上,且轨道板I与底座板2之间设置有水泥浙青砂浆垫层3。所述内侧限位装置包括多个内侧限位机构4,多个所述内侧限位机构4沿所述轨道线路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且多个所述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板式无砟轨道曲线段施工用轨道板限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布设在所施工无砟轨道曲线段内外两侧的内侧限位装置和外侧限位装置,所施工无砟轨道曲线段由多块轨道板(1)拼装组成,且多块所述轨道板(1)沿所施工无砟轨道的轨道线路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多块所述轨道板(1)均布设在底座板(2)上,且轨道板(1)与底座板(2)之间设置有水泥沥青砂浆垫层(3);所述内侧限位装置包括多个内侧限位机构(4),多个所述内侧限位机构(4)沿所述轨道线路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且多个所述内侧限位机构(4)的结构均相同;所述外侧限位装置包括多个外侧限位机构(5),多个所述外侧限位机构(5)沿所述轨道线路延伸方向由前至后进行布设,且多个所述外侧限位机构(5)的结构均相同;所述内侧限位机构(4)包括L形固定架一(4?1)、安装在L形固定架一(4?1)上的横向限位件和将L形固定架一(4?1)固定于底座板(2)上的竖向固定件一(4?2),所述L形固定架一(4?1)包括竖向支撑杆一和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一上方的水平支撑杆一,所述竖向支撑杆一的底部支顶在底座板(2)上,所述水平支撑杆一的一端压在轨道板(1)上且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一上部;所述横向限位件与所述水平支撑杆一呈平行布设,所述横向限位件的一端支顶在轨道板(1)的侧壁上与且其另一端安装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一的腰部;所述外侧限位机构(5)包括L形固定架二(5?1)和将L形固定架二(5?1)固定于底座板(2)上的竖向固定件二(5?2),所述L形固定架二(5?1)包括竖向支撑杆二和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二上方的水平支撑杆二,所述竖向支撑杆二的底部支顶在底座板(2)上,所述水平支撑杆二的一端压在轨道板(1)上且其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竖向支撑杆二上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新民,马庆祝,苏祎,刘珉,张永鸿,薛琪,丁大有,仲维玲,朱红桃,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二十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