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文伟专利>正文

易插型石墨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52408 阅读:1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16: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真空镀膜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易插型石墨舟。其包括舟体、舟片、支脚、上电极和下电极,舟片设置在舟体内,支脚安装在舟体底部,上电极和下电极分别位于舟体的上部和下部,舟片上设有切口。在舟片的两端间隔设置楔形切口,为插、取硅片提供了方便,避免了破损,从而大大提高了硅片镀膜生产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真空镀膜设备
,尤其是一种易插型石墨舟。技术背景 PECVD是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的简称,其原理是利用低温等离子体作能量源,样品置于低气压下辉光放电的阴极上,利用辉光放电使样 品升温到预定的温度,然后通入适量的反应气体,气体经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等离子体反应,在样品表面形成固态薄膜。石墨舟是其中的重要部件,直接影响到电场的分布、等离子的产生、气流的走向、膜的品质等。现有的石墨舟由于舟片紧凑,作业员在插、取硅片时会产生碎片的现象,影响了硅片镀膜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石墨舟插、取硅片时易发生碎片现象,影响硅片镀膜生产效率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易插型石墨舟。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易插型石墨舟,包括舟体、舟片、支脚、上电极和下电极,舟片设置在舟体内,支脚安装在舟体底部,上电极和下电极分别位于舟体的上部和下部,舟片上设有切口。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切口为楔形,外口较内口宽。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进一步包括切口间隔分布在舟片两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舟片的两端间隔设置楔形切口,为插、取硅片提供了方便,避免了破损,从而大大提高了硅片镀膜生产效率。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舟体,2.舟片,3.支脚,4.上电极,5.下电极,6.切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种易插型石墨舟,包括舟体I、舟片2、支脚3、上电极4和下电极5,舟片2设置在舟体I内,支脚3安装在舟体I底部,上电极4和下电极5分别位于舟体I的上部和下部,舟片2上设有切口 6。切口 6为楔形,外口较内口宽。切口 6间隔分布在舟片2两端。在舟片2的两端间隔设置楔形切口 6,使用时,先将硅片的一角由切口 6处插入,再沿着舟片2之间的插槽全部插入,为插、取硅片提供了方便,避免了破损,从而大大提高了硅片镀膜生产效率。权利要求1.一种易插型石墨舟,包括舟体(I)、舟片(2)、支脚(3)、上电极(4)和下电极(5),舟片(2)设置在舟体(I)内,支脚(3)安装在舟体(I)底部,上电极(4)和下电极(5)分别位于舟体(I)的上部和下部,其特征是,各舟片(2 )之间设有切口( 6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易插型石墨舟,其特征是,切口(6)为楔形,外口较内口宽。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易插型石墨舟,其特征是,切口(6)间隔分布在舟片(2)两端。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真空镀膜设备
,尤其是一种易插型石墨舟。其包括舟体、舟片、支脚、上电极和下电极,舟片设置在舟体内,支脚安装在舟体底部,上电极和下电极分别位于舟体的上部和下部,舟片上设有切口。在舟片的两端间隔设置楔形切口,为插、取硅片提供了方便,避免了破损,从而大大提高了硅片镀膜生产效率。文档编号C23C16/458GK202688442SQ201220306929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8日专利技术者沈文伟 申请人:沈文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易插型石墨舟,包括舟体(1)、舟片(2)、支脚(3)、上电极(4)和下电极(5),舟片(2)设置在舟体(1)内,支脚(3)安装在舟体(1)底部,上电极(4)和下电极(5)分别位于舟体(1)的上部和下部,其特征是,各舟片(2)之间设有切口(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文伟
申请(专利权)人:沈文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