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门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43816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5 0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包括一电路布置结构和至少一个连接的控制单元(6,7),该电路布置结构具有至少一个传感器(9、10、11、12),其中所述传感器(9、10、11、12)具有两种以上开关状态,所述传感器(9、10、11、12)与两个不同的控制单元(6、7)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门锁,包括一电路布置结构和至少一个连接的控制单元,该电路布置结构具有至少一个传感器,其中所述传感器具有两种以上开关状态。
技术介绍
在根据DE2020080 10423U1的上述设计方案的机动车门锁中这样实施,使得传感器的两种开关状态被分派给线路网络的不同电流路径。在此情况下主要实现了两个电流路径,传感器在这两个电流路径之间切换。通过这种方式例如可以借助作为传感器的闭路器/断路器来询问转动凹锁部(Drehfalle)的状态。这一点已基本得到验证。此外,DE 4213131A1还公开了一种冗余开关装置,其配备有两个冗余的并联电气线路。这两个线路各自具有一个由在这两个线路之一中的至少一个触点对组成的开关。在双位开关下游连接一具有错误识别装置的询问单元。该询问单元询问触点对的电气开关状态。通过这种方式以能进行诊断的方式实施具有起作用的冗余度的开关装置。能进行诊断表明,例如能够可靠地确定一个或两个开关的中间状态。在实践中日益增多地要求必须将传感器的信号从连接的控制单元传输到另一控制单元。其前提条件在于,使这两个控制单元在数据交换方面相匹配。这种措施通常只能在控制技术方面耗费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在这方面本专利技术总体上提供了帮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对所述类型的机动车门锁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使得传感器信号可以毫无问题地从该一个连接的控制单元传送到另一控制单元。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在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所述类型的机动车门锁的突出特点在于,在传感器上连接有两个不同的控制单元。因此,与实践中公知的现有技术、例如DE202008010423U1不同,根据本专利技术使用的传感器负责,使其传感器信号达到近乎/类似于并行的两个(以上)不同的控制单元。因此,明确地不会发生在传感器信号方面从其中一个控制单元向另一控制单元的数据传输。确切地说,两个控制单元并行地得到相应待分析的传感器信号。由此,可以在有关的两个控制单元中无延迟并一致地提供传感器信号。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还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利用同一个传感器给不同的控制单元提供传感器信号。通常在如下情况下存在以上需求传感器和其中一个控制单元形成近乎一个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应该根据车辆类型/型号与不同的控制单元进行通信。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毫无问题地实现这一点,因为由传感器提供的传感器信号直接供机动车的大多不同的控制单元并行使用并且是可供使用的。由此可见(本专利技术的)主要优点。根据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其中一个控制单元是中央控制单元,而另一控制单元是一优选下级的一子控制单元。在常规情况下,中央控制单元被构造成车辆电子单元。而子控制单元是设备电子单元。设备电子单元大多与传感器并且必要时还与其它元件一起构成一个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安装在机动车中。与相应机动车类型的匹配在此情况下可以这样实现,即在此情况下利用不同的中央处理单元工作。因为由传感器并行地不仅给作为设备电子单元的子控制单元、而且给有关的中央控制单元提供传感器信号,所以与不同机动车类型的匹配可以简单并直接地实现。设备电子单元可以是例如拉紧助力电子单元。也可以设想是车窗升降电子单元或侧气囊电子单元。总之,相应的设备电子单元作为子控制单元通常与其它元件或组件以及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相结合形成一个结构单元,该结构单元大多作为模块整体地安装在机动车中。如果涉及的是拉紧助力电子单元,则一般情况下所述的其它元件包括电机驱动的拉紧装置和相应的机动车门锁或配设给该机动车门锁的机动车车门锁定装置。机动车车门锁定装置、电机驱动的拉紧装置和拉紧助力电子单元与传感器相结合例如形成一模块化的结构单元或内置模块,该内置模块可以作为整体安装在机动车门、特 别是机动车侧门中。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此情况下足以使有关的拉紧助力电子单元与中央控制单元或车辆电子单元相连接。通过为此配设的连接线路使在示例情况下集成在结构单元中的传感器的信号被并行地不仅供拉紧助力电子单元使用,而且同时供车辆电子单元使用。由此可以利用完全不同的车辆电子单元工作并实现与相应期望的机动车类型的功能完善且特别简单的匹配。根据一种有利的设计方案,传感器设计成能诊断的。在这种情况下,传感器一般地具有开关以及一线路网络的两个以上的电流路径。因为一般通过各电流路径引导不同的电流强度(在一致的供电电压下),所以能够实现所述的诊断性。实际上例如当开关打开时电流流过一个电流路径。由此可以询问供电电压的功能和开关的基本功能。当开关闭合时,供电电压(引起的)电流流过传感器的另一电流路径。这与另一电流强度相关,从而可以简单地在开关的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之间进行区别。为此目的,所述一个控制单元有利地与两个并联的中央电流路径相连接。这两个中央电流路径中的一个中央电流路径包括所述开关。当开关打开时,另一中央电流路径不带有开关地被流过。而如果开关闭合,则由供电电压提供的电流流过带有这时闭合的开关的中央电流路径。一般地实现至少三个电流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子控制单元经由一另外的第三附加电流路径与所述开关相连接。因此,两个中央电流路径与中央控制单元联接,而该另外的第三附加电流路径与子控制单元相连接。所述开关也接入到该第三附加电流路径中。为了在此情况下实现分离,或者说将两个同所述一个控制单元相关的电流路径与一个同另一控制单元相关的电流路径分开,设有一电子分离元件。有利的是,这个分离元件是整流器二极管。为了在线路网络的相应至少三个电流路径中实现不同的电流强度,使所述线路网络的所有电流路径的电阻都不同。在基本恒定的供电电压下,所述电阻分别对应于各电流路径中相应不同的电流强度。在此,电流路径中的电阻大多被设置为逐个电流路径持续升闻。大多是附加电流路径中的电阻最小,而不带有接入的开关的中央电流路径则具有最大电阻。具有接入的开关的中央电流路径的电阻在数值上位于这两个极值之间。通过这种方式,使开关打开时电流最小。因为这时电流仅流过不带有接入的开关的、电阻最大的中央电流路径。而如果开关闭合,则由供电电压提供的电流一方面流经带有接入的开关的、电阻中等的中央电流路径,另一方面流经具有最小接入的电阻的附加电流路径。由此又可以在这两个电流强度之间进行简单的区别,并且可以毫无问题地诊断出相关电流路径中的可能损伤。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布线,使得子控制单元沿电流方向在分离元件或整流器二极管下游并且在电阻下游连接在带有接入的开关的电流路径上。在此情况下连接点在所述开关的上游,从而可以借助子控制单元可靠地询问开关状态并且同样能由中央控制单元经带有接入的开关的电流路径来询问该开关状态。在此情况下不必担心相互影响,因为分离元件使子控制单元的连接点与中央控制单元近乎分开。由此两个控制单元、即中央控制单元和子控制单元可以相互独立地被提供期待的传感器信号或开关信号。有关的开关通常是闭路器/断路器、特别是微开关。显然这一点不是必要的。 此外可以对供电电压进行节拍控制/脉冲控制(getaktet),从而可以关于开关状态(通/断)和/或各电流路径的功能而分析出节拍式的电流强度。显然这一点不是必要的。这是因为,相应流过各电流路径的电流强度由于接入电阻不同而明显彼此不同从而使各电流路径间的区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困难。传感器一即包括相关线路网络的开关一可以整体上构造成一电气部件载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赫尔曼A·汗德克T·贝代尔M·奥赫特洛普
申请(专利权)人:开开特股份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