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u(I)配合物的可见盲区有机紫外光探测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42107 阅读:205 留言:1更新日期:2013-01-24 23: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光伏材料和器件领域,具体的说涉及采用两种具有较高的电子传输性能的Cu(I)配合物磷光材料作为电子受体成分的可见盲区的有机紫外光探测器件。该器件的结构依次是:ITO阳极、电子给体层、给受体混合层、电子受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给体层材料是用芳胺类衍生物,电子受体层材料采用吸收范围仅分布在紫外区的Cu(I)配合物[Cu(DPEphos)(TTBT)]BF4或[Cu(DPEphos)(APTT)]BF4,给受体混合层是用上述电子给体层材料芳胺类衍生物与Cu(I)配合物以1:1重量配比共蒸制得。本发明专利技术器件只是对紫外光敏感,而对可见光不敏感,在科学、工业和商业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光伏材料和器件领域,具体的说涉及采用两种具有较高的电子传输性能的Cu(I)配合物磷光材料作为电子受体成分的可见盲区的有机紫外光探测器件。
技术介绍
紫外光探测器是利用入射的光子流与探测材料中的电子之间直接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电子能量状态的光子效应来制作的一类对紫外光敏感而对可见光不响应的有机光伏二极管。由于它在天文学、航空航天、化学/生物传感器、烟雾和火灾探测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而备受关注。目前研究与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基于ZnO、GaN、金刚石以及SiC等的无机紫外光探测器件。由于该类器件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不适用于大面积应用,致使其应用前景受到很大限制。与其相对应的,基于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光探测器件制作成本低廉,基板可自由选择,且重量轻易于携带,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2007年,印度Ray Debdutta研究小组报道了以TH)为电子给体、Alq3为电子受体的有机紫外光探测器件(OUV-PD),在I. 4 mW/cm2的360 nm紫外光的照射及反向偏压为-15V的作用下,光电流响应值较低为30 mA/W。我们考虑这主要归因于作为受体的A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Cu(I)配合物的可见盲区的有机紫外光探测器件,该器件的结构依次是:ITO阳极、电子给体层、给受体混合层、电子受体层、电子注入层、阴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子给体层材料是用芳胺类衍生物,电子受体层材料采用吸收范围仅分布在紫外区的Cu(I)配合物[Cu(DPEphos)(TTBT)]BF4或[Cu(DPEphos)(APTT)]BF4,给受体混合层是用上述电子给体层材料芳胺类衍生物与Cu(I)配合物以1:1重量配比共蒸制得。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广波徐占林刘春波徐耀阳高林李秀颖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百度蜘蛛] 2014年12月18日 17:49
    文学案例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