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姬菇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36460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08:58
一种真姬菇的栽培方法,包括装料、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和采收步骤,所述装料步骤在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中装入原料,在所述催蕾步骤之后生育步骤之前,还包括一分离步骤,该分离步骤将栽培筐中的栽培瓶由一筐分成两筐,分筐后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以在横向和纵向每两个相邻的栽培瓶之间有一栽培瓶空位的方式布局,从而为每一个栽培瓶提供了充足的生长发育空间,避免了菇体交叉相连,采收作业者经常使子实体菌盖发生破裂、菌柄发生折断的问题,有效改善了真姬菇的外观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瓶栽食用菌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食用菌工厂化瓶栽业务主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调设施内常年栽培,通过栽培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来实现食用菌在工厂内常年稳定的生产。由于工厂内菇房环境不受季节影响,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供应,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鉴于食用菌瓶栽技术的优势,目前诸如真姬菇、灰树花、白灵菇、金针菇、杏鲍菇、滑子菇、茶树菇、猴头菇等的瓶栽生产已经在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真姬燕,学名真姬燕(Hypsizygus marmoreus)又名玉蕈、斑玉蕈、海鲜燕、胶玉蘑、鸿喜菇、蟹味菇、假松茸等。隶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离褶菌族、玉蕈属,是北温带一种优良的食用菌。真姬菇味比平菇鲜,肉比滑菇厚,质比香菇韧,口感极佳,还具有 独特的蟹香味,在日本有“香在松口蘑、味在玉蕈”之说。真姬菇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精氨酸含量高于一般菇类。并且真姬菇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其味鲜美、性平、甘温,有利尿渗湿,健脾止渴之功能,清热平肝之效。口感极佳,常食可提高免疫力、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真姬菇属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C -24°C,菇蕾分化的适宜温度为irC _16°C,子实体成长的适宜温度是14。。-18。。。在瓶栽真姬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栽培筐,目前现有的瓶栽真姬菇栽培米用每筐16瓶的种植方式,使用的栽培瓶容积多为850晕升或1100晕升。现有的每筐16瓶的种植方式,从原材料的装瓶开始、采收结束整个栽培流程中同一筐内均是16个瓶子,栽培瓶在同一筐内不发生任何改变。在真姬菇生长后期,由于子实体在16瓶范围内,相互挤压生长,菇体交叉相连,采收作业者经常使子实体菌盖发生破裂,菌柄发生折断,严重影响真姬菇的外观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的真姬菇栽培方法,使用该方法栽培真姬菇能够有效解决菇体交叉相连,采收作业者经常使子实体菌盖发生破裂、菌柄发生折断的问题,有效改善了真姬菇的外观品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包括装料、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和采收步骤,所述装料步骤在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中装入原料,在所述催蕾步骤之后生育步骤之前,还包括一分离步骤,该分离步骤将栽培筐中的栽培瓶由一筐分成两筐,分筐后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以在横向和纵向每两个相邻的栽培瓶之间有一栽培瓶空位的方式布局。所述栽培筐中装有25个栽培瓶,所述栽培瓶5X5方式布局。所述真姬菇在完成催蕾后,将栽培筐中的25个栽培瓶分离成12瓶与13瓶的两筐,再移入有光照的房间完成整个生育过程。所述栽培瓶的容积为500-700毫升。所述栽培筐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底壁及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底壁在收容空间一侧对应栽培瓶相应形成有对应的栽培瓶固定>J-U ρ α装直。所述栽培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凸柱构成。每个栽培瓶固定装置包括8个固定支架,相邻两个培瓶固定装置的固定支架部分共用。在所述固定支架基部设置有支撑垫,所述支撑垫为两个三角形支撑垫。 在每四个相邻的栽培瓶固定装置围成的区域中央形成有通气孔。所述栽培筐侧壁向外延伸形成筐的外沿,所述外沿向下竖直延伸形成侧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催蕾步骤之后生育步骤之前设置一分离步骤,将栽培筐中的栽培瓶分成两筐,分筐后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以在横向和纵向每两个相邻的栽培瓶之间有一栽培瓶空位的方式布局,从而为每一个栽培瓶提供了充足的生长发育空间,避免了菇体交叉相连,采收作业者经常使子实体菌盖发生破裂、菌柄发生折断的问题,有效改善了真姬菇的外观品质。附图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流程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栽培筐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部分栽培瓶放入栽培筐后从筐口方向进行正投影形成的示意图。图4为栽培瓶放入栽培筐后从筐口方向进行正投影形成的示意图。图5为分离步骤后原栽培筐中栽培瓶的分布示意图。图6为分离步骤后另一栽培筐中栽培瓶的分布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的关键在于在催蕾步骤之后生育步骤之前设置一分离步骤,将栽培筐中的栽培瓶由原来的一筐分成两筐,分筐后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以在横向和纵向每两个相邻的栽培瓶之间有一栽培瓶空位的方式布局,从而为每一个栽培瓶提供了充足的生长发育空间,避免了菇体交叉相连,采收作业者经常使子实体菌盖发生破裂、菌柄发生折断的问题,有效改善了真姬菇的外观品质。请参阅图I、图4、图5和图6所示,图4、图5和图6中的虚线圆形5示意性地表示栽培瓶。本专利技术一种包括如下步骤 (I)装料在栽培筐中装载25个500-700毫升的栽培瓶,栽培瓶以5 X 5方式布局,使用全自动装瓶机,要求装瓶均匀,紧实度适中,使用500-700毫升的栽培瓶,装料300-450克,含水量65%-66%,瓶肩基本无空隙,打孔至瓶底。(2)杀菌采用高压灭菌锅,121°C灭菌80分钟。(3)冷却灭菌结束后,打开灭菌锅,灭菌车推至冷却室,冷却室温度20°C -22°C左右。(4)接种冷却后的瓶子通过自动接种机进行接种,每瓶栽培种表面接菌种10-15克,接种后通过输送带输送至培养室。(5)培养培养室温度设定为22°C -23°C,湿度60%_80%,二氧化碳浓度4000PPM以下,培养70-75天。(6)搔菌培养成熟后,进行搔菌处理并补充培养中丧失的水分。(7)催蕾搔菌后的栽培瓶移入催蕾室中进行发芽管理,温度15°C -16°C,湿度95%以上,二氧化碳浓度小于2000PPM,经过10-15日后移出催蕾室。(8)分离将从催蕾室移出的栽培瓶移至分离室中进行栽培瓶的分离,将栽培筐中的栽培瓶分成两筐,分筐后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以在横向和纵向每两个相邻的栽培瓶之间有一栽培瓶空位的方式布局,将25瓶的一筐通过分离机分成12瓶和13瓶的两筐。(9)生育采收将分离后的栽培筐移至生育室中继续生长,温度15°C -16°C,湿度95%以上,二氧化碳浓度小于2000PPM,进行间隙式光照,500-1000LUX的光照每日需要10小时左右,10-15天后开始采收。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了进一步改善真姬菇的外观品质,保障每一瓶真姬菇生育空间的稳定性,对栽培过程中使用的栽培筐I进行了结构上的改进。改进后的栽培筐1,筐底大致呈正方形,包括底壁10以及由底壁10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11,所述底壁10及侧壁11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12,所述收容空间12用于容置真姬菇栽培瓶。所述底壁10在收容空间12 —侧形成有25个相邻设置的真姬菇栽培瓶固定装置13,所述25个食用菌栽培瓶固定装置13以5横5纵模式布局。所述真姬菇栽培瓶固定装置13包括固定支架130,所述固定支架130由底壁10向上延伸形成的凸柱131构成。在所述固定支架基部132设置有支撑垫133,所述支撑垫133为两个三角形支撑垫。固定装置13的设置为真姬菇栽培瓶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确保了栽培后期分筐后每一个真姬菇栽培瓶拥有一致的生长发育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栽培筐的筐体边长为420mm-440mm,栽培筐的筐体高度为80mm-90mm,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真姬菇的栽培方法,包括装料、杀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生育和采收步骤,所述装料步骤在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中装入原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催蕾步骤之后生育步骤之前,还包括一分离步骤,该分离步骤将栽培筐中的栽培瓶由一筐分成两筐,分筐后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以在横向和纵向每两个相邻的栽培瓶之间有一栽培瓶空位的方式布局。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继红杨仁智李金鑫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