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栽培筐,用于装载真姬菇栽培瓶,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底壁及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底壁在收容空间一侧形成有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所述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均匀分布在整个底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栽培筐的底壁收容空间一侧形成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使得一个栽培筐可以装载25瓶真姬菇,有效缩短真姬菇栽培周期,提高了培养阶段空间利用率;另外,由于栽培瓶固定装置保障了栽培瓶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的稳定性,为每一个栽培瓶提供一致的生长发育空间,大幅度改善真姬菇的外观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栽培筐
本专利技术涉及瓶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技术,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瓶栽真姬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栽培筐。
技术介绍
食用菌工厂化瓶栽业务主要是指用塑料瓶子在空调设施内常年栽培,通过栽培的机械化和标准化,来实现食用菌在工厂内常年稳定的生产。由于工厂内菇房环境不受季节影响,实现了食用菌的周年供应,满足了消费者对新鲜食用菌产品的需求。鉴于食用菌瓶栽技术的优势,目前诸如真姬菇、金针菇、杏鲍菇、滑子菇、茶树菇、猴头菇等的瓶栽生产已经在产业上得到广泛的应用。真姬燕,学名真姬燕(Hypsizygus marmoreus)又名玉蕈、斑玉蕈、海鲜燕、胶玉蘑、·鸿喜菇、蟹味菇、假松茸等。隶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离褶菌族、玉蕈属,是北温带一种优良的食用菌。真姬菇味比平菇鲜,肉比滑菇厚,质比香菇韧,口感极佳,还具有独特的蟹香味,在日本有“香在松口蘑、味在玉蕈”之说。真姬菇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精氨酸含量高于一般菇类。并且真姬菇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的保健食品,其味鲜美、性平、甘温,有利尿渗湿,健脾止渴之功能,清热平肝之效。口感极佳,常食可提高免疫力、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真姬菇属中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2°C -24°C,菇蕾分化的适宜温度为irC _16°C,子实体成长的适宜温度是14。。-18。。。在瓶栽真姬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常常会使用栽培筐,目前常规的瓶栽真姬菇栽培采用每筐16瓶的种植方式,使用的栽培瓶容积多为850毫升或1100毫升。真姬菇栽培周期约为105-115天,瓶容量850cc,口径58mm的情况下,每瓶的目标采收量约为150-200克。现有的16瓶种植的方式,存在栽培周期长,培养阶段空间利用率低等缺陷。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栽培筐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的栽培筐,使用该种栽培筐进行瓶栽真姬菇的栽培,能够在提高培养阶段空间利用率的同时有效缩短真姬菇栽培周期,而且可以大幅度改善真姬菇的外观品质。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栽培筐,用于装载真姬菇栽培瓶,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底壁及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底壁在收容空间一侧形成有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所述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均匀分布在整个底壁上。所述栽培瓶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凸柱构成。每个栽培瓶固定装置包括8个固定支架,相邻两个栽培瓶固定装置的固定支架部分共用。在所述固定支架基部设置有支撑垫,所述支撑垫为两个三角形支撑垫。所述栽培筐的筐底呈正方形,栽培筐内25个栽培瓶固定装置以5横5纵模式布局。在每四个相邻的栽培瓶固定装置围成的区域中央形成有通气孔。所述栽培筐侧壁向外延伸形成栽培筐的外沿,所述外沿向下竖直延伸形成侧沿。所述栽培筐的筐体边长为420mm-440mm,栽培筐的筐体高度为80mm-90mm,所述侧沿长 10 mm-20mm。所述固定支架的高度为30mm-60mm。所述栽培瓶的容积为500-700毫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栽培筐的底壁收容空间一侧形成25个相邻设置·的真姬菇栽培瓶固定装置,使得一个栽培筐可以装载25瓶真姬菇,有效缩短真姬菇栽培周期,提高了培养阶段空间利用率;另外,由于真姬菇栽培瓶固定装置保障了栽培瓶在整个栽培过程中的稳定性,为每一个栽培瓶提供一致的生长发育空间,大幅度改善真姬菇的外观品质。附图说明 图I为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栽培筐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部分栽培瓶放入栽培筐后从筐口方向进行正投影形成的示意图。图3为栽培瓶放入栽培筐后从筐口方向进行正投影形成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在瓶栽真姬菇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用于装载栽培瓶的栽培筐,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底壁及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所述底壁在收容空间一侧形成有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所述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均匀分布在整个底壁上。本专利技术栽培筐使用的栽培瓶的容积为500-700毫升,从而在栽培筐大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每个栽培筐可以装载25个栽培瓶。请参阅图I、图2和图3所不,本专利技术一种栽培筐I,筐底基本呈正方形,包括底壁10以及由底壁10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11,所述底壁10及侧壁11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12,所述收容空间12用于容置栽培瓶。所述底壁10在收容空间12 —侧形成有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13,所述25个栽培瓶固定装置13以5横5纵模式布局,图2和图3中的虚线圆形示意性表示栽培瓶的位置。所述栽培瓶固定装置13包括固定支架130,所述固定支架130由底壁10向上延伸形成的凸柱构成。在所述固定支架基部131设置有支撑垫132,所述支撑垫132为两个三角形支撑垫。固定装置13的设置为栽培瓶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确保了栽培后期分筐后每一个真姬菇栽培瓶拥有一致的生长发育空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栽培筐的筐体边长为420mm-440mm,栽培筐的筐体高度为80mm-90mm,固定支架的高度为30_-60_。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栽培瓶固定装置13包括8个固定支架130,相邻两个栽培瓶固定装置13的固定支架130部分共用。在每四个相邻的栽培瓶固定装置13围成的区域中央形成有通气孔14,在本实施例中通气孔14为一正方形透孔。在培养过程中,瓶筐叠加摆放后,通过通气孔14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通风通道,使空气更便捷的输送到每一个栽培瓶中,有效改善了培养阶段的通风换气效果,提升了栽培的均一度。所述栽培筐I的侧壁11向外延伸形成栽培筐的外沿110,所述外沿110向下竖直延伸形成侧沿11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沿长10 mm-20mm。通过设置侧沿111可以有效防止瓶筐运输过程中因相互挤压而产生的重叠,便于大规模机械手作业。下面结合真姬菇的栽培实例进行说明。实例I : 使用580毫升聚丙烯塑料瓶,每筐放置25瓶,以5横5纵模式布局。用固体菌种接种后,培养和后熟合计70日,之后进行搔菌作业,转移至催蕾室,10日后菇蕾发生,转移到分离室,将一筐25瓶,分成12瓶和13瓶的两筐(分筐后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以在横向和纵向每两个相邻的栽培瓶之间有一栽培瓶空位的方式布局),再转入生育室,继续发育15日后采收,使用机器或人工采收均可,每瓶收获100-120克,总共栽培周期为95日。实例2 使用650毫升聚丙烯塑料瓶,使用本专利技术所揭示的栽培筐I进行栽培,每筐放置25瓶, 用固体菌种接种后,培养和后熟合计73日,之后进行搔菌作业,转移至催蕾室,10日后菇蕾发生,转移到分离室,将一筐25瓶,分成12瓶和13瓶的两筐(分筐后栽培筐中的栽培瓶以在横向和纵向每两个相邻的栽培瓶之间有一栽培瓶空位的方式布局),再转入生育室,继续发育15日后采收,使用机器或人工采收均可,每瓶收获130-150克,总共栽培周期为98日。与传统的16瓶栽培筐栽培的105-115天的栽培周期相比,使用本专利技术栽培筐I,整个栽培周期缩短为95-98天,整个培养周期缩短了 10-15%,节约了大量的投资建设面积及相应的资财,从而降低了真姬菇的栽培成本。而且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栽培筐,用于装载真姬菇栽培瓶,包括底壁以及由底壁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所述底壁及侧壁围合成一上方开口的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在收容空间一侧形成有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所述25个相邻设置的栽培瓶固定装置均匀分布在整个底壁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继红,李金鑫,郑慧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