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型的落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3497 阅读:3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砂型的落砂装置,在所述砂型的落砂装置中,设有:支承砂型并使砂型碎片向下方下落的支承台;沿所述支承台的砂型的支承座面伸出/缩进、以打击支承台上的砂型的、可沿上下方向自由运动的打击部件;可使所述打击部件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起振机构;回收位于支承台的支承座面与打击部件的打击面下方的砂型碎片的、上方开口呈“口”字形的沟槽,其特征在于,    在打击部件的打击面和支承台的支承座面上,拉设有钢索,并且在打击部件与沟槽的开口外缘之间,设有辅助打击部件,所述辅助打击部件由打击部件延伸,所述打击部件的顶端位于打击面的下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砂型的落砂装置,它在用型砂的砂型进行浇铸后,除去该砂型而取出铸造制品。
技术介绍
本申请人曾经开发出一种砂型的落砂装置,对其提出了专利申请,揭示于日本特开平11-77282中,在该砂型的落砂装置中,设有支承砂型并使砂型碎片向下方下落的支承台;沿该支承台的砂型的支承座面伸出/缩进、以打击支承台上的砂型的、可沿上下方向自由运动的打击部件;可使该打击部件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起振机构;回收位于支承台的支承座面与打击部件的打击面的下方的砂型碎片的、上方开口呈“口”字形的沟槽。此时所用的钢索由多处与支承台焊接固定在一起。在该公开的专利技术中,通过采用钢索而可以大幅度地减小打击时的振动和噪音。但是,在打击部件与沟槽的开口外缘之间的空间内或沟槽中有可能会裹挟、堵塞有较大的砂型碎片。由此就会产生因已破碎的砂型片不掉落而无法实现落砂或落砂不完全,而降低落砂效率的问题。另外,如果所用钢索损耗破损,就必须对其进行更换,但是,由于为焊接结构,故拆卸旧的和安装新的钢索都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另外,承受打击的钢索的部分一般总是同一面,故会产生局部损伤,导致局部损耗加快,缩短钢索的使用时间,在耐久性方面出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供一种砂型的落砂装置,以解决现存的上述这些问题,确实地使砂型碎片掉落,且不会在沟槽中发生堵塞,从而有效地进行落砂处理。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第2个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可长期使用钢索的、且钢索易于更换的砂型的落砂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1)一种砂型的落砂装置,在上述砂型的落砂装置中,设有支承砂型并使砂型碎片向下方下落的支承台;沿上述支承台的砂型的支承座面伸出/缩进、以打击位于支承台上的砂型的、可沿上下方向自由运动的打击部件;可使上述打击部件沿上下方向往复运动的起振机构;回收位于支承台的支承座面与打击部件的打击面下方的砂型碎片的、上方开口呈“口”字形的沟槽,其特征在于,在打击部件的打击面和支承台的支承座面上,拉设有钢索,并且在打击部件与沟槽的开口外缘之间,设有辅助打击部件,上述辅助打击部件由打击部件延伸,其顶端位于打击面的下方。2)如上述(1)所述的砂型的落砂装置,其中,在辅助打击部件的顶端拉设有钢索。3)如上述(1)或(2)所述的砂型的落砂装置,其中,使该钢索的顶部露出,使一对夹持片在钢索的两端形成对置,由该一对夹持片夹持并保持钢索,且该夹持片安装在支承台、打击部件或辅助打击部件上,并可自由装卸。4)一种砂型的落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支承着砂型且沿上下方向受到振动的砂型座的支承面上,拉设有钢索,且在该钢索的两端设有对置的一对夹持片,由这一对夹持片夹持并保持钢索,以使钢索的顶部露出,且该夹持片固定于砂型座上,并可自由装卸。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图2为上述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为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为说明上述实施例的钢索拉设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说明上述实施例的钢索拉设部位的示意图;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平面图;图7为另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图8为另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9为说明另一实施例的钢索安装的示意图。符号说明1沟槽;1a开口边缘;1b倾斜内壁;1c下方排出口;1d支柱;1e气垫;1f空气供排管;1g气垫受压面;1h排出沟槽;2支承台;2a~2f垂直壁;2g~2m支承座面;3钢索;4夹持片;4aV形槽;4b螺栓孔;5螺栓-螺母;6打击部件;6a、6b主垂直打击壁;6c~6g连接垂直打击壁;6h~6q打击面;7钢索;8夹持片;8aV形槽;8b夹持中间部件;9螺栓-螺母;10辅助打击部件;10a打击面;11钢索;12夹持片;12aV形槽;13螺栓-螺母;14尤拉斯(Eurasユ一ラス)马达;15支承柱;16弹簧;20砂型的落砂装置;21砂型座;21a横向细长部件;21b纵向细长部件;21c外框;22钢索;23沟槽;23a排出口;24尤拉斯马达;25支柱;26弹簧;27夹持片;28V形槽;29钢索;W砂型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打击部件的起振机构,是在打击部件的一部分上安装起振马达(尤拉斯马达),使打击部件沿上下方向、大幅度地振动。另外,优选为在支承台与设置基面之间,设有适合的弹簧、缓冲部件,以防止打击部件对基面造成较强的振动、冲击以及防止产生噪音。优选为本专利技术的打击部件的打击面与辅助打击部件的顶端之间的间隙为30mm,在它们的上方拉设有钢制钢索。优选为在夹持着本专利技术的夹持片的钢索的面上,设有V形槽,以便能够牢固地保持钢索。另外,作为可在支承台、打击部件、辅助打击部件上自由装卸夹持片的方法,一般采用螺栓-螺母连接方法。下面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为实施例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图2为上述实施例的平面图;图3为沿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为说明上述实施例的钢索拉设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说明上述实施例的钢索拉设部位的示意图; 在图中,标号1表示上方呈长方形开口的沟槽;标号1a表示该沟槽顶端的开口边缘;标号1b表示该沟槽的倾斜内壁;标号1c表示下方排出口;标号1d表示支承该沟槽的支柱;标号1e表示设置于该支柱与沟槽之间,对支承台2起到缓冲作用,并可调整支承座面2g~2m的高度的气垫;标号1f表示气垫的空气供排管;标号1g表示设置于沟槽1的外壁上的气垫受压面;标号1h表示设置于下方排出口1c的下方,设有多级筛以作为振动筛,从而按照不同粒度而排出的排出沟槽;标号2表示安装于沟槽1内侧的砂型W的支承台;标号2a、2b、2c、2d、2e、2f表示垂直于构成该支承台的沟槽1的内周壁并由该内周壁延伸出的垂直壁;2g、2h、2i、2k、2l、2m表示作为垂直壁2a~2f的顶端的支承台2的支承座面;标号3表示拉设于该支承座面上的,直径为34mm的钢索;标号4表示夹持该钢索的夹持片;标号4a表示设置于夹持片内侧的V形槽;标号4b表示螺栓孔;标号5表示由一对夹持片4夹持着钢索3,并且可在垂直壁2a~2f上自由装卸的螺栓-螺母;标号6表示打击部件;标号6a、6b表示构成该打击部件的一对主垂直打击壁;6c、6d、6e、6f、6g表示悬挂于主垂直打击壁6a、6b之间的连接垂直打击壁;标号6h、6i、6k、6m、6n、6p、6q表示作为主垂直打击壁6a、6b和连接垂直打击壁6c~6g顶端的打击面,标号7表示拉设于该打击面上的、直径为34mm的钢索;标号8表示夹持着该钢索的一对夹持片;标号8a表示设置于该夹持片的对置面上的V形槽;标号8b表示一对钢索7之间的夹持中间部件;标号9表示可使夹持片8在主垂直打击壁6a、6b,连接垂直打击壁6h~6q上自由装卸的螺栓-螺母;标号10表示由主垂直打击壁6a、6b向沟槽1的开口边缘1a延伸的辅助打击部件;标号10a表示该辅助打击部件的打击面,其位于打击面6h~6r的下方30mm左右的位置。标号11表示拉设于打击面10a上的、直径为34mm的钢索;标号12表示夹持着上述钢索的一对夹持片,在该夹持片的对置面上,设有V形槽。标号13表示可使夹持片12由辅助打击部件10上自由装卸的螺栓-螺母;标号14表示作为起振器的尤拉斯马达,使打击部件6沿上下方向运动;标号15表示支承打击部件6的支承柱;标号16表示设置于该支承柱与打击部件6之间的弹簧;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田忠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清田铸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