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绕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3628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7:35
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包括一绕线基座,其为贯穿设有一穿孔的结构体,且透过至少一隔板而形成多个绕线部,该等绕线部包括一第一绕线部与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一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且其上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且令其交错设置,该第二绕线部与该第一绕线部间隔设置,该第二绕线部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或至少一第二二次线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该第一一次线圈上下或左右被该第一二次线圈包覆,或使该第一二次线圈上下或左右被该第一一次线圈包覆,而有效降低漏感产生以提升电压转换效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绕线结构改良,尤其是一种可降低漏感并提升其电压转换效能的变压器绕线结构
技术介绍
简易的变压器是由二导电体组成,当其中的一导电体具有不定量的电流通过时,即会产生变动的磁场,由电磁互感原理可知该变动磁场使另一导电体产生电势差,此为变压器的基本构成。然而,详细来说,变压器是由一基座、一一次线圈、一二次线圈与一铁芯组构成,该基座分为一第一绕线部与一第二绕线部,该一次线圈绕设于该第一绕线部,该二次线圈绕设于该第二绕线部,配合该铁芯组,使该铁芯组与该一次线圈及该二次线圈产生耦 合感应,当变化的电压加到该一次线圈并于该铁芯组上产生变化的磁场,而去激发该二次线圈产生电动势的变化进而达到变更电压大小的目的。其中,变压器会产生漏感(Leakage inductance)的现象,当该一次线圈与该二次线圈的耦合系数小于I时,变压器的部分线圈即不会产生变压作用,只有类似抑流电感的作用,此种电感即为漏感,为了令变压器可有效作用,并提升变压器的耦合感应能力,必须降低漏感的产生,以减少电压转换的能量损失。此外,传统变压器通常于该一次线圈或该二次线圈外部套设有一套管,或于该基座上设置至少一挡墙,以有效达到绝缘的功效,然而此种方式增加成本与加工程序,且耗费时间。如上所述,降低变压器中的漏感且有效变压器的降低成本与简化工艺为目前亟需发展的技术。为了解决漏感的问题,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构思一种透过绕线方式来减低漏感、提升变压器耦合感应效率且工艺简易的变压器绕线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其可有效降低变压器的漏感产生,且避免电磁干扰,以提升变压器的耦合感应而获得更佳的电压转换效能。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其可利用一绝缘材料层包覆于导线外,于组装时即不必再行其他加工以有效达到绝缘功效,又可节省成本与简化工艺。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包含一绕线基座,其为贯穿设有一穿孔的结构体,该绕线基座设有至少一隔板而分隔出多个绕线部,该等绕线部包括一第一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并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且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交错设置,使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为相邻并依序排列的状态,而令该第一一次线圈被相邻的该第一二次线圈包覆或该第一二次线圈被相邻的该一次线圈包覆;及一第二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一绕线部间隔设置,且绕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或至少一第二二次线圈。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或该第一二次线圈为外侧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及该第二绕线部的该第二一次线圈或该第二二次线圈是由左而右依序绕设,且该变压器绕线结构更具有二引脚座与多个引脚,该二引脚座分设于该绕线基座的相对两侧,该等引脚等间隔设于该等引脚座。于一实施例中,该第一绕线部设有至少一绝缘层,该绝缘层位于相邻的该第--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之间,而该第一绕线部的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及该第二绕线部的该第二一次线圈或该第二二次线圈是由下至上依序绕设,且该变压器绕线结构更具有二引脚座与多个引脚,该二引脚座相对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该等引脚等间隔设于该二引脚座。其中,本技术更具有至少二铁芯,其自该绕线基座的两侧分别对应设于该穿孔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透过绕线方式减低了漏感现象,大大提升变压器的 耦合感应效率,节省成本,工艺简易。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二)。图4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态样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I-变压器绕线结构;10-绕线基座;101-穿孔;102-隔板;103-绕线部;1031-第一绕线部;1032-第二绕线部;104-引脚座;1041_引脚;11_第——次线圈;12-第一二次线圈;13_第二一次线圈;14_第二二次线圈;15_绝缘层;2_变压器绕线结构;20_绕线基座;201-穿孔;202-隔板;203-绕线部;2031-第一绕线部;2032-第二绕线部;204-引脚座;2041-引脚;21_第一一次线圈;22-第一二次线圈;23-第二一次线圈;24-第二二次线圈;25_铁芯;26-绝缘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请参阅图I、图2及图3,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态样的立体示意图与各剖面示意图。本技术的变压器绕线结构1,包括一绕线基座10。该绕线基座10为一贯穿设有一穿孔101的结构体,其设有至少一隔板102而分隔出多个绕线部103,该隔板102由该绕线基座10的外侧壁向外延伸而成,该等绕线部103包括一第一绕线部1031与一第二绕线部1032。该第一绕线部1031设于该绕线基座10的一侧并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11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12,且该第一一次线圈1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12交错设置,使该第--次线圈1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12为相邻并依序排列的状态,该第一绕线部1031自该穿孔101处由近而远算起,依序为该第一一次线圈11-该第一二次线圈12,然而于本实施态样中,为该第一一次线圈11-该第一二次线圈12-该第一一次线圈11的顺序排列设置。其中,该第一一次线圈11及该第一二次线圈12可为一外侧包覆有绝缘材料的导线,于图2中,该第一二次线圈12外层具有绝缘材料,以与其相邻的该第一一次线圈11隔绝,以增进绝缘效果。其中,可参阅图3,如图3中所示,则为该第一一次线圈11外层包覆有绝缘材料,亦可有效达到绝缘的效果。该第二绕线部1032设于该绕线基座10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一绕线部1031间隔设置,且绕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13或至少一 第二二次线圈14。于本实施态样中,该第二绕线部1032绕设有该第二一次线圈13,且该第二一次线圈13的绕线圈数为多层绕线圈数。其中,该第一绕线部1031的该第--次线圈11与该第一二次线圈12是由左向右依序绕设,而使该第一一次线圈11的上下两侧被该第一二次线圈12所包覆,该第二绕线部1032的该第二一次线圈13亦由左向右依序绕设。该绕线基座10更具有二引脚座104与多个引脚1041,该二引脚座104分设于该绕线基座10的相对两侧,即该位于该第一绕线部1031底端的一侧与该第二绕线部1032底端的一侧,使该绕线基座10呈水平,而该等引脚1041则等间隔分设于该等引脚座104,以使该绕线基座10可与一电路板(图中未显示)或其余电子元件(图中未显示)相接。该第一绕线部1031的该第一二次线圈12,对应该第二绕线部1032的该第二一次线圈13而产生耦合效应,且透过该第一二次线圈12被该第一一次线圈11上下包覆的设计,可将漏感率降至最低,减少漏感的产生,且可避免电磁干扰以有效提高耦合感应而使该变压器绕线结构I可获得最大的转换效能。此外,该等绕线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绕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绕线基座,其为贯穿设有一穿孔的结构体,该绕线基座设有至少一隔板而分隔出多个绕线部,该等绕线部包括:一第一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一侧并绕设有至少一第一一次线圈与至少一第一二次线圈,且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交错设置,使该第一一次线圈与该第一二次线圈为相邻并依序排列的状态,而令该第一一次线圈被相邻的该第一二次线圈包覆或该第一二次线圈被相邻的该一次线圈包覆;及一第二绕线部,设于该绕线基座的另一侧并与该第一绕线部间隔设置,且绕设有至少一第二一次线圈或至少一第二二次线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清渊陈其铭
申请(专利权)人:耀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