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1704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8 1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设有筒体和外筒,外筒设有进气口和凝液出口,外筒与筒体之间设有挡气板,挡气板位于进气口下方30°~60°角之间,筒体的侧面上加工有进气孔,气体由外筒的进气口进入筒体与外筒之间,在挡气板作用下,大部分气体由筒体上的进气孔分散进入筒体,避免了气体对管束的直接冲击,结构合理可靠,有效保护管束,防止机体震动,延长换热器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适用于壳程中含有不凝气的气体,且气体流量很大的工况,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属于换热器

技术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是金属材料)制造,能在高温、高压下使用,应用广泛。目前,常用的管壳式换热器由壳体、传热管束、管板、折流板和管箱等部件组成,壳体多为圆筒形,内部装有管束,管束两端固定在管板上,为了提高管外流体的传热分系数,壳体内安装有折流板,折流板可提高壳程流体速度,迫使流体按规定路程多次横向通过管束,增强流体湍流程度。·在实现本专利技术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在壳程中含有不凝性气体,且气体流量很大的工况下设置防冲挡板,很容易造成大量的气体冲击管束,使管束剧烈震动,造成换热管被折流板切断或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的管接头发生开裂,造成换热器报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管束被冲击、机体震动、换热器寿命短的缺陷,采用本技术的换热器后,具有结构合理可靠,有效保护管束,防止机体震动,延长换热器使用寿命的优点。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筒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管箱,两个管箱通过设置在筒体内的换热管密封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的部分外周上密封套装有外筒,筒体与外筒形成腔室,外筒上设有进气口、凝液出口 ;外筒包裹的部分筒体上设有壳程进气孔和凝液孔;腔室经壳程进气孔与筒体连通。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壳程进气孔设置在筒体的270° 0°侧面上。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腔室内设有径向挡气板;挡气板与外筒或挡气板与筒体之间具有间隙。再一种优化方案,所述挡气板位于进气口下方30° 60°之间。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进气口设置在外筒的90°侧面上。再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凝液出口设置在外筒的底部。更进一步的优化方案,所述筒体的上部设有不凝气出口。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筒体的直径比外筒的直径小300mm 500mm。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凝液孔设置在筒体的底部。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管壳式换热器设有筒体和外筒,外筒设有进气口和凝液出口,筒体与外筒之间设有挡气板,挡气板位于进气口下方30° 60°角之间,筒体的侧面上加工有进气孔,气体由外筒的进气口进入筒体与外筒之间,在挡气板作用下,大部分气体由筒体上的进气孔分散进入筒体,避免了气体对管束的直接冲击,结构合理可靠,有效保护管束,防止机体震动,延长换热器使用寿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I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附图I的A-A向的剖视图;附图3是附图2中筒体的展开图; 图中,I-管程介质进口,2-换热管,3-不凝气出口,4-排气口,5-进气口,6_管程介质出口,7-筒体,8-外筒,9-凝液出口,10-腔室,11-锥壳,13-挡气板,14-折流板,15-凝液孔,16-壳程进气孔,17-第一管箱,18-第二管箱。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如图I、图2和图3所不,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7,筒体7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管箱,两个管箱为设置在筒体7 —端的第一管箱17和设置在筒体7另一端的第二管箱18,第一管箱17上设有管程介质进口 I,第二管箱18上设有管程介质出口 6,第一管箱17和第二管箱18通过设置在筒体7内的换热管2密封连通,筒体7的部分外周上套装有外筒8,外筒8与筒体7之间密封连接有锥壳11,锥壳11、筒体7与外筒8形成腔室10 ;外筒8上设有进气口 5、凝液出口 9,进气口 5设置在外筒8的90°侧面上,凝液出口 9设置在外筒8的底部;外筒8上还设有排气口 4,排气口 4设置在外筒8的顶部,排气口 4为设备检修工艺口 ;外筒8包裹的部分筒体7上设有壳程进气孔16和凝液孔15,壳程进气孔16设置在筒体7的270° 0°侧面上,凝液孔15设置在筒体7的底部,壳程进气孔16以Y-Y轴对称,且壳程进气孔16的总面积大于等于进气口 5的截面积,凝液孔15的总面积大于凝液出口 9的截面积;腔室10经壳程进气孔16与筒体7连通,腔室10内设有径向挡气板13,挡气板13位于进气口 5下方30° 60°角之间,本实施例中挡气板13位于进气口 5下方45°角处,且挡气板13与外筒8或挡气板13与筒体7之间具有间隙;筒体7的内部设置有一块单弓形折流板14,折流板14的切口方向与进气口 5的方向相同;筒体7的上部设有不凝气出口 3,本实施例中不凝气出口 3设有两个;筒体7的直径比外筒8的直径小300mm 500mm。工作时,将作为检测工艺口的排气口 4封堵,冷却介质由管程介质进口 I进入第一管箱17,然后进入换热管2,流经换热管2之后进入第二管箱18,最后经管程介质出口 6排出换热器;需要降温冷凝的气体由进气口 5进入外筒8和筒体7之间的腔室10,由于挡气板13的作用,大部分的气体沿逆时针方向由90°向0°方向流动,最后经270° 0°区域的壳程进气孔16进入筒体7,少部分的气体沿顺时针方向由90°向180°方向流动,最后经270° 0°区域的壳程进气孔16进入筒体7,进入筒体7后,由于位于筒体7内部的折流板14的作用,气体被平均分成两部分与管程冷却介质进行热交换,不凝气由不凝气出口3排出换热器,凝液通过筒体7上的凝液孔15,再由凝液口 9排出换热器。本技术的管壳式换热器壳程的进气方式为一进三出,即一个进气口 5,两个不凝气出口 3,一个凝液出口 9,气体通过挡气板13的遮挡,分散进入筒体7,与换热管2接触,大大降低了气体对换热管2的冲击能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换热管2,延长了换热器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为本技术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7),筒体(7)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管箱,两个管箱通过设置在筒体(7)内的换热管(2 )密封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7)的部分外周上密封套装有外筒(8),筒体(7)与外筒(8)形成腔室(10),外筒(8)上设有进气口(5)、凝液出口(9); 外筒(8)包裹的部分筒体(7)上设有壳程进气孔(16)和凝液孔(15); 腔室(10)经壳程进气孔(16)与筒体(7)连通。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程进气孔(16)设置在筒体(7)的270° 0°侧面上。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10)内设有径向挡气板(13); 挡气板(13 )与外筒(8 )或挡气板(13 )与筒体(7 )之间具有间隙。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气板(13)位于进气口(5)下方30° 60°之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有进气机构的管壳式换热器,包括筒体(7),筒体(7)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管箱,两个管箱通过设置在筒体(7)内的换热管(2)密封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7)的部分外周上密封套装有外筒(8),筒体(7)与外筒(8)形成腔室(10),外筒(8)上设有进气口(5)、凝液出口(9);外筒(8)包裹的部分筒体(7)上设有壳程进气孔(16)和凝液孔(15);腔室(10)经壳程进气孔(16)与筒体(7)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绍志曹继马连国谢荣涛朱金龙潘锡武孙中民李文龙
申请(专利权)人:潍坊恒安散热器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